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清代中后期蒙古年班制度的调整与变化
清代中后期蒙古年班制度的调整与变化
一、乾隆朝内廷行走年班的增设
乾隆朝时清廷增设了内廷行走年班,这是蒙古 年班的新形式。内廷行走是清朝皇帝身边工作人 员的总称。蒙古王公主要充任御前行走与乾清门 行走。康熙、雍正年间,清廷仅任命少数蒙古亲贵 为内廷行走,并且随时增减替换。他们在宫廷中学 习礼仪,处 理 日 常 事 务,积 累 行 政 经 验。[7] 从 乾 隆 朝开始,清廷将蒙古王公内廷行走与年班制度相结 合,并使其制度化。
第二,延长留京时间。清廷特许内廷行走年班 的蒙 古 王 公 长 期 在 京 城 居 住。 如 乾 隆 九 年 ( 1744) ,清廷规定“除擢于近御行走者,毋庸定限 外,其擢于乾清门行走之额驸、台吉等仍定限四十 日,令其起行”[9]( P. 77) 。御前行走蒙古王公在京期 间,清廷继续按天提供廪饩,而乾清门行走供给 40 天廪饩。嘉庆十一年( 1806) ,清廷又规定,因其他 事务来京的内廷行走蒙古王公,有恳请当差,想过 完年再回游牧地的,由理藩院奏请,皇帝酌量施恩; 而其他有 类 似 诉 求 的 蒙 古 王 公,“既 无 专 差,而 又 远离游牧,设在京久住,不无费用,著加恩即催令起 程,各回游牧”[13]( 19册P. 555) 。
清廷之所以增设内廷行走年班,是由于康熙朝 确定的传统年班制度存在不足,使蒙古王公的待遇 有平均化倾向。传统年班能保证众多蒙古王公都 参与朝觐,遍受君恩,但相对忽略了对重要蒙古王 公的格外恩惠。按照归附时间的先后,清廷对蒙古 各部王公的年班朝觐作出不同的规定: 内札萨克蒙
[收稿日期]2016 - 06 - 11 [作者简介]李治国,男,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朝觐次数的多少与驻京时间的长短,对清廷和 蒙古双方都利益攸关。对蒙古王公而言,他们往返 北京的路费由清廷提供,在京期间能享受优渥的生 活待遇,参与各种国家庆典,获得丰厚的物质赏赐。 此外,相较于蒙古地区,北京的繁华让众多蒙古王 公流连忘返。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他们 都能获得极大的满足。因此,不少蒙古王公想方设 法寻求更多的朝觐机会,获取更长的留京时间。[17] 对清廷而言,内廷行走年班蒙古王公在皇帝身边时 间越长,接触越多,双方的关系越亲密,他们对清廷 的忠诚度也越高。乾隆帝设立内廷行走年班的主 要目的也在于此。他将各部重要的蒙古王公任命 为内 廷 行 走,结 以 亲 谊,托 诸 心 腹,给 予 恩 惠 的 同 时,收获其对自己的忠心。在清廷统一准噶尔部的 过程中,科尔沁贝子扎尔丰阿、科尔沁额驸索诺木 巴尔珠尔、阿拉善郡王罗卜藏多尔济、喀尔喀亲王 定北将军成衮扎布与其弟郡王霍斯察尔等人,都披 坚执锐,亲 自 领 军 与 准 噶 尔 部 血 战。 乾 隆 帝 逝 世 时,杜尔伯 特 某 位 汗 王“几 欲 以 身 殉 葬,其 肫 挚 发 于至诚,不可掩也”[18]( 卷1) 。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 蒙古王公对清廷的忠诚。
2017 年 3 月 第 38 卷 第 2 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DOI: 10. 14137 / j. cnki. issn1003 - 5281. 2017. 02. 016
Mar. 2017 Vol. 38 №. 2
清代中后期蒙古年班制度的调整与变化
97
古王公三年一朝,外札萨克、青海等蒙古王公四年 一朝。[8]( 卷53《理藩院·柔远清吏司》) 根 据 该 规 定,同 一 蒙 古 部内不同爵位的王公朝觐周期相同,同等爵位的王 公朝觐周期和得到的赏赐也基本相同。事实上,不 仅爵位不同的王公其地位及与清廷之间的关系亲 疏不同,而且由于众多蒙古王公爵位可世袭,随着 爵位的继承,即使同等爵位的人员其与清廷之间的 利害关系也不完全一样。而传统年班制度并不能 充分体现清朝皇帝与每个蒙古王公之间亲疏不同 的利害关系。针对传统年班存在的这些不足,乾隆 朝时主动进行调整,增设了内廷行走年班。
第三,增加俸银。清代,普通蒙古王公、札萨克 一等台吉以上才有俸银,闲散一等台吉及以下各等 台吉均无俸银。而担任内廷行走的蒙古王公台吉 均有俸银,一等台吉俸银 100 两,二等俸银 80 两, 三等俸银 60 两,四等俸银 40 两。[8]( 卷51《王会清吏司》)
第四,细化等级差别。内廷行走年班内部等级 分明,御前行走比乾清门行走的地位更高,因此,清 廷将蒙古王公从乾清门行走与御前行走之间的升 降作 为 对 其 奖 惩 的 一 种 手 段。 如 道 光 元 年 ( 1821) ,道光帝命乾清门行走喀喇沁辅国公永库 尔忠 为 御 前 行 走,以 示 奖 赏; [12]( 卷12道光元年正月癸丑) 道 光十年( 1830) ,令贝子德勒克色楞“著退出御前, 在乾清门行走”[14]( 42册PP. 24626 ~ 24627) ,以示惩罚。御前 行走年班内部蒙古王公地位也有差别,其中内札萨 克御前行走王公的地位比外札萨克御前行走王公 更高,朝觐次数也更多。嘉庆十五年( 1810) ,嘉庆 帝规定御前行走内札萨克蒙古王公“不必分班,改 为年终全行来京朝觐,应得盘费等项,照例按日赏 给”[15]( 。 卷237嘉庆十五年十二月戊戌) 《理 藩 院 则 例》记 载, 御前行走内札萨克王公“不必轮班,每年年终均行 来 京,所 有 廪 饩 等 项,俱 照 年 班 来 京 之 例 给 予”[16]( 卷16《朝觐》) 。至 于 御 前 行 走 的 外 札 萨 克 蒙 古 王 公, “ 仍 照 旧 例, 按 照 年 班 前 来”[15]( 卷237嘉庆十五年十二月戊戌) 。此次调整后,御前行走
总之,针对传统年班制度的不足,清廷增设内 廷行走年班,依据蒙古王公重要程度的不同,相应 调整他们的朝觐次数和驻京时间,进一步完善了年 班制度。
二、咸丰朝对蒙古年班的限制
台吉、额 驸 等 均 著 停 止 来 京。”[19]( 卷257咸丰八年六月癸酉) 但事实上,由于年班朝觐关乎清廷和蒙古王公两方 面的利益,因此咸丰限制蒙古年班的谕旨在实际中 并未完全执行。
李治国
( 内蒙古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蒙古年班制度是指清代蒙古王公按期到北京朝觐清朝皇帝的制度。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该 制度遇到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针对此,清廷主动或被动地采取措施进行相应调整,使年班制度出现变化。乾 隆朝时增设了内廷行走年班,这是蒙古年班中的新形式; 从咸丰朝开始,清廷停止了传统年班朝觐,规定仅许 内廷行走年班中御前行走的蒙古王公来京朝觐; 清末年班制度出现危机并最终废弛。
98
( 1820) ,嘉庆帝病逝,继位的道光帝特许内廷行走 年班的蒙 古 王 公 觐 见,“惟 念 蒙 古 王 公 等,俱 受 厚 恩有年。若一概不准伊等来京,反不能伸其感戴之 诚。如俱准来京,其游牧处所,又有应办事件。且 道路较远者,往返不免跋涉。惟遇年班,仍准轮班 来京”[12]( 卷3嘉庆二十五年八月戊申) 。总之,乾隆以后,清廷 特许各种国家重大活动中内廷行走年班的蒙古王 公来京朝觐。
年班内札萨克蒙古王公每年朝觐一次,外札萨克蒙 古王公两年朝觐一次。道光三十年( 1850) ,道光 帝去世后,咸丰帝下旨“秋季内札萨克御前行走之 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俱著来京随扈梓宫,恭送 到陵,所有乾清门行走,及在外行走者,俱著毋庸前 来”[14]( 97册P. 56764) 。这再次 充 分 体 现 出 内 札 萨 克 御 前行走年班高于乾清门行走年班和外札萨克御前 行走年班的地位。
内廷行走年班是御前行走年班和乾清门行走 年班的总称。相比传统年班,内廷行走年班制度设 计更为灵活。内廷行走是一种临时性的兼职,不能 世袭,相 关 人 员 的 选 择、留 京 时 间 灵 活 性 比 较 强。 增设内廷行走年班后,通过增加朝觐次数、延长驻 京时间、增加俸银和细化等级等具体措施,清廷得 以让重要的蒙古王公尊享更多优待。
《清史稿》去 清 未 远,且 修 撰 之 人 有 不 少 清 朝 遗老,对清末典章制度更为熟悉。该书记载了咸丰 八年清廷修改年班制度的另一套方案,“以蒙古汗 王等远道输将,谕令停止年班,御前行走者,番上如 故”[20]( 卷91《志66·礼10·宾礼》) 。该方案并没有区分内、外 札萨克,只限于御前行走这一身份,也就是说内札 萨克以外的蒙古王公,只要拥有御前行走的身份, 就能来京朝觐。这一点在相关史实中获得佐证。 如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五日,喀尔喀札萨克多罗郡王 托克托呼图鲁与其子辅国公衔二等台吉巴宝多尔 济“入 觐 于 养 心 殿 内 跪 请 圣 安,上 温 语 慰 问”[21]( 44册PP. 26660 ~ 26661) 。咸 丰 九 年 ( 1859 ) 除 夕,非 内札萨克蒙古王公喀尔喀多罗贝勒布彦巴达尔呼 等 19 人、青海札萨克郡王乌勒金扎布等 4 人都进 京觐见。[21]( 48册P. 29506) 咸 丰 帝 去 世 后 清 廷 下 旨: “本 年年班,御前行走之蒙古汗、王、贝勒、贝子、公、札 萨克台吉、塔布囊等,著准其来京叩谒梓宫。其余 本年 年 班、外 边 行 走 之 内 外 札 萨 克 蒙 古 汗、王、贝 勒、贝子、公、札萨克台吉、塔布囊、额驸等,及在游 牧内外札萨克、青海、杜尔伯特、乌梁海、土尔扈特、 和硕特 等 蒙 古 王、公、额 驸、台 吉 等,均 著 停 止 来 京。”[22]( 卷1咸丰十一年七月乙巳) 再次强调仅允许御前行走 年班朝觐,继续停止传统年班朝觐。
除了常规的朝觐活动,当清廷举行重大礼仪活 动时,内廷行走年班的蒙古王公还有朝觐的特权。 乾隆五十五年( 1790) 乾隆帝八十大寿,清廷下旨, 特许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年班的蒙古王公进京, “其余应 轮 年 班 者,准 其 前 来,非 班 期 者,俱 不 必 来”[10]( 卷1351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己亥) 。也 就 是 说,这 次 庆 典, 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的蒙古王公即使不轮班仍获 准参加。此外,国丧时内廷行走年班的蒙古王公也 能来京朝觐。嘉庆帝以前,每逢国丧之时,蒙古年 班仍会继续进行,但不举行元旦大朝、筵宴等礼仪 活动。[11]( 卷89雍正七年十二月甲辰) 乾隆去世后,嘉庆帝以国 丧的名义下令停止所有蒙古年班 27 个月,27 个月 后再 按 应 值 年 班 来 京。[12]( 卷23道光元年九月癸丑) 此 后,这 项规定被遵循不辍。起初只有皇帝的国丧要暂停 年班,后来范围扩大到皇太后、皇后的国丧也要停 止。但是,从道光朝开始,内廷行走年班的蒙古王 公,即便在国丧期间仍可以朝觐。如嘉庆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