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肾结石临床体会论文

中医治疗肾结石临床体会论文

中医治疗肾结石的临床体会
【摘要】泌尿系统结石随着生活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往对本病多采用手术取石法,但由于手术创伤大,且术后易引发尿路粘连,狭窄或结石的复发,因此不易被患者所接受。

采用中药益气补肾,清热利湿,利尿通淋排石可起到增加尿量,促进结石的溶解,并排出体外。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中医药疗法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临床多出现腰腹痛,急性发作时易出现血尿或血块,肾绞痛、肾区叩击痛或输尿管行程区域压痛。

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临床表现为腰腹绞痛或胀痛,小便涩疼,排尿中断,肾区有叩击痛及输尿管行程区域压痛明显,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或儒数。

尿液检查,肉眼可见血尿或血块。

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彩超检查可确定结石部位。

2 治疗2.1 药物组成金钱草30g,海金沙20g,萆薢15g,晚沙15g(包)鸡内金15g,滑石20g,车前子15g,酒大黄10g,枳壳15g。

2.2 【加减】腹痛较剧者,加赤白芍、甘草;尿中带血者,加白茅根、仙鹤草、小蓟;小便热痛者,加栀子、木通;瘀血较重者,加牛膝、赤芍、红花;阴虚有热者,加生地、玄参;肾虚腰痛者,加杜仲、牛膝;石淋日久,面黄神疲者,去大黄,加黄芪、当归调
补气血以标本兼顾。

合并肾积水者加茯苓、泽泻;并发感染者,加金银花、白花舌蛇草、蒲公英。

2.3 用法水煎2次,早晚分服,2周为1个疗程。

2.4 服药期间嘱患者忌烟酒及辛辣食物,多饮水,并经常叩患侧肾区而促使结石松动。

睡眠时可侧卧位,可适当作慢跑、跳跃等运动。

以促使结石下移排出。

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腰腹痛加剧时,提示为结石移动或嵌顿,可采用解痉药而缓解尿管痉挛,扩管以促进排石。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治愈:结石排出,临床症状消失,尿检,彩超检查示结石消失;好转:结石部分排出,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

尿检正常,彩超检查示结石缩小或下移,或部分排出。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彩超检查结石无任何改变。

4 症案举例
【验案】陈某某,女,41岁。

素患胸痹,此次腹痛突发、痛则难忍,小便灼热、频数,口干欲饮,纳差食少,汗出,大便干结不下。

经x线腹部平片检查提示:左侧输尿管结石,左肾区叩击痛(+),西医诊断为泌尿系结石。

舌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

此乃湿热下注,煎熬尿液成石,治宜清利湿热,通淋排石。

药用本方法滑石,加瞿麦、生地、郁金各15g,枳壳易枳实15g。

服8剂,腹痛减轻,大便尚干。

上方加减再进8剂,药后大便通畅,小便排出2块绿豆大结石,诸症告愈。

5 讨论
泌尿系结石系指、输尿管、膀胱、尿道的结石。

属中医“石淋”、
“砂淋”、“血淋”等范畴。

其病因是多方面的。

有尿路梗阻、感染、异物的因素;有新陈代谢的因素;还有生活环境、气候、水源和喜食辛辣肥甘之品等因素。

其病机多为脾肾亏虚,肝郁气滞,膀胱湿热等,正如《诸病源候论》所云,“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追其源为气化不利,湿热蕴结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凝结而形成结石,瘀积水道为患。

淋证有五,临床当仔细辨认,石淋之治,当补以肾固本,清热利湿,利尿通淋排石。

药用金钱草,海金沙清利下焦湿热,通淋排石;萆薢、晚蚕沙,善走下焦,利湿去浊,与车前子、滑石相伍,清泄湿热,利水通淋;鸡内金善于消食磨积,近年应用于消结石;枳壳、洒军理气导滞下行。

诸药相合,既可清利以使湿热之邪得泄,从而尿量增加,推动结石下移,又可通下以使聚结下达,而结石可随之排出体外。

共奏清利湿热,通淋排石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报道:金钱草具有显著利尿作用,能使尿液变成酸性,促使在酸性条件下的泌尿结石溶解:车前子、冬葵子有降尿钙排尿作用;海金沙能消坚涤石,缓解尿路疼痛;鸡内鸡、海金砂具有较好的溶石作用;生黄芪、党参益气扶正有助于输尿管的蠕动利尿作用:午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直接作用于输尿管,使输尿管蠕动增强。

在临床治疗中对结石的排泄,其效果,除与结石的大小,病程的长短等个体差别有关外,还与结石的实质结构有关。

临床所见如果结石较大,而造成尿路完全梗阻,或伴有严重感染者,必须结合现
代医学方法治疗。

《金匮要略》有“淋家不可发汗”之嘱,临床上虽未必尽然,但石淋实为膀胱阴液不足,再用辛热之品,恐伤阴灼液之虑,尤须注意。

同时应注意对本病的预防,如应定期做健康体检,平时多饮水,保持尿量,以防止尿液浓缩,少食肥甘厚味,合理饮食,避免进食过多钙质食物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