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总统府导游词

南京总统府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要游览的历史遗迹--南京长江路292号建筑群,就是著名的总统府。

自明初以来,这里多有更迭,历经明、清、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等时代。

在明代,这里是汉王府;清代设两江总督衙门于此,是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

乾隆时期,这里曾为南巡行宫;太平天国时改为天朝宫殿;清朝后期,曾国藩沿袭咸丰三年前的旧督署规模及布局进行改建,仍为两江总督府。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这里的西花园;1928年,这里又成了国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5月,蒋介石在此就任"总统"。

各位下车后,请向南看,马路对面是一面钢筋水泥建成的总统府照壁,壁前有一汉白玉石碑,碑上道劲有力的行书"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是郭沫若先生所题。

这是1951年为纪念太平天国广西金田村起义100周年而立的,纪念碑两侧为高大的雪松。

大家对总统府大门都不陌生,在许多历史纪录片中都见过。

这座西洋古典式大门建于1929年。

原先,门是木结构传统衙署前的辕门,后嫌其气势不足而改建。

门楼仿古罗马风格,有八根圆柱。

这是一座两层半的建筑,一楼为门房、卫士室,二楼为卫兵宿舍,楼顶为升旗平台。

1948前,门前正中悬挂"国民政府"大字横匾。

1948年后改用木制包金箔的"总统府"三个大字,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被摘下。

进入大门,两侧是类似朝房式的办公室,中间为一个花草繁茂的院落。

大门正对面是大堂,也就是我们说的太平天国天王府金龙殿旧址。

天朝时这里是"真神金龙殿 ",又称"荣光大殿"。

当年,大殿梁栋涂金,饰以龙凤,四壁彩绘,极其富丽堂皇,是洪秀全大朝之地,曾国荃攻陷天京,大肆掠夺后,火烧天王府,但此殿却奇迹般地保全下来。

后曾国荃下令揭去红黄墙瓦,剥去泥金盘龙和木雕,将其翻盖为两江总督署的大堂。

民国时,这敞开的大堂是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

大堂内正梁上悬挂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红底黑字匾。

穿过大堂可见一红柱长廊直通庭院深处。

西边为原总统府礼堂(清代总督署花厅),是民国时重大典礼的活动场所。

如1948年蒋介石、李宗仁就任"总统""副总统"的就职大典;外国使臣递交国书;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国宴等都在这里举行。

东边为"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馆",馆名由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题写。

两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江南省辖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的上海。

在清朝,总督是地方最高长官,通常兼兵部尚书衔和右都御史衔,文官从一品,其职为"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两江总督始于康熙四年,管辖范围仅次于直隶。

这里看到的两江总督署大堂是根据史料模拟陈设的。

大堂为商讨军机和拜祀的地方。

正中上方悬挂乾隆御赐当时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惠洽两江"额匾。

两侧放置总督职衔牌,公案旁有两把杏黄伞,这是封疆大臣出行仪仗中必不可少的。

公案后屏风为朝阳、仙鹤和海潮图案。

大堂两旁有一对联:"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为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所撰写。

其意为:就连圣贤人也有差错失误、我愿下属你们常针对我的不足提意见;我希望下属如师弟个个功成名遂,我方安心。

两旁耳房,分文左武右,为休息室。

史料陈列馆门上横匾"清风是式"由乾隆所题,赐予总督于化龙。

里面介绍了1842年以来近代史上11位有影响的总督。

分四部分内容,即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仿制西学和辛亥风雨。

另外,对总督仪仗也做了介绍。

出了两江总督史料馆向北,我们就来到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馆,馆名由胡绳题写,分为天王宫殿(天王宝座)、天王书房和天王内宫三部分,是请苏州古建专家和工匠依当年形制仿建的,并用模型向人们展现了太平天国时天王宫殿的全貌。

展览共分五部分,即定都天京、社会风情、兴政建制、天京内讧和天国倾覆,系统介绍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12年的兴衰史。

现在我们就去总统府参观蒋介石和李宗仁当年办公的地方。

经过走廊,来到一静谧小院。

这幢两层小楼就是子超楼--国民政府的中枢办公楼。

子超楼为西洋式楼房,建于1934年,均采用进口建材兴建。

这幢小楼共耗费银元十多万元。

1935年底完工,1936年开始启用。

民国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的是林森,他的字叫子超,所以将此楼命名为"子超楼"。

1948年5月,蒋介石召开第一次国民大会,并被选为总统,故此楼又称"总统府办公大楼 "。

新中国建立后江苏省有关机构曾在此地办公。

现在我们就进入子超楼参观,请大家依照规定路线向前走。

一楼是文书局(第一局),管六科一室。

它由政府文官处管辖,后由总统府秘书长领导,主要管理中枢文告、政令和玺印、文印。

二楼朝北两间为秘书长办公室。

秘书长管文书局、政务局、印铸局、日常事务、重要文稿等。

紧挨秘书长办公室的是副总统办公室--李宗仁办公室。

李与蒋政见相左,派系不合,故此办公室形同虚设,李一直在傅厚岗官邸办公。

南面套房为蒋介石的办公室,共有三间。

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写字台,一张特制的皮转椅,顶悬法国产的精美吊灯。

办公室东间为蒋介石的休息室,配有卫生间。

西间为书房和接待室。

三楼是新复原的国务会议厅,正北墙上有一汉白玉条石,上有林森亲笔书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横额上有孙中山像和中华民国国旗。

南面墙上是蒋介石着大元帅戎装礼服像。

屋顶有法国制造的吊灯,室内清一色长桌配高靠背皮椅。

正中朝南是蒋介石的专席,此椅比其他的要大得多。

国务会议组成人员一般为:正副总统、五院院长、当然委员和另设委员。

每两周开会一次,主要讨论制订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军政大计、财政计划预算、任免官员和总统交议之事等内容。

各位游客,处于总统府中轴线上的几处景点就参观完了,现在我们去西花园--煦园参观游览。

前面说过,总统府的前身是汉王府。

汉王指的是陈友谅之子陈理的封号,因这里是朱元璋为他建造的府邸而得名。

后来陈被遣送去了高丽。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也居于此,故又称煦园。

现存部分是当年汉王府的西花园,所以煦园也被称为西花园。

清康熙年间,曹玺、曹寅父子(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曾在设于煦园的江宁织造廨署任职。

据一些红学专家考证,《红楼梦》中的许多场景,就取材于此。

煦园,占地1.4公顷,可以分三个部分游览。

一是园门前的小院;二是东半部以建筑山石为主的园林;三是西半部以瓶状水池为中心的园林。

现在我们依次参观。

东侧外门原为歇轿处,门额砖刻"璇原",内门额刻"飞黄",均为清末两江总督行署原物。

进入东侧外门,是一个三角形的小院落,粉墙上洞开一园门,上额题" 煦园"。

别看它只是个小院落,却是整个园林的"序"。

园门上点明"煦园",像是开题。

小院高墙,有利于游人收缩视线,从心理上做好细品慢究的准备,真正领略园林的"真谛"。

小院中,高墙最为引人注目。

高墙,是安全的需要,但从园林艺术而言,真正功用是遮挡,符合古人含蓄、不事张扬和财不外露的思想。

为避免呆板,高墙的墙脊做成波浪形,称为游龙脊。

因其状若云头,又称为"云墙"或"龙拱墙"。

园门呈圆形,称为月亮门、月洞门或月门。

透过国门远观园内景色,如对明镜,意趣无穷。

小院左前方,有太湖石堆起的土台。

上方的这块湖石外形很像跃起的鲤鱼,正合鲤鱼跳龙门之说,不仅使小院顿生盎然情趣,还暗喻了生活富足、年年有余、飞黄腾达等好彩头。

此石虽难与上海玉玲珑、苏州冠云峰、玄武湖观音石相比,但神韵独具,也堪称一绝。

从月门入园,大家慢走细品。

左边是一座由太湖石堆成的假山,山上有六角亭一座。

此谓开门有山,入门见亭。

有石阶可登顶。

假山有如影壁,用来隔景,可造成悬念,激发游兴。

假山的西北是"桐音馆"。

桐音出典于《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木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

因说而裁为琴,果有美音。

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

"所以桐音即琴音。

这里又有一个故事,说俞伯牙抚琴,惟钟子期闻而知雅意,有高山流水之想,俞遂引钟为知音。

钟死后,伯牙因知音已逝,从此不再抚琴。

所以琴音又引申为知音。

故桐音者,知音也。

这是主人款待知心好友的地方。

"桐音馆"三字为林散之先生题写。

西南的一亭双顶就是方胜亭,俗称"鸳鸯亭"。

这也是民国前江南惟一的方胜亭。

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

亭基方胜,上为双顶、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却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

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在枇杷和桂树的掩映下,十分生动。

梁柱间有很大的彩绘"雀替木",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因其少用斗拱,为出挑檐,只得加大这种斜角支撑物。

亭里可见一些龙凤狮虎等动物形状的刻绘。

走进方胜亭,东观假山上的六角亭,西览水池中的不系舟,又是一处左右逢源的佳景。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花园西部的水池边。

水池形如巨大的花瓶,池壁所砌的青砖都是太平军从明故宫城墙上拆来的。

花瓶是中国的传统摆设,是一种吉祥物。

过去客厅案桌上必放置花瓶,取意为平静、平安、平和、太平等。

太平军将水池砌成瓶状,应是取平等之义。

我们姑且称其为太平池。

也有称为太平湖的,但因四壁都砌了砖,故称池更为贴切。

太平池的南北对景是不系舟和漪澜阁,东西对景为喜上眉梢谢(又称忘飞阁)和夕佳楼。

一座曲折的小石桥通往不系舟,入口处是太湖石叠成的门洞,依稀像一个繁体的"寿"字。

这种叠石称作相形叠山。

据说是由叠山高手作为相士,他边相,工匠边叠,叠出的假山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这个"寿"字假山就是相形叠山的神来之笔。

据传,每走过这里一次,可添一次寿算,久之就能长命百岁。

前面就到了不系舟。

这是一座建于水中的石舫,故称"不系之舟"。

它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皇帝南巡而建造的。

船形若江南花船(一种游览时吃船菜听小曲的船),舫下是青条石的船身,舱为木制,上覆卷棚瓦顶,长14.50米,船头宽4.63米,尾宽4. 56米,棚高2.77米。

舫,俗称旱船,一般分为三部分。

头舱俗称纱帽厅,占全舫的二分之一;中舱一隔为二,旁设木窗,供人宴饮观赏;后为尾舱。

不系舟分为前后两舱,前舱以一套根雕家具布置成客厅。

全船木雕十分富丽堂皇。

门楣上雕刻的蝙蝠、梅花鹿、山猫(兽)分别喻意福、禄、寿、其他还有牡丹、万年青、仙鹤等,都是长寿富贵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