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见的五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语言标志: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更具体、更详细。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
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回答举例子的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语言标志:比、而、相对于、较……
好处: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
回答作比较的作用: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3.列数字(列数据)
(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语言标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回答列数字的作用: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语言标志:一类(种)……一类(种)……
⏹(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首先
其次然后)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说“屏”》(使读者明白屏
的种类。
)
回答分类别的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5.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语言标志: 像、仿佛……
好处:把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中国石拱桥》(可以
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
回答举例子的作用: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知识拓展:其他不常见的说明方法
1.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语言标示:引用,标记是引号。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2.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mó)状貌。
语言标示:等
好处: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例句: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
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中国石拱桥》(使被说明更具体,更形象。
)
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语言标示:科学、完整,判断句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例句: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
4.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语言标示::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例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
)
5.画图表(列图表)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
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条理清晰。
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使文章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列数字——更具体更准确;
作比较——鲜明突出;
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作诠释——补充说明,更易理解;
画图表——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分类别——条理清晰;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1、比喻:
在记叙中,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是能使文章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是使文章表达更生动,给人鲜明的印象,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人或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是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构成。
作用:是增加语气,起到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设问:
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注意和兴趣,引导读者思考。
用在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反问:
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反问句里包含着答案,也就是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是加强语气,起到强调作用,使读者印象更深刻。
另外不常见的两种修辞:
1、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使读者印象深刻,增强感染力。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类似于对联。
作用:句子显得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文章结构的作用
1、联想的作用: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2、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作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引起共鸣
3、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4、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5、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6、总起句的作用:总领全文或全段,有时起到点明本段或本文中心的作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7、总结句的作用:总结全文或全段,有时起到点明本段或本文中心的作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8、中心句:可能是总起句,也可能是总结句,或者别的句子,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作用:点明中心。
如果是总起句,就是总领全文或全段,如果是总结句就是总结全文或全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