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经方中医刘卫红08.01 06:50阅读481原创2016-07-30 黄煌经方医学论坛【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四逆散作者:黄煌编排:胡廷峰********************************************四逆散【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炒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现代应用】1以痉挛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异型增生、顽固性腹痛、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痢疾、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痛经等伴有手足冷、脉弦者。

2以胃—肠动力低下、腹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饮食积滞性腹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

3以精神紧张或遇紧张则加重的疾病。

如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心因性阳痿、神经官能症、冠心病,梅核气,情绪性腹泻、女性急迫性尿失禁、遗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

4以分泌物、代谢物排出不畅为特点的疾病。

如鼻窦炎、急性乳腺炎、输卵管不通、阑尾周围脓肿、肝郁气滞的便秘或下利不爽等。

5其他方面,如月经不调、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腰腿痛(注意!)、神经性头痛(注意!)、三叉神经痛(注意!)、癫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肝炎、过敏性鼻炎(注意!)、皮炎、小儿高热肢厥、流行性出血热的低血压休克期等均有用四逆散的报道。

【经验参考】本方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难以尽述,几乎各系统的疾病,均有使用的可能。

据载,日本汉医和田家治杂病100人,有50~60人用此方加减,足见应用之广。

在此,编者介绍几则个人的临床治验以供读者参考。

1曾治一周姓患者,新婚数日来诊,诉阳痿不举。

观其面色无华,形体羸瘦,若按一般辨证,当属虚证,可能会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当时为观察四逆散之功效,投原方而未作加减,不料却有非常之效。

2治张某,八旬高龄,突发小便失禁半月,多方诊治不效,欲行手术探查,患者及家属不从,转我院,邀余诊治,观其虽年事颇高,但无虚羸之象,非肺肾气虚之证,乃膀胱尿道功能失调所致,用四逆散加乌药,数剂而愈。

3治潘某,胃胀多年,餐后脘胀,每于下雨前数日尤胀甚,戏称自己可以作天气预报,中西药调治不效。

询其脘胀连及两胁,拟四逆散合平胃散,数剂而安。

4田某,胃脘隐痛嘈杂多年,胃镜示重度糜烂性胃炎,吾曾屡以半夏泻心汤加减,疗效不甚理想,后思其人平素多愁善感,思绪不定,有柴胡证的表达,于是投四逆散合平胃散,疗效甚佳(本案用八味解郁汤也佳!)。

然此人并无四逆,冬令不甚畏寒。

5王某,脘腹疼痛3天,急查B超及血尿淀粉酶诊为急性胰腺炎,见其脘腹胀痛难忍,连及两胁,以左侧为甚,伴恶心、干呕、呕出大量清涎、脉弦细、舌苔薄白,脉证均无热象,不宜用大柴胡汤或清胰汤等方。

若收之住院恐他人用寒凉剂与病不利。

因与患者关系至密,冒险投以四逆散合半夏干姜散,未予其他处理。

次日矢气甚多,脘腹疼痛大减,连服六剂,诸症消失,以调理脾胃善后。

(1胃脘胀痛难忍,连及两胁,脉弦细:四逆散证。

2恶心,干呕,呕出大量清稀胃液:半夏证、干姜证。

)从以上治验可以看出,四逆散证的产生与气郁、气滞有相当大的关系。

李克绍先生医案:某女,50岁,1974年5月27日就诊。

两腿疼痛,酸软无力,渐至不能行走已月余。

患者于十一个月前,因恼怒出现脘腹串痛,叫轻时重,并觉两腿烦乱不适(焦虑状态)。

经针刺、服西药2天,腹痛止但两膝关节阵痛,右侧较重并有凉感,两小腿烦乱不适,有时肌肉跳动,腿痛有时感到牵引两侧腰部;手足觉凉,背微恶风。

近几天腿痛烦乱加重,竟至转侧困难,难以入睡,经常彻夜坐着,饮食锐减,面色萎黄。

舌质略红、舌苔薄白,脉左寸弦、关弦滑、尺弱,右脉弦细。

治宜疏肝解郁,宣散气血。

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9g,白芍6g,炒枳实9g,甘草9g;怀牛膝9。

水煎服,1剂。

复诊:昨晚服头煎后,当夜两腿烦乱的感觉消失,肌跳、疼痛均止,余症亦明显减轻,精神、食欲亦有好转。

继服上方3剂调理而愈(《伤寒解惑论》1978,126)。

范中林老中医用本方加桔梗、茯苓治疗女性小便不畅十余年,重则尿黄窘迫,欲解不能。

尿道灼痛,淋漓不尽,每昼夜小便数十次,量极少,有时仅数滴、涩痛,腰及小腹亦感觉疼痛(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50)。

此证不仅仅是湿热,更与气滞有关(本案用四逆散+猪苓汤也佳!)。

本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原文明点“四逆”,说明临床确有四肢逆冷的情况。

对此,一定要和四逆汤证作严格的鉴别。

汪其浩治陈某,男,35岁。

开始发冷发热,头疼身痛,自以为感冒风寒,自服草药后,症状稍减,继则腹痛肢厥,嗜卧懒言,症状逐渐增剧,邀余诊治。

诊脉微细欲绝,重按有点细数。

但欲寐,四肢厥冷至膝,大便溏而色青,小便短赤,面赤;《脐腹疼痛,阵发发作,痛剧时满床打滚,痛停时闭目僵卧,呼之不应,如欲寐之状,每小时发作五六次,不欲衣被,不饮汤水。

思考:四逆汤人阳气衰竭,对疾病的反应性大大降低,绝对不会有此表现,此正是四逆散证的表达》。

前医认为少阴寒证,投真武汤加川椒,服后无变化。

余沉思良久,不敢下药,又重按病人脐部,见其面有痛苦状(四逆散证的表达),问之不答。

综合以上脉证,诊为热邪内陷,热厥腹痛。

拟四逆散倍芍加葱:柴胡9g,白芍18g,枳实9g,甘草4.5g,鲜葱头3枚。

水煎服。

复诊:上方服后腹痛减轻,脉起肢温,面赤消,便溏止,小便通。

病人自述脐部仍胀痛,似有一物堵塞,脉细、重按有力,改用大柴胡汤,服后大便通,胀痛如失。

《伤寒论方医案选编》1981,260)。

就四逆程度而论,本方证虽四肢厥冷,但不过肘膝,四逆汤证肢冷过肘膝,且伴精神欲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

本方在具体运用时,不必完全拘泥于四逆,胸胁苦满等,但凡患者属柴胡体质,或病证与柴胡带有关者即可灵活选用。

四逆散药仅四味,但组合严谨,其中包含的方根有:柴胡、甘草;枳实、芍药;芍药、甘草;柴胡、枳实、芍药。

柴胡、甘草乃小柴胡汤之雏形,小柴胡汤诸药均可减,唯柴胡、甘草始终不减,由此可知。

《普济本事方》载柴胡散:柴胡四两、炙甘草一两。

功能润心肺,止咳嗽,除壅热,解暑毒,推陈致新。

治伤寒时疫,中暍伏暑,邪入经络,肌热体疲。

《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专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芍药甘草汤,功专解痉、缓急、止痛。

柴胡、枳实、芍药,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汉方家和田东郭与浅田宗伯都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此方药仅四味,却寓数方之功。

其效介于大、小柴胡汤之间,其胸胁苦满之状亦介于大、小柴胡汤之间;其证之虚不及小柴胡,之实不及大柴胡。

小柴胡因其虚弱,故人参、大枣、甘草并用;大柴胡因其实,故用大黄;四逆散介于其间,只用甘草而不用人参,亦不用大黄。

总之,四逆散药性中正平和,寒热之性不明显,功用侧重于疏泄缓急,治邪气郁闭于内,气机失于条达,其肢冷似厥,却并非寒厥,亦非热厥,若强名之可称为气厥或郁厥。

正如《医宗金鉴》曰:“今但四逆而尤诸寒热证,是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唯宜疏畅其阳,故用四逆散主之”。

临床运用此方,不必拘泥于病证之寒热,关键是对柴胡体质及柴胡证的把握。

四逆散似乎并没有明确的主证,更多的是或然证,其中腹痛是最关键的指征。

这种腹痛部位多偏胸胁或两少腹部,疼痛为胀痛,或挛痛。

姚廷周所著的《新伤寒论校注》(即桂林古本《伤寒论》)中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即本方之汤剂)的条文可以作为参考。

“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第535条)。

在临床运用时针对腹痛为主的病证可重用芍药30~60克。

但临床不可执着于疼痛—证,很多病证并无疼痛,用本方亦可取效,如阳痿。

至于四逆—证,这类病人多半是体质使然,临床常见一部分人,平时并无甚病,但一到秋冬天凉,人未觉冷,而两手已先冰凉,这即是典型的柴胡体质。

柴胡体质的人患病时易出现柴胡证,就临床所见,过于紧张和疼痛都可以出现四肢凉、手心汗多的表现。

临床也可见部分患者并无四逆表现,而用此方获效者,尤其对于一些常规治疗尚无明显疗效的疾病,选用四逆散有时可收到意外惊喜。

和田东郭翁用本方治一人患鼻渊(蓄脓症)已三年,诸医诊为肺虚,百治无效。

其人两鼻流浊涕极多,与四逆散加吴茱萸、牡蛎,三剂鼻水止(《蕉窗杂活》)。

这则治验极其简单,既没有四逆证,也没有相关的腹证描述,留给人遐想的空间实在太多。

鼻渊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鼻窦炎,以上颌窦蓄脓症为多见,枳实和芍药再加桔梗即是《金匮要略》中的“排脓散”。

换句话说,含有枳实芍药的四逆散对鼻渊应当有一定的排脓作用,这可能是本方取效机制之一。

本方多合方使用:1伴胸闷、咽如物梗者,合半夏厚朴汤;2伴心中烦热不安、失眠、善怒者,加黄芩、山栀、连翘;3伴纳差、嗳气、餐后腹胀者,合平胃散;4对顽固性、痉挛性咳嗽而舌润苔白者,加干姜、五味子;5针对肝胆及泌尿系结石,加海金砂、金钱草;6前列腺炎,合四妙散(注意!);7阑尾炎,加银花、连翘、黄连解毒汤等(消肿+ 消炎);8阳痿,加蜈蚣;9遗精,本方也多有加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