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聆听音乐(17-20课)

聆听音乐(17-20课)

耶鲁大学《聆听音乐》公开课笔记(第17-20课)目录第17课莫扎特和他的歌剧第18课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音乐第19课浪漫派歌剧:威尔第的《茶花女》,波切利,帕瓦罗蒂和多明哥第20课巨人的交响乐:贝多芬、柏辽兹、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七讲莫扎特和他的歌剧关键词利奥波德·(Leopold Mozart)古典主义(Classical)(triad)属七和弦(dominant seventh 莫扎特三和弦chord)减三和弦(diminished chord)神童(divine)歌剧(opera)戏剧(drama)序曲(overture)洛伦佐·达·蓬特(Lorenzo da Ponte)导引古典主义作为一个音乐术语有两个分开的但却有联系的含义。

我们用古典主义这个词来指西方的“严肃”音乐或“艺术”音乐,与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各种民族的传统音乐相区别。

我们称这种音乐为古典是因为它的形式和风格都极佳,具有超越时空的美。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一个特定历史时期(1750-1820)的音乐叫做“古典主义”音乐(Classical中的C,这是海顿与莫扎要大写)特写出伟大作品、贝多芬写出早期杰作的时期。

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在公众心目中一致被认为比例均衡,形式准确,是完美音乐的标准。

所以这个比较短的时期在所有具有持续审美价值的音乐中被冠以古典主义时期,我们今天就来讲讲莫扎特。

古典主义音乐与巴洛克音乐的区别先听一首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这首曲子是莫扎特创作于古曲主义时期。

我们与上周分组聆听的巴赫等人的曲子进行一下比较,巴赫的那首协奏曲是从他使用一系列相同方式的音乐声(大约持续9分多钟)开始的,所有的音乐使用了相同的主旨、情绪、感觉,这就是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的曲风,从头至尾特定的乐章、片段总体来说没什么变化。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同,在一个特定的乐章中会有一些变化。

比如说,节奏会从规则到不规则,声音从很大声响到很安静,并且这种改变到了浪漫主义时候更为明显。

浪漫主义时期你可以感觉到情绪上的猛烈波动,这类音乐风格就是19世纪的一种两极分化的音乐,而它却是发源于古典主义时期。

★示范曲目:莫扎特《G(Little G Minor Symphony)小调交响曲》这首乐曲以小调开始,有大量的燥动的切分音,在短短40秒内莫扎特就演变成一种截然不同的基调——开始由双簧管独奏大调。

这是一首抒情的曲子,现在的节拍或说是节奏都是整齐合拍而不散乱,就完全是另一种的音乐类型了,请注意他是如何在这么短时间内转变基调的。

刚才播放的这段音(Amadeus)的片头曲。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其一,当一个平庸之人遇到乐是电影《莫扎特传》了一个完美的天才时会做什么?其二似乎有些讽刺意味,上帝所赐的天赋却降临在这样一个幼稚糊涂的莫扎特身上,电影的编剧彼得·谢弗尔(Peter shaffer)是根据什么创作的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电影对莫扎特的描写是彻底的误解。

虽然电影的剧情发展很精彩,但其中对莫扎特的塑造和展现实在是不靠谱。

莫扎特的爱好:《莫扎特传》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他经常在一张台球桌上写曲。

这的确是事实,如果你们看到过莫扎特的一份遗嘱认证名单,这是在他死后人们在他的公寓里清点所有家具开列的清单,(pool table)(billiards 那里确实有张台球桌,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台球桌”而是一张“弹球桌”table),(Michael Kelly,这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弹球游戏涉及到角度。

莫扎特一位好朋友迈克尔·凯利男高音歌手)曾回忆说“他很喜欢打弹球,并且在房间里摆放了一张很精致的弹球桌,我们一起玩过很多次,但每次基本都是我输”。

莫扎特的另一爱好就是做算术,如果看到过莫扎特乐谱手稿,就会发现在纸的边缘写满了数字,都是各种基本的计算,有时还会有基本的代数公式。

为什么他会如此迷恋数字与图形呢?如果他走进一家餐厅,人们会看见他在用不同的方式反复折叠餐巾纸。

他写信的时候总是习惯倒着写,他热衷于字迷游戏等等。

再有就是莫扎特善于模仿,并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模仿别人的能力,模仿他人的面目表情、方言等,他能说很流利的意大利语、法语、英语(他的母语是德语);他有超强的音乐记忆能力,他14岁时在罗马的西斯廷小教堂听到一首从未在其它任何地方演奏过的经文歌时,就能凭记忆把整首曲子全部默写出来,这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这首经文歌大约有两分钟长,并有好几个声部。

我们第一次听到一段4、5秒钟的音乐时可以记住多少?显然莫扎特可以在他“内心听觉”中储存和处理大量的音乐。

如果你有绝对音准有时你就会明显地缩短整个过程,因为会被脑干识别到。

耶鲁神经系统科学家的一篇文章《你的大脑合调吗?》(Is you brain in tune)中说到,绝对音准在世界上的发生率估算为万分之一的人拥有。

由于莫扎特留下了很多手札,他常常写信,大部分是写给他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这些文献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他。

莫扎特对死亡的理解:1781年莫扎特的一位好友冯·哈茨菲尔德伯爵(Count von Hatzfeld)突然去世,他在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讲述了对死亡的看法:“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目的,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对此深有体会,因此,我将死亡视作人类最真诚的朋友。

这样的想法让我对死亡再也没有了恐惧,取而代之的是安宁和欣慰。

我感谢上帝赐于我如此觉悟,让我有幸明白,死亡是通往真正幸福之路。

我每个夜晚从未厌倦地在思考,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也许明天再也不会醒来,但了解我的人没有任何人会说,我的一生是孤独或充满悲哀的。

那么我将无比感激造物主,并由衷希望他能将这样的幸福赐于我的朋友。

我很清晰地阐述了我对至交冯·哈茨菲尔德伯爵突然去世的看法,他和我一样只有31岁,我并不为他悲伤,却发自内心地为像我一样了解他的人难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莫扎特在此后只活了四年就去世了,而他却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创作了众多丰富而优秀的音乐作品。

莫扎特从未进过学校或接受除音乐艺术以外的系统教育,他很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他的父亲便把他留在家中培养,并带他去世界各地演出展示他的音乐天赋,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上的是社会大学。

莫扎特音乐的特点1、可靠的平衡感和均匀感。

我们现在谈到的是音乐史上的古典主义时期,因为每一件事情似乎都处于平衡状态,这种风格你不会发现装饰物的过多点缀,不像巴洛克艺术那样充满了宏大、奢侈、戏剧性和明显的感官色彩,音乐中我们第一次感觉到这种平衡就是在古典主义时期。

我们在学习小节、拍子、乐句时,我让你们数拍子时总会发现它都是二加二、四加四、八加八等等非常匀称。

在古典主义时期这种形式第一次大规模地出现在音乐中,平衡、有形、完美的匀称。

★示范曲目(Voi che sapete)罗兰·莉宝(Lauren Libaw)演唱:莫扎特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我们只听其中的一小段,让听觉感受一下什么是结束乐句的前提。

前提有三次展开,然后嵌入,全部是“四加四”,纵观整个咏叹调都是这样的组织结构。

这是莫扎特音乐特点的第一点。

2、化平凡为神奇的能力。

在莫扎特的驾驭之下就像矛盾修辞法,有时候越是简单就越惊艳。

★示范曲目:莫扎特《C大调钢琴协奏曲》(即:鸳鸯恋协奏曲Elvira Madigan)片段这个别名来源于一部电影将它作为背景音乐,是根据《鸳鸯恋》小说改编而成。

莫扎特对一个简单的大三和弦只做了小小的修饰,而对下行的级进音阶Ⅴ、Ⅳ、Ⅲ、Ⅱ、Ⅰ加了一点有趣的东西——嵌入半音音阶,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开始时谈到的。

三和弦,继续上升,再回落音阶,之后一个半音阶的转折,然后回到开始时的音型。

而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个被称之为属七和弦模式。

(白板上的谱表标有属七和弦音阶)这个是我们的基础C大调三和弦:C-E-G,但并没满只到2/3的位置,如果加上另外1/3就是七和弦,因为它跨越了7个音:C、D、E、F、G、A、B。

但它只是一个三和弦,以另外一个1/3推到顶端。

我们继续分析这段音乐下面的乐句:回到主音后继续,然后一个减和弦,在最后结束的地方加上一点点颤音。

尽管这是非常简单的素材,但却非常美妙而婉转。

3、莫扎特的猛烈波动基调,它开始于古典主义时期。

这种基调的变化包含在一首单独的乐曲中,但莫扎特把它表现得异常强烈,让它在大调和小调之间摇摆得非常迅速,在全音阶和半音阶之间转换得也一样快。

他想要展现不同的强弱变化程度,响亮而温柔,这是戏剧的本质所在,就是反差与冲突。

★示范曲目(Requiem Mass CONFUTATIS)片段:莫扎特《安魂曲:羞惭无地》我们从低音开始,小调的恶魔之地,振荡,然后扶摇直上到高音的天国,全新的环境;再回归到源头。

这就是第三点,非常强烈的,有时甚至是非常突兀的反差。

4、无穷无尽的旋律而带来无限的想象,这也是最近我在自己的研究中关注的一点。

当莫扎特在自己思绪有些混乱的时候不得不写下一些东西,但大部分东西都在他的脑子里,他只是要简单列一下对位关系,而旋律则无需草稿。

如果你们看到贝多芬的草稿,可以发现贝多芬力图精确地雕琢出旋律,他会一遍遍地尝试重来,《聆听音乐》教科书中有一张贝多芬创作第五交响曲时的草稿,上面有许多不同颜色的修改处,显示出他创作过程中的内心骚动和不断的演变,他甚至花了20年的时间来推敲直到他满意为止。

但莫扎特绝不是这样,他的创作如同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示范曲目:莫扎特《C大调弥撒》(C Minor Mass)片段这是莫扎特写的教堂音乐实例,为女高音创作(而这位女高音就是他的妻子)的这首曲子旋律的韵味堪称完美,而且是那样自然地继续着。

完美的曲式、比例,没有在此争斗的感觉,一切都那样悠然松弛,莫扎特可以让这样优美的旋律连续不断地持续下去。

有时这会让他惹上一些麻烦。

莫扎特的一生有两段佳话,一是《后宫诱逃》from the Seraglio)上演时,国王看后赞叹道:(Abduction “亲爱的莫扎特,这太美妙了,但是音符太多了!”而莫扎特答道:“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绝对合适,殿(Don Giovanni)第一次在维也纳演出时,在结尾部分还是那个国王约瑟夫二世(Joseph 下。

”《唐璜》Ⅱ)说:“亲爱的莫扎特,这音乐就像太多的肉,对维也纳人的牙齿来说太难咀嚼了!”莫扎特这次回答说:“让他们多咀嚼一会吧,他们会习惯的。

”后来维也纳人的确习惯了,但不幸的是,那时候他却不在了,他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成功。

听莫扎特音乐有种感觉:完美的曲式,完美的比例,变奏中音符的数量恰到好处。

那个时期他被称为“神童莫扎特”,现在我们仍然这样称呼他。

一个作曲家被贴上标签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巴赫,我们不称他为“神童巴赫”而称他为坚定的巴赫、勤劳的巴赫等等;称贝多芬是强大的、努力的作曲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