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 第二学期
《外国音乐欣赏》结业论文——巴赫
一、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西方现代音乐史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赫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崇高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文以巴赫的生平经历为切入点,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赏析其优秀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意蕴。
二、关键词
巴赫、人物生平、作品欣赏
三、正文
(一)人物生平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
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
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
爱森纳赫是德国中部一个富有童话气息小山城,这个地方拥有着很深的音乐渊源,在中世纪时,游吟诗人、宫廷乐手都在爱森纳赫进行表演和比赛,可以说它是德国音乐的发源地。
巴赫生于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幸运的巴赫从小就极具音乐天赋,但是他却9岁丧母,10岁丧父,靠大哥继续抚养。
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由于乐谱很珍贵,兄长从不允许他翻阅,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的时候,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手抄下来,长达半年,这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
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巴赫15岁时离家,开始了独立生活的道路。
或许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与熏陶和他幼年时期的音乐积淀,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
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在这里吸取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西欧传统音乐的精华,这成为他日后的创作的不竭源泉。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
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而巴赫以卓越的风琴家闻名。
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巴赫的从业成名之路经历了三个时代。
首先是魏玛时代(1708-1717),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剧《上帝是我的国王,BWV71》,同年任职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
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
在魏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
接下来是克滕时代(1717-1723),他在克滕宫廷任职,1724年,巴赫的主人克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淡漠了。
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
在克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经典的世俗和宗教音乐。
最后是莱比锡时代(1723-1750),在巴赫辞去宫廷职务后,他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在那里他度过了余生的27年时间。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在演奏技巧和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进行了即兴演奏。
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
《音乐的奉献》。
由于巴赫长期用眼过度,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
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
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戛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逝世于神圣罗马帝国莱比锡。
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二)优秀作品简介
1、管弦乐作品:
《勃兰登堡协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拨弦古钢琴与弦乐的协奏曲》、《管弦组曲》、《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E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2、声乐作品:
《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上》、《农民清唱剧》、《耶
稣,我的欢乐》、《圣母颂歌》、《约翰受难曲》、《圣诞节神剧》、《复活节神剧》。
3、键盘作品:
《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二声部创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
4、室内乐作品: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古组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小提琴与拨弦古钢琴的奏鸣曲》、《中提琴与拨弦古钢琴的奏鸣曲》、《长笛与拨弦古钢琴的奏鸣曲》、《长笛、双簧管与拨弦古钢琴的三重奏》、《双小提琴与数字低音的奏鸣曲》、《长笛、小提琴与拨弦古钢琴的奏鸣曲》。
(三)优秀作品欣赏——以《马太受难曲》为例
歌德曾经这样评价巴赫的音乐:“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听巴赫的音乐,你能从中听出它的深沉、悲壮、广阔,充满着现实的气息。
巴赫一生受过苦难的经历,也使他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彰显于他的艺术创作。
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
就像歌德所言,听巴赫的音乐,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巴赫的音乐中有着淡淡的哲学伦理的意蕴,这种哲学伦理思想的表现形式不是抽象的、教条的,而是和抒情、写景紧密结合的,因此他的综合性的音乐风格让人从中获得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机会,感受自然和永恒的律动。
巴赫笃信宗教,它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
其中他在莱比锡时代谱写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代表着巴赫的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马太受难曲》描写的是耶稣被出卖、受刑、死去和复活的情节。
其音乐深刻的悲剧性激发每一位信徒的灵性体验,震颤着每位听众的心灵。
巴赫在受难曲中前后五次使用这首圣咏,根据不同情况,有时改变调性,有时改变合唱织体,有时改变节奏,有时改变速度和强弱,藉着这崇高感人的圣咏合唱,把全曲连结在一起,浸溶在悲剧的圣洁的气氛中,激起人们最强烈的感动。
在戏剧层面,《马太受难曲》采取世俗化的笔法,用音乐完整地展现了《新约马太福音》26、27章的内容,其唱词采用马丁路德的德语《圣经》译本,叙述性语向由男高音宣道者用通奏低音伴奏来咏诵,耶稣的话语由男低音演唱,伴以仿佛光环效果的弦乐和声,彼得、犹
大、彼拉多等“角色”也都由特定的演唱吉担当,犹大民众则由短小的复调式合唱设落体现,除投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外都歌剧相似,可谓是将戏剧性表现到极致。
《马太受难曲》是文艺复兴时期巴赫的创作,体现了启蒙思想影响下巴赫对人性的追求,人文精神是一个相对丰富的概念内涵,人文精神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意识,具有一定形而上学性,难以超越客观实际,具体到音乐史学上的人文精神,就要追溯到14世纪的意大利,后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潮流。
既然叫“人文主义”其根源来自于与“神学”相对的“人学”,人文主义的发展是以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传统理念的,提倡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反对神学的禁欲论。
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巴赫的音乐作品大多对该思想有所体现,《马太受难曲》更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不可多得的音乐创作之一,以宗教为掩护,呼吁人进行自我反思和审判,追求人的自我救赎。
音乐语言是最纯粹的语言,它是抽象的、感性的,表现无限且难以捉摸的深情感动,而巴赫的这首曲目,你能从中感受到它接近于纯粹的神秘,这样神秘而内敛的语言是让人通往神性家园的途径。
这也正是巴赫的音乐的鲜明的特点,《马太受难曲》让人感觉到一股接一股的无限静谧的同时,也洋溢充浓烈的宗教情感,皈依音乐的国度,也就是奔向信仰的国度,把人的灵魂牵引到永恒的抚慰和安息的境界,层层转进的历程正是灵魂得以洗涤和超拔的过程。
四、参考文献
[1]杨昭颖.从《马太受难曲》看巴赫的宗教音乐思想[J].音乐时空,2015(05).
[2]李岩.巴赫《马太受难曲》的人文精神浅析[J].大众文艺,2008(10).
[3]范宇.巴洛克音乐创作的美学价值[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12).
[4]李萍.《马太受难曲》中的人性与宗教之美[J].大众文艺,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