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观点摘录

关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观点摘录

关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1.范彩娥《人的存在方式探研》《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2.覃世艳《论人存在的根本维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3.孙丹兵《试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年12月4.刘德兴《实践:人的存在方式——对马克思学说的新理解》《临沂师专学报》1998年4月5.于新春《人的存在方式问题探研》《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6.范彩娥《马哲视角的人存在方式探研》《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7.艾福成,白刚《人—实践-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学习与探讨》2002年第5期8.雷鸣《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9.陆秋林《人的本质新论》《南京农业学报》1998年12月10.朱荣英《论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月11.黄文正《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的确立》《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9月12.杨耕《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学术月刊》2004年1月13.邓晓臻《论人、实践、社会、历史四位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浅析》《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14.孟庆国《以实践为基础来认识价值》《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5.程平《论费尔巴哈对人的整体性考察及其局限性》《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6.张莲香,张义宾《关于实践本体论的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6年第1期17.周书俊《正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岭南学刊》2006年第2期18.李键《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性体现在哪里》《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19.黄帝荣《马克思实践的本体论功能思考》《求索》2004年20.李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维度》《兰州学刊》2006年帝6期21.吴向东《论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学术月刊》2003年8月22.张立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生存哲学思潮》《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23.陆建杰《论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和科学范导维度的统一——兼论对马克思实践论的正确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24.孙伟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25.张守民,张炳奎,魏波《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讨论综述》《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5期26.杨建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实践,还是现实的个人?——兼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7.林剑《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革命》《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28.隽鸿飞《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实践根基》《江海学刊》2005年3月29.林剑《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江海学刊》2005年6月30.黄明娣《肯定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革的实质》《求实》2004年7月31.苏鹤亭《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问题》《理论学习也探讨》2005年第4期32.万光侠《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阐释》《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33.许恒兵,刘大为《“实践”视域中的人的本质之思》《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34.朱德全《关于本体论和价值论问题杂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35.贾英健《全球化与人的存在方式》《理论学刊》2002年第5期关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观点摘录一、人的存在方式的流派之见理性主义哲学大都认为人以理性的形式而存在,黑格尔的人是“绝对精神”的外显式存在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就是典例。

自然主义哲学认为人以自然性方式存在,拉美特利认为人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的观点就是佐证。

现代非理性主义或人本主义思潮,从人活动的创造性本性来理解人的存在,认为人是超越性、创造性、批判性的存在,即自为存在。

现代文化哲学坚持从人的文化创造和文化生活世界来理解人的存在方式,认为人以文化形式存在。

这些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见解,都没能从人的本质特性总和去揭示人的存在方式,难免有片面性,至多是片面性深刻的真理。

但这些思想对深入探研人的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范彩娥《人的存在方式探研》《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近代西方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具有思想、意识和理性。

他们以人的共同理性本质为基础,高扬理性的力量,探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论证了人的自由,倡导以人为目的的自由、平等、博爱、尊严和价值。

以培根、洛克、爱尔维修、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感性主义者,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以人的自然本性(感情、欲望、自然生理要求) 为基本出发点,宣扬人的自由、平等、博爱、权利和幸福,并以此来解释人的各种利益关系。

感性主义哲学家看到了人的感性存在,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和结果。

因此,人是感性的、有血有肉的现实存在者,具有意志、情感、欲望等自然属性。

……由此可见,无论是理性人学从主观的方面、以理性的形式来理解和把握人,还是感性主义者从客观的方面、纯粹自然主义地理解把握人,都不能达到对人的科学形态的认识。

他们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能真正理解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不能从实践(即物质生活生产、生产劳动)的角度去把握人,不能揭示人的本质在现实中的展开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历史发展性。

因此,它始终是停留在“抽象的人”的认识上。

——孙丹兵《试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年12月二、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黑格尔直接将人归结为自我意识。

最纷繁复杂的人类现实都只是自我意识的特定形式,都只是自我意识的纯粹规定性。

即纯粹的范畴,并借助于辩证的方法,将这些范畴内在地联系起来,主体变成了精神性的东西。

虽然黑格尔立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立场,抓住了人的劳动本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但是,黑格尔所理解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活动,唯心主义是不理解真正的人的感性活动的,这导致黑格尔哲学当中的人只能是抽象的理念或精神。

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对人的思辨理解,把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特别是费尔巴哈承认人是“感性对象”。

从而为哲学回归现实的人开辟了道路。

但是,费尔巴哈仅仅将人看作“感性对象”,他看不到人也是从事感性活动的,因而只能做到对人的单纯的直观,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仍然是抽象的人。

“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这也最终导致了费尔巴哈哲学对人的关照只能停留于道德的说教,丝毫不能触动现实,所谓的人文关怀只是空谈。

——许恒兵,刘大为《“实践”视域中的人的本质之思》《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当代哲学已经和正在发生一场整体性的转换,就是从传统哲学的实体本体论历史性地转向生存论本体论。

生存论转向是由存在主义哲学所开启的,但存在主义哲学也直接限制了生存论转向并最终使得这一转向在当代西方哲学的演进中半途而废。

产生并兴盛于20世纪前、中期的西方存在主义,出自20世纪人类的生存境遇,尤其是作为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前因后果在人们心灵上的投影和反应,所以鲜明地表现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反映了生命个体在世生存的无助和无奈;同时也力求通过对人的生存情态和内心世界的深人剖析和开掘,显示个体生存的新的可能并确立个体生存的意义。

然而,存在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将一种非理性的、感性化的并且常常也是病态化的精神气质带人生存理解活动中,拒绝以理性的和建设性的态度看待生存。

由于始终只局限于感性个体的生存体验活动,整体生存则被看成是外在于个体生存的物化关系,其后果必然是个体与整体的紧张对立。

但是,从人类愈益严峻的当下生存境遇来看,生存的整体性却是一个越来越真实且内在的问题。

生存论转向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真正能够反映和解释当代人类实践活动并且具有本体论承载功能的理论结构。

生存论转向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了存在主义哲学。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

人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人的生存方式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人凭什么生存?第二,人怎样生存?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更具理论彻底性和思想洞察力的生存哲学。

马克思不仅首先指出了人的存在就是他的实际生活过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的生存的实践特质并据此透析了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和辩证运动,批判地说明了人的生存异化及其扬弃的社会历史条件。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以人的生存实践为起点,以人的生存辩证法为核心,以人的自觉自由的生存为宗旨而建构起来的。

感性对象性的实践概念的确立,使马克思对人类生存的理解和把握从根本上优越于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生存论哲学。

——万光侠《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阐释》《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界定关于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吸取以往人学思想精华,深邃地加以阐论,指出:“人的存在即表现,”“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方式是指人体现自我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模式。

其实质是“实践”。

实践是人有意识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确证了人的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确证人存在的独特方式。

人以物质生产实践的方式而存在,形成了主体间经济关系,同时也派生出主体间政治的思想的等方面社会关系的生存方式。

一句话,人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存在,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存在方式的基石。

——范彩娥《马哲视角的人存在方式探研》《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马克思则从社会实践出发,去把握人的完整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人的实践生存活动中,人成为一种实践存在物,实践构成了人的整体性本质。

这个“整体性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是社会存在物”;在人与己的关系上,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