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如何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社会心态反映着社会风气、人们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积极健康、乐观豁达、奋斗进取的良好心态,能够为个人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心理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消极悲观、扭曲变态、颓废阴暗的不良心态,不仅影响个人生活和前途,也会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
但是,社会心态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社会心态中的焦虑感特征突出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上的突出特征之一就表现为焦虑。
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
另外,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也加重了人民的焦虑感。
面对这些事故,社会整体防范风险的意识并不高,对于关系个人的风险的意识较强,而对关系到群体或社会的风险重视不够,对于突发的、伤害性大的风险警惕性较高,而对缓释性的、无直接生命伤害的风险防范不足。
防范不足反过来又使得这些事故频发,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焦虑。
2。
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
2007年,某杂志社一位记者要写一篇《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一个月时间采访了50位他认为属于中产阶层的人,但令他困惑的是这些人几乎都不认同自己是中产阶层。
而与之相反,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甚至一些国家公务员也这样认为。
近年来,其他机构的调查也都是类似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但是,物价的上涨可以让人感觉“弱势”,动辄几百万元的房价使人倍感弱势,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可以让人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
3.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
2010年以来,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各阶层各群体普遍对社会公平的诉求比较强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
社会公正则国民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国民心态失衡、心气不顺。
对此,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年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为什么不公平感似乎还强了呢?
4.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
近年来发生的“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争、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杀门”、蒙牛“诽谤门”、唐骏“学历门”、张悟本及李一事件等多领域造假丑闻频出。
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
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5.社会群体性不满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近期,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专题调研发现,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面爆发,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涉“官”与涉“腐”以及涉“富”或贫富差距的话题。
这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仇官仇富”心理,这种“双仇”的怨恨心理在网络上似乎成了一种主流民意。
而近些年来,在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大量参与,借机泄愤的案例也经常发生。
6.社会存在较普遍的浮躁心态
浮躁似乎成了现代国人的一种通病,各种人群都深受影响。
想参加选美夜成名;想买彩票中奖,一夜暴富;想嫁个有钱人,省去20年的奋斗……
因此,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迫在眉睫,而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需要正视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改变失衡现象。
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做好社会心态的监测,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
政府应当监测民众心态,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且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
2.不断完善制度和社会建设
制度建设是培育社会心态长期性的、治本的策略。
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尽快完善民生保障;在社会多个层面上建立健全顺畅的沟通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贫富分化,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为民众提供平等的向上流动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扩大社会的中产阶级比例;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与融合,深入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工作,构建社会心态调节网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核心价值体系入眼、入口、入心,成为国民的行为准则和毕生追求;做好对新媒体的科学管理,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3.坚持正面引导,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心态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落到“心”上去,因此,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至关重要。
政府针对社会结构变化导致部分社会群体归属感降低,企业改制、城市拆迁、贫富差距拉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失衡,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导致人们的心理负担过重等情况,要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潜在因素,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变“堵”、“禁”为“疏”、“导”,宣泄和释放人们的消极情绪,保持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