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
6.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7. 忆从太学诸生列,我尚弱龄君秀发 8.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判断“虚实”的依据是什么
• 1. 眼前为实,梦中为虚 • 2. 当下为实,回忆为虚 • 3. 现状为实,想象为虚
关键词:梦 关键词:忆 关键词:想、念、欲、应
• 整句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鉴赏中的
•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
诗在有字句处, 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李渔《中国画论·神韵》
随堂练—感受“虚实结合”的妙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实写:“我”和“童子”的对话 虚写:我问的内容,隐者超然洒脱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 答: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 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 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 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 深深的无奈之情。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 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 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 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 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
• “醒来残月横窗”是实写,词人梦后初醒,梦 中人已不在,眼前只剩下“残月横窗”的景象。 “梦中细语商量”和“梦醒残月横窗”的对比 突出了分别后词人的孤独之感,寄寓离别之思。
什么是“虚实”
•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 • 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 写结合起来,以拓展诗歌的意境,给人无穷 的情思,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作者入深山寻找隐者,便问一个儿童。“隐 者”的形象没有任何实际描写,但却能让读者想 象到一个出入深山老林,闲云野鹤的高逸形象。
昆明池应制诗---“诗意”的PK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山花缇绮绕,堤柳幔城开。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沈佺期
——宋之问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
判断“虚”“实”—课内回顾
1.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判断“虚”“实”—课外拓展
5.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 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杨柳岸、晓风残月”情境模拟
杨柳:欲“留”人,人不在 晓风:破晓时分,晨风凄冷 残月:残而不全,映照分别
比较赏析
别来几日,又如今时节。一阵晓风铃语咽。梦醒衾 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铁。
梦中细语商量,醒来残月横窗。待倩嫦娥瞧去,两 人那个凄凉。
——梁启超《清平乐》
试比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醒来 残月横窗”。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写, 词人想象自己今宵酒醒后,将是一个人面对 “杨柳” “晓风”“残月”的景象。“杨柳” 寓意留人,“晓风”突出寒冷,“残月”寓意 人间分别,渲染了离别的凄冷氛围,读来倍感 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