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

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

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论文提要:随着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社会心态问题日渐凸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社会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社会局势是否稳定,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影响着个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从什么是社会心态,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总体状况,不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哪些,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这几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社会心态健康的社会心态不健康的社会心态目录:一、什么是社会心态二、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的重要性三、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总体状况四、不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哪些五、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六、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随着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社会心态问题日渐凸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社会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社会局势是否稳定,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影响着个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从什么是社会心态,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总体状况,不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哪些,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这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

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人们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

所以说,社会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着个人的生活质量。

二、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的重要性社会心态问题早已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如何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社会心态问题早已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

这几年,各级政府也已经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构建顺畅的社会沟通机制,加强科学技术的教育,规范舆论媒体的宣传内容。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

“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这还是首次。

这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复杂性的清醒认识。

”全国两会期间,民进小组讨论会场上,全国政协常委陈自力这样说。

这些重要文件,为我们科学认识和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社会心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以及西方消极思潮的影响,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感增大,产生不良心态。

目前乃至未来五到十年,中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当代中国结构》指出,“中国现在正继续陷入冲突多发的阶段。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出现了失衡的现象,一些地区出现了“仇富”、“厌世”等消极思想。

一个成熟、文明的民族,应该有建设性的心态。

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利于消除各种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社会凝聚力,团结所有的力量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健康的社会心态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尤为重要。

三、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总体状况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与此相适应,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社会心态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开放意识、进取意识、包容意识、理性意识愈加强烈。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心态,如不思进取、盲目消费等等。

这些消极、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种种的矛盾和问题。

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部分社会成员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等问题上产生了不稳定感,在生产环境、食品供给、社会治安等问题上产生了不安全感,而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容易让一些社会成员对公共权力产生不信任感。

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心态的多元化是客观的、必然的。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会有多元的社会心态与之相对应,这是社会心态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我们应深刻分析认识社会心态产生的社会基础、发展的内在规律,相对应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努力克服消极的社会心态,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哪些孙树平在《光明日报》刊文分析了造成不良社会心态的原因。

其一,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易恶化社会心态。

其二,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易造成冲突混乱心态。

其三,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新型媒体的快速传播,会衍生“嘻哈”文化和“解构”心态。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一些不良社会心态,如仇官仇富、夸富炫富、悲观消极、寡德少信、患得患失、不思进取等等出现的社会上。

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认为,在当下中国,有八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研究、引导、化解,它们分别是:一、浮躁。

浮躁即轻浮急躁、心浮气躁、飘浮躁动。

这种浮躁心理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感情泡沫,以致娱乐化、“娱乐至死”成为时尚;二、喧嚣。

声音大而杂乱称“喧”,说话大而无当称“嚣”。

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是浮躁心态的行为表现;三、忽悠。

当前,忽悠心态已从娱乐舞台转向现实生活,毒化了社会风气和心理文化氛围;四、炒作。

炒作是“忽悠”的高级发展,虽然炒作中包含着忽悠,但是炒作比忽悠带有更强烈的行为意向性和行为导向性;五、炫富。

炫富即炫耀、夸耀财富或富有。

炫富是浮躁、喧嚣、忽悠、炒作心态的必然结果,是一种非理性的飘浮躁动,是一种用行动表达出来的喧嚣,是大写的忽悠和疯狂的炒作;六、装穷。

装穷是炫富的反面,是否定形式的炫富。

装穷是富人的一种相对弱势心态,这种富人之间的相对弱势心态一旦被认定和强化,它就会变成一种真正弱势心态;七、暴戾。

暴戾即粗暴乖张。

暴戾心理形成于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的社会环境。

暴戾心态可以为社会上日益增多的他杀、甚至灭门案件提供说明;八、冷漠。

冷漠是当前最可怕的社会心态,其结果就是麻木,麻木是冷漠的孪生兄弟,麻木就是对他人痛苦失去敏感性的反应能力,当人们需要正义行动却无动于衷的时候,冷漠就变成了麻木。

五、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健康的社会心态不可能仅仅在期望中生长,在口号中形成。

消除不健康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根本大道。

因此,我们要为奋发进取心态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要为理性平和心态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我们要为开放包容心态营造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

从社会上说,该如何调节社会心态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一)要健全完善合理的制度,以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调节社会心态。

有了好政策,才会有好心情,好的心态。

制度和政策是民众切身利益的根本保障,其具有稳定性、可靠性,是促成社会心态转变的至关重要的措施。

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愿望,深入了解他们的利益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细致掌握社会心态状况,这样我们的决策才能合民意、安民心、顺民气,才能切实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才能更好地去实行政策。

(二)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能做的要坚决做好,一时做不了的,要耐心细致解释,实现党的宗旨,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了解群众疾苦、把握社会心态的真实状况。

脱离群众,这样会无法搞好社会心理疏导工作。

始终一贯地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的一剂良方。

(三)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与党的宗旨水火不容。

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身上的腐败案件,对社会心态的形成造成极其恶劣影响,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形成大众性的逆反心态。

历史证明,能不能反腐倡廉、保持吏治清明,事关民心向背,事关执政党的执政地位。

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常在细微之处花心思、多在见实效上用功夫,尽可能推进各项社会事务透明公开,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让群众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以“阳光操作”塑造群众的阳光心态。

第四,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社会心态调节网络。

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是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的重要法宝。

充分总结利用和创新发展我们党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将对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为不良社会心态“泄火”、“减压”。

从现实和长远需要看,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疏导机构势在必行。

要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技术培训,掌握心态调节方法和技能,培养造就一支社会心理工作者队伍,形成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工作网络。

在重视社会心态调节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个人自我心态调节。

首先,加强心理认知调节,确立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

个体心理认知调节的核心原则是直面现实、正视自我,合理预期、知足而乐,以此转换思维方式和心态模式,避免走入心理“怪圈”和“象牙塔”。

要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读立志之书、交阳光之友、做有德之人,树立奋发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矫正既有的成功观、财富观,通过营造自我“小环境”增强内在精神动力。

其次,加强心理情感调节,确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同心理认知一样,心理情感同样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情感缺失、错位、扭曲,容易导致感情用事、情感过激。

情感疏导和调节的根本目标是理性、平和、克制、自律,其中,最现实的方法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凡事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经过不断实践,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就会逐渐确立起来。

再次,加强心理品性调节,确立开放包容的乐观心态。

确立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最根本的原则是笃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信条,最根本的途径是多行、多见、多闻,与人沟通,遇事商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就会放大心胸、处之泰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