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

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

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

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

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

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

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

他一方面宣扬。

“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

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

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

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抽象地肯定有先验的知识,具体认为任何知识都是通过闻见得来的。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人性可以由后天的习染面改变,承认贫贱人家的子弟也可以成为有德行的人。

孔子哲学观中唯心与唯物,和他的政治观中保守与改良的矛盾有密切的联系。

社会学方面著名的主张是“恕道”: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论语·雍也》)❖这些原则,在古代曾经成为指导人们为人处世的格言,今天仍具有普世的积极意义。

哲学上主张中庸之道:《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 (《中庸》)❖孔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很有价值。

❖他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即打破氏族等级界限,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开放。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强调“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使学生感到有问题时才加以指点。

“不愤不启,不诽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要求学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闻一知十”,’“告诸住而知来者”。

要抓住问题的核心,领会精神实质。

❖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不同解答。

❖这些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发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孔子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他本人学识渊博,但总感到自己知识不足,还教育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特别提倡勤学多问,“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面改之”(《述而》)。

❖孔子很注意学习与思考结合,以学为思的基础。

认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要求吸收新知识与复习已有知识相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主张言行结合,反对讲空话。

提倡“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孟子❖先秦儒家第二大师孟子(前385----前304?)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之门人。

他和孔子一样,虽然周游列国,却不曾做官,终生以授徒讲学为业。

其思想主要反映在由他本人讲论并与弟子共同编定的《孟子》七篇中。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观的精华。

他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下》)。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所谓“易位”、“变置”都是撤换的意思。

孟子还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离娄下》),把君臣之间看成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等的关系,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的义务。

❖在土地制度上,盂子主张使“民有恒产”。

奴隶是没有个人产业的。

❖孟子认为:“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膝文公上》)。

❖孟子哲学的核心是“性善论”和“良知论”。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人格道德基本观念的萌芽:“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又说:“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承认有先天的等级,则又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孟子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所谓学习,要从内心反求诸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他强调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

“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刚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孟子还提倡“万物皆备于我”的世界观。

宋以后,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盂子被尊称为“亚圣公”。

3.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人。

大约与孔子同时而略早,曾作过周守藏室之史(图书馆长),后来隐居不仕。

《老子》又名《道德经》,反映老子的思想,但不一定完全是他本人所著,可能经过战国初期道家学派的加工和补充。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形容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下只列章名)。

❖❖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外篇十五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十一篇。

❖庄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是通过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的。

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意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庄子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一、《庄子》内容提要❖《庄子》的中心是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追求精神逍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追求自由:“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抨击天下无道:“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主张无为:“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是非的相对性:“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反对虚伪:“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主张相忘于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抨击大盗:“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宣扬无用之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意蕴无穷的庄生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二、《庄子》哲学思想简述❖《庄子》的思想很丰富,《庄子》的表述很艺术,对《庄子》的思想不乏误解与曲解。

❖(一)崇尚道❖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天地万物生于道,天地万物体现道,所以,人的一切要合于道,不能违背道。

❖(二)追求自由:❖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

❖庄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庄子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养生主》)。

❖庄子写训马:“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義台路寝,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马蹄》)。

(三)抨击无道❖庄子说:“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胠箧》)?❖庄子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人间世》)。

❖正是孟子说的“率兽食人”。

❖庄子说:“窃鉤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并与仁义而窃之”。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四)是非的相对❖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庄子讽刺说,不了解这个道理的叫朝三:“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齐物论》)❖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给三升,晚上给四升”。

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

养猴人改口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