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中学2014级初三(下)第一次学月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温馨提示: 请将试题答案用0.5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第一部分阅读题(63分)一、古诗文阅读。
(31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17分)【甲】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B.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C. 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D. 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2. 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汝之不惠.惠:贤惠C.观者如堵.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3.选出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8分)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5——6题。
(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秦淮夜泊贺铸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①,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②正摇摇。
【注释】①朱箔:红色窗帘。
②旆:旌旗。
5.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4分)6.“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请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4分)(三)古诗文默写。
(6分)7.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二、现代文阅读。
(26分)(一)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10分)被微信撕碎的生活胡珉琦①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
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
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
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
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
③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
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
④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对此,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⑤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
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
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
⑥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
⑦你知道“同辈压力”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
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⑧韩寒曾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⑨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
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
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人几乎都在观看。
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没什么可聊的了。
⑩我们处在一个对信息遗漏恐惧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错过些什么。
我们担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个大机会就溜走了。
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这种错过,急于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
⑾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
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⑿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
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
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
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
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主宰。
8. 简要概括“被微信撕碎”的“生活”的具体表现。
(4分)9.第⑧⑨两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何作用?(3分)10.文段⑿中加点的语言能否去掉?请说明原因。
(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16分)海子爷与老雪狼郭雪波①漠北。
苦寒之地,有一大泽,老百姓管它叫天海子。
天海子西畔一隅,扎着一座地窖子,里边住着海子爷。
②可以这么说,天海子周边百里就剩海子爷这么一位两条腿的活物了。
当初大迁徙,儿孙们跪着求他,一块儿走了吧。
海子爷晃脑袋说,不。
儿子说,这儿已没法活人了。
海子爷说,我有法活,开春儿我就往海子边儿撒草籽儿插树条子。
儿子没辙,留足过冬食物抹着泪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可没有熬到过年,一场沙尘暴就把他的房子卷翻了,老汉便挨着天海子挖了一个地窖子穴居起来,就如一只老狼苦守着这片被弃的土地。
③天海子边崖下有一洞穴,洞口上遮着沙蓬子。
海子爷每天从那经过都要吹吹口哨。
那丛沙蓬子下便有了动静,若有若无的两点绿光十分微弱地在那里闪动。
海子爷的嘴角呈现出微笑,心说:老伙计,还活着,活着就好。
④如往常一般,海子爷到天海子冰面,就往冰窟的深水放鱼钩鱼线。
等着鱼儿咬钩。
今天的头条鱼,半个时辰之后才上钩。
海子爷从钩上取下那条鱼往身侧土筐里扔,习惯地回头望了望,想到不远处蹲着的老雪狼,兀自笑了。
每当扔头条鱼时,他都会这样。
⑤那是三年前的事。
当他把头条鱼扔进身侧土筐里,转瞬,鱼就被一只老狼叼走了。
那老狼一瘸一瘸的,跑起路来歪歪扭扭,海子爷很快就追上了。
他惊诧了:这老雪狼竟是他多年前的“冤家对头”——当年被人们围剿后逃脱的那只母狼。
海子爷还清晰地记得,它和一只公狼被大伙围剿到天海子边,公狼为保护它而掉进天海子的那一刹那,它惨烈的嚎叫。
想到这,海子爷盯视片刻,挥挥手说,你走吧!老雪狼低垂的雪色长尾冲海子爷摇了摇,咬着鱼蹒跚而去。
海子爷一直目送着它回到天海子边沙崖下的那个洞穴,他终于相信了母狼一直守着天海子的传说。
⑥想到这些,海子爷便心生感叹。
在冰天雪地的海子边,也只有他偏不肯逃离这片故土,还守在这里了。
这些年,他们仿佛就成了一对彼此熟悉的伴儿守在这片荒漠。
⑦海子爷每天钓完鱼,路过老雪狼的岩洞,总要从筐里拣出一条鱼,扔过去。
老雪狼待他走远,便从那丛沙蓬子后走出来,找到那条鱼,冲着海子爷的背影呜呜嚎两声,便转回穴内。
今天也不例外。
⑧当日夜里,北风刮得紧。
天海子边传来老雪狼的哀嚎。
一早醒来,想到老雪狼昨夜的哀嚎,他放心不下要去看看。
到了洞口,海子爷依旧吹起口哨,似有似无的绿点过了好久才出现,他松下心来。
⑨他下到天海子的冰面,凿了两个冰窟把鱼线放下去。
可等了半天鱼就是不咬钩,海子爷冻得坐不住了,装备收线回家。
突然,鱼线哧溜溜往水里窜,海子爷大喊一声“好大的鱼!”他拼命拽住线不松手。
大鱼拼命地往水下逃窜。
他猛地一个趔趄,便被那根鱼线倒拽进了冰窟里。
海子爷从水下挣扎着冒出头,攀住冰窟边沿,攀爬,滑落,他的四肢开始变得僵直、麻木,海子爷有些无望了。
突然,他的衣袖被什么紧紧地拽住了,抬头一看,竟是那只老雪狼。
此时,老雪狼一双昏花模糊的老眼冒出很强的绿光,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
⑩“谢谢你,老伙计!”海子爷冻紫的嘴巴张了张。
⑾唿儿——唿儿。
老雪狼的喉咙里滚动有声,显然催促着海子爷赶紧使劲爬。
可他麻木的四肢已经不太听使唤。
老雪狼恼怒起来。
呜呜低吼着,咆哮着,又拉又拽。
老雪狼不走,也不松口,只一个姿势,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
慢慢地,它的身体变得僵硬,它的尖嘴自咬上海子爷的袖子就没有松开过。
姿势也没有改变过。
渐渐地,它的身躯连着海子爷一起被冻硬冻僵,纹丝不动了。
⑿海子爷和老雪狼就成为一对连体的活标本,仿佛是一对冰雕矗立在天海子空旷的冰面上,成为天海子的一部分,守护着这片天和地。
11.小说中的“海子爷”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