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山西高职高专:现代中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最新山西高职高专:现代中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山西高职高专:现代中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现代中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我们与宁夏唐明制药有限公司、山西振东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现代中药技术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基础雄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一)优越的专业建设背景,广阔的人才需求空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颁布,提出了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链、全面提高中药产品和产业技术水平的要求。

2008年出台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要求企业建立中药制药“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指标控制”三者相结合的质量保证体系,强调了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国家《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将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

山西省委省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布置中,提出了“把医药产业打造成产业新支柱”的战略构想。

“十二五”期间,山西把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实施中医药振兴工程、“晋药战略”。

近期,我院对山西省中药制药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进行的调查表明,约有50%以上员工未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且数量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中药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步伐。

新一轮GMP的认证,将建立全员参与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预计未来5年内,山西省14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需增加约1500名中药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现代中药技术专业主要面向中药制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生产企业,培养从事中药生产现场管理、过程控制、验证管理、放行管理、GMP认证管理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与国家及山西省“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发展要求相一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能为在制药行业全面推进的新一轮GMP实施尽职尽责。

(二)良好的育人氛围,明显的办学效果依据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学院历来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对中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于2002年3月成功申报现代中药技术专业,200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要在企业调研、专家论证等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办学基础扎实,目标定位准确,课程设置合理,教科研成果显著,特别是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及课程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强劲的师资队伍,显著的教科研成果本专业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3名,聘请8名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

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69.2%;获得硕士学位教师7名,占专业教师总数53.8%;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1名,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1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名,3名教师入选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库,6名教师入选中小型企业专家库。

现代中药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于2009年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是全国医药类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学团队。

近5年来,专业教师主编教材6部,参编教材8部,其中主编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主持2项省级科研攻关项目,1项省级教研项目,4项山西省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研究项目,7项校内课题;与企业合作研发新药1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公开发表论文35篇。

(四)完善的实训设施,良好的育人效果本专业建设有中药制药实训基地和药品检测实训基地,现有实训仪器设备956件(台),总值775.22万元;拥有太原晋阳制药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山西旺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7个校外实训基地,为本专业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和中成药试制工、中药质检工等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实训条件。

本专业2002年9月首届招生69名,至2011年7月毕业生总数达1300多人,现有在校生334人。

毕业生主要在中药制药企业从事制药生产管理和质量检测、质量控制、验证管理等工作。

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85%以上,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7%,企业满意率均达95%以上。

近五年,已有12名毕业生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有18名学生考取公务员或村干部,有百余名学生成为企业中层干部。

本专业学生在2009、2011年度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分别取得个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一名,并分别获得团体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

(五)先进的社会服务理念,卓越的培养成效近五年,该团队成员为我省培训中药生产技术人员600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2500多人次,执业药师考前培训2600多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4100余人次;3名教师5次参与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质量检查;4名教师先后3次为太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考核“中药调剂员”共600余人;2名教师作为评委参加太原市药学会组织的“同仁堂杯”中药鉴定、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职工技能)大赛。

在行业内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山西中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专业建设在全国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存在课程教学内容与制药企业生产要求不完全匹配、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能适应药品生产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更新、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突显专业建设特色(一)明晰专业发展思路,更新专业建设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增强专业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为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改革,探索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贯通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增强学院办学活力,培养服务山西省医药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需要的中药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二)确定专业发展目标,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将以现代中药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整体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能在中药制药及相关企业从事制药生产、质量控制、车间管理等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和药品生产GMP要求,以及该专业对应的中药试制工、中药检测工等职业技能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技能标准,制定3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3门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校编教材,开发3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与制药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职业标准相一致,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2.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按照中药制药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以及制定的专业技能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根据医药行业发展和中药试制工、中药检测工等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开发、技能训练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突出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培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推动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鉴定融合,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依据国家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和药品生产GMP要求,建设5个密切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运用机制和制度,构建“1+2”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前四学期在校组织教学,第五学期到企业进行阶段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到校授课和指导学生实习,将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引入教学中,使教学过程与制药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相一致。

4.突显专业特色,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引领指导,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合作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和专业技能标准等方式,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职业能力符合企业发展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中药制药生产现场管理、过程控制、验证管理、放行管理、GMP认证管理及相关工作,通过多元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5.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企业员工学历发展要求及知识与技能水平,与企业合作制定与中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3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3门课程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考核方案等,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中高职教育及员工继续教育的有序衔接。

6.完善师资培养评聘制度,优化德技双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在现有“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中药制药生产与管理实践,积极推行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构建素质优良、数量充足、德技双馨,集教学、科研和中药制药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保持国家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标准。

每年至少聘请8名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担任主要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工作。

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4名,2年内“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65%以上,建立起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稳定性强的专兼职“双师”素质教师团队。

7.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两年内建立并完善由制药企业、医药行业、学生及其家长、职业专家、校友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将评教、评学的信息进行收集、反馈,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利用问卷、企业走访、网络平台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搭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平台,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为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专业建设内容与产业要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接轨(一)深化校企合作力度,改进教育教学过程2011年2月1日实施的新版药品GMP,强调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细化了操作规程和GMP文件管理要求,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理念,重视药品生产管理过程。

国家对药品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和质量监管人员的严格要求,也是对我们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方向。

1.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的领导下,形成由学院、中药系、医药企业、教研室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现代中药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并完善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定期召开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会议,发挥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建设中的指导、咨询及评价反馈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