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是。
A.生产者
B.经营者
C.消费者
D.国家机关
2.《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的奖金额不得超过。
A.3000元
B.5000元
C.8000元
D.10000元
3.在我国,收受和给付折扣是一种。
A.正当竞争行为
B.违法行为
C.违背商业道德行为
D.违背国际惯例行为
4.某商场甲与某电视机厂乙因货款纠纷产生矛盾,甲不再经销乙的产品。
当客户询问甲的营业人员是否有乙厂电视机时,营业人员故意说:“乙厂的电视机质量不好,价格又贵,所以我们不再卖他们的产品了。
”下列有关该事例的哪一种表述是正确的? 。
A.甲侵犯了乙的企业名称权
B.甲侵犯了乙的荣誉权
C.甲的行为属于诋毁乙的商业信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D.甲没有通过宣传媒介说乙厂的产品质量不好,故不构成诋毁商业信誉
5.甲酒厂生产的“九月红”高粱酒,在本省市场上颇有名气。
后来,乙酒厂推出“状元乐”高粱酒,其酒瓶形状和瓶贴标签的图样、色彩与“九月红”几乎一样,但使用的注册商标、商品名称以及厂名厂址均不同。
对此,下列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A.两种商品装潢虽然外观近似,但常喝“九月红”的人仔细辨认可以加以区别,故乙厂的行为不受法律禁止
B.两种商品装潢外观近似,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故乙厂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C.因注册商标、商品名称以及厂名厂址均不相同,乙厂对甲厂不构成侵权
D.“九月红”商标不是驰名商标,其外观又未获得专利,甲厂不能起诉乙厂侵犯商标权或专利权
6.某白酒厂在其产品的瓶颈上挂一标签。
标签上印有“获1910年柏林国际白酒博览会金奖”字样和一个带外文的徽章。
事实上,该厂的白酒产品自1998年才开始投放市场,也从未得过任何奖项。
请问,对这一行为应如何认定? 。
A.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该行为构成虚假表示行为
B.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该行为构成虚假广告行为
C.根据《民法通则》,该行为构成欺诈的民事行为
D.该行为违反商业道德,但不违反法律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A.甲厂捏造乙厂偷工减料,但只告诉了乙厂的几家客户
B.甲厂产品发生质量事故,舆论误以为乙厂产品,乙厂公开说明事实真相
C.甲电器公司为取得竞争优势,许诺给以高薪,出国进修等优惠条件,一个月内挖走竞争对手乙公司业务骨干8人
D.甲汽车公司散布乙汽车公司售后服务差的虚假事实,虽未指名,但一般人可以推知
2.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但依法律的规定,却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是。
A.销售鲜活商品
B.以搬迁甩卖为名,经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C.销售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
D.因清偿债务降价销售商品
3.下列行为中,哪些属于法律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
A.某市政府发文规定,由于本市最近连续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各单位必须使用本市煤气公司生产的煤气安全阀
B.天气渐暖,某商场决定所有皮衣六折优惠出售
C.公司为提高本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向顾客宣传乙公司的产品不如甲公司的产品
D.甲地出产的苹果品质不错,但市场知名度不高,销路不畅,因此甲地的水果公司在其产品的外包装上全部印上“烟台苹果优质品牌”字样
4.甲经销商销售乙厂生产的针织衫,租赁了在当地很有影响的丙商场的柜台。
甲出于商业目的,在销售时采取了一些措施。
下列哪些措施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
A.以乙厂的名义推销针织衫
B.以明示的方式给购买者价格折扣,但不入账
C.经丙商场同意,其销售人员身穿该商场的工作服,佩带该商场的标志
D.未经与乙厂协商,甲将自己的企业名称和标记标明在乙厂商品上,进行让利销售
5.为争夺市场,某市甲乙丙丁四家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请问哪些企业的行为不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 。
A.甲企业首先降价,产品利润为零
B.乙企业自恃财大气粗,不甘落后,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
C.丙企业慌了手脚,忍痛附赠奖品,价值为购货款的5%
D.丁企业认为甲乙丙的做法太笨。
该企业声称:凡购买本企业产品的消费者均可获得抽奖机会,最高奖品是小轿车一部,价值10万。
事实上,该奖品根本就不存在
三、案例分析
1.煤气公司下设有A仪表仪器厂(具有法人地位),产品中有民用燃气计量表。
1996午3月,县城关镇给所属辖区居民安装煤气管道。
煤气公司发文要求该镇欲用煤气的居民,必须购买、使用A厂生产的燃气计量表,否则,不予安装使用煤气。
该镇向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诉。
试问:
(1)该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是否有权受理?为什么?
(2)煤气公司的行为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说明理由。
2.公司与B食品厂正在洽谈一笔购买该厂生产的糖果的交易,但在价款上未达成协议。
同时,C食品厂也派人与A公司接洽,销售糖果产品。
C厂提议,在购销合同中订明,销售时给予15%的优惠。
A公司按出厂价的85%数额,通过银行转账付款。
A公司遂放弃与B公司的洽谈,准备与C厂签约成交。
此时,B厂又向A公司负责采购的供销科长丁某提出“成交之后,B厂给丁某个人1万元好处费,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丁某见个人有利,便与B厂签订了合同,并暗中获得1万元“好处费”。
试问:
(1)B厂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法律依据是什么?
(2)C厂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3)丁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