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总结

第六章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总结


17
• 5)垄断协议的申报与批准:对豁免权的申报。(日本是最早执行的国家, 我国完全由经营者自行确认,反垄断执法机构负责监管,发现不属于的, 经营者将承担法律后果。)
18
• 5、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及其法律规则: • 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指居于支配地位的企业,为维持或增强市场地位而实施的 反竞争行为。如抬高价格、缩减产量。
D.2010
26
答案:A
27
练习题
• 2.德国反垄断法中的“卡特尔”,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称为( • A.合法垄断 B.国家垄断 •C.垄断协议 D.经营者集中 )
28
答案:C
29
练习题
• • • • • 反垄断法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在美国反垄断法被称为( A.《反托拉斯法》 B.《反对限制竞争法》 C.《卡特尔法》 D.《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平竞争的法律》 )
4
• 3、《反垄断法》: • 1)概念与背景:最早的反垄断立法是美国1890年颁布的《抵制非法限制 与垄断保护贸易及商业法》(谢尔曼法)。 • 美国:以反托拉斯为主要内容,称为《反托拉斯法》; • 德国:以规制企业联合组织的协议为主,称为《卡特尔法》(反对限制 竞争法); • 日本:以反对私人垄断和限制竞争作为反垄断法的内容,称为《禁止私 人垄断及确保公平交易的法律》。
• 经营者包括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9
• 6)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指对特定行业、企业或不适用反垄断法的一种 法律制度,对象主要涉及对维护本国整体经济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重大 意义的行业或领域,以及对市场竞争关系影响不大,但对社会整体利益有 益的限制竞争行为。
10
•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了两种适用除外的类型: • 01.经营者按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 反垄断法。若经营者滥用,则适用。 • 02.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 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协同行为不适用反垄断法。(这里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 畜牧业、渔业。)
34
•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和特征。 •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 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 商业秘密的特征有三:1.秘密性,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2.经济价值性,能给权 利人带来实际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3.保密性,即权利人采取了合理的 保密措施。
第六章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主讲:冯炳纯
1
第一节 反垄断法
• 1、垄断:垄断主体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进行的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 争进行实质性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垄断具有两个特征, 违反法性、危害性。
2
• 2、垄断的分类: • 1)根据垄断者占有市场的情况分:独占垄断、寡头垄断、联合垄断。 • 独占垄断:在该企业所在行业内,不存在任何竞争; • 寡头垄断:指市场上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生产、销售某种特定的产品或服务的状 况。 • 联合垄断:指多个相互间有竞争关系并有相当经济实力的企业,通过一定的形式, 联合控制某产业的市场或销售。
21
• 2)滥用市场支配支位的表现形式: • • • • ④独家交易行为:迫使交易人只能与自己交易。 ⑤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 ⑥歧视待遇行为:对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交易条件,例如价格歧视。 ⑦国务院反垄断法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行为。
22
• 3)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支位的认定: • P158
23
• 上讲的竞争主要指经济上的竞争,即商品经营者为了获得预期利润,围绕 商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问题,与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在市场活动 中进行的争利行为
8
• 5、我国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及规则对象:我国反垄断法适用于两类垄断行为: • 1.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政性垄断行为。 • 2.经营者的经济性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在境内的,也包括在境外发生的对国内市 场产生垄断的行为。 • 反垄断法所指的经济性垄断行为包括三种行为: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行为;经营 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13
• 2)垄断协议的类型: • 02.纵向垄断协议:指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其表现形 式有: • ①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 ②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 ③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14
• 3)垄断协议的界定:以该协议是否排除、限制竞争为标准。 • 认定原则:①本身违法原则:指经营者的协议、决议或协同行为被证实 存在,就构成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适用。 • ②合理分析原则:指除适用本身违法原则的协议外,对其他协议是 否会排除、限制竞争进宪分析,综合考虑协议所涉及的市场具体情况、协 议实施前后的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协议的性质和后果等因素后,确认该协 议确实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才能认定为垄断协议。
35
•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 (二)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表现。1.经营者采用盗窃、利诱、胁迫等手段获取权利人 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上述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权利人有关 保守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4.第三人明知或 者应知以上述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使用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 密。
6
• • • • •
3)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 01.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 02.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03.维护消费者利益; 04.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7
• 4)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二者同属市场竞争规制的法律范畴,都以 竞争关系与竞争管理关系为调整对象。 • 01.立法目的不同:反垄断法的目的是维护市场竞争机制,不直接保护特定的竞 争者,解决市场中没有竞争的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解决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问题。 • 02.规制的行为不同:反垄断法是从垄断行为的反竞争角度进行定性和规范;反 不正当竞争法是对存在竞争的情况下,运用违背商业道德和善良风俗的手段,打击 正当经营的竞争对手的行为进行规制。
5
• 2)反垄断法的立法体例:形式有两种: • 01.分立式立法:即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分立,代表:德国、韩国。 • 02.合并式立法:即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并,代表:俄罗斯、凶牙利。 • 注:1993年我国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采取了重点规制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的同时,对部分垄断行为予以规制的做法,一度形成了我国混合式竞争立法的局。 • 2007.8.30第十届全国人代会通过,于2008.8.1起实施的新法,将两法并立。
20
• 2)滥用市场支配支位的表现形式: • ①以不公平价格购买商品:高于,或低于。 • ②掠夺性定价行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低于成本的认定以个别成本为标准, 只有特殊情况参考行业平均成本。)(不限制竞争行为的:销售鲜活商品、处理到 期商品和积压商品、季节性降价、因清偿债务、破产的降价商品) • ③拒绝交易行为:指无正当理由,拒绝交易。 •
11
• 4、垄断协议: • 1)垄断协议: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其他协同行为。
12
• 2)垄断协议的类型: • 01.横向垄断协议: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协议,其表现 形式有: • ①固定或变更商价格;②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③分割销售市 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④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限制开发新技术、新 产品;⑤联合抵制交易;⑥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分垄断协议; •
30
答案:A
31
练习题
•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的因素有
( ) • A.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 B.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 C.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
• D.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
• E.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36
谢谢!
37

19
• 判断经营者的市场行为是否构成垄断,关键在于对“相关市场”的界定。相关市场 需考虑三个因素: • ①商品因素:需根据商品的性能、用途及价格,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两个或以上的 商品或服务是否能相互交换替代。 • ②地域因素:要综合考虑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造成地区间的差异、消费者 的特殊偏好以及商品的运输费用。 • ③时间因素:即“一定时期”,只有在足以对市场竞争状况造成影响的一定时间内 持续存在的行为才构成垄断行为。
24
• 垄断是商品经营者利用自身在技术、资金、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优势,或 者经营者相互之间通过合同、行业规范等方式,阻止竞争的行为。垄断会 影响相关市场的结构,会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5
练习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 )起正式实施 • A.2008年8月1日 B.2009年1月1日 C.2009年8月1日 年1月1日
15
• 4)垄断协议的豁免:指经营者之间的协议、决议或协同行为,虽然排除、 限制了竞争,但在其他方面带来的好外要大于其对于竞争秩序的损害。因 此法律规定对其豁免。
16

我国对垄断协议的豁免,采用的是规定豁免类型的方式,具体见以下: ① 经营者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 ② 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 专业化分工的; ③ 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其竞争力的; ④ 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 ⑤ 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的; ⑥ 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正当利益的; ⑦ 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 (1—5,经营者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3
• 2)根据垄断产生的原因:经济性垄断、国家垄断、行政性垄断、自然垄断。 • 经济性垄断:又称市场垄断,多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指市场主体通过自身的力 量设置市场进入障碍形成的垄断。 • 国家垄断:由国家对某产业的生产、销售等进行直接控制。 • 行政性垄断:政府行政机构设置的市场进入障碍而形成的垄断。 • 自然垄断: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原因而产生的垄断经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