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 徐舟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 徐舟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文/徐舟【此课例荣获2012年“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17年第三届全国“文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CN14-1017/G4)2014年7-8A】内容摘要:本课以教师配乐范读入境,整体感知文本“恋秋——写秋——议秋”的文脉思路,引领学生体味北国之“清、静、悲凉”的秋意。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秋晨院落图”与“秋槐落蕊图”,进而理解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学习和体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本课在毛宁的歌曲视频《晚秋》的意境中作结,拓展延伸,师生共鸣,以期达到“余音绕梁”之佳境。

关键词: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2.从文本故都之秋景中体味作者郁达夫深沉的主观情愫。

【教学重难点】1.赏析文本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方法】美读探讨、合作争鸣【课例实录】一.课题导入,以情入境师:同学们,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

春的活泼,夏的热烈,冬的冷峻,然而秋呢,我想更是颇多感悟吧。

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一个字——“秋”,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投影: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在“秋”中悟出了生命的旷达;林黛玉在《秋窗秋雨夕》中言“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在“秋”中道出了秋日的凄凉;《晚秋》歌词中说“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蓦然又回首/是牵强的笑容/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教师清唱此歌词片段,学生听后响起掌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毛宁在“晚秋”中唱出了思念的凋零。

师:那么郁达夫在北国与南国的秋中又写出了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郁达夫的这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教师板书课题“故都的秋”)二.美读文本,整体感知(教师伴随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深情范读文本第1、2段。

与会师生听后齐声鼓掌,将大家带入到北国的秋境中)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文本第1、2段有感情地齐声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句,思考:作者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中写出了哪些独特的感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在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背景下,美读文本第1、2段)师:大家朗读得很有感情。

那么我们请同学来回答,作者在文本的第1、2段中,写了那些关于秋的独特感受呢?生1: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

在文章第1段有关键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很好,请大家在文本中把这句话划下来。

那么南国的秋呢?生2:南国的秋的特点是“慢、润、淡”,在文章第2段有关键句“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教师板书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师:郁达夫通过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为我们凸显了北国之秋的美丽,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所以,文本的第1、2段是“恋秋”,写出了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按照这种情感,郁达夫接着就为我们描写北国之秋,在文本的末尾又拿北国之秋味与南国之秋味进行对比。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文章脉络:恋秋(1-2)——写秋(3-12)——议秋(13-14)。

“清、静、悲凉”之情愫贯穿于全文之秋景中。

三.合作探究,自主赏析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带着这种独特感受,怎样为我们描写北国的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本第3至12段,并思考郁达夫围绕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描写了哪几幅图景?(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投影:秋晨院落图(3)、秋槐落蕊图(4)、秋蝉吟鸣图(5)、秋雨话凉图(6-10)、秋日胜果图(11)。

师: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赏析文本第3、4段的“秋晨院落图”和“秋槐落蕊图”,剩余的三幅图请同学们课下自主赏析。

1.师生合作赏析“秋晨院落图”(请一名女生极富情感地美读文本第3段,读毕掌声响起)师:你读得真棒!普通话标准,音色优美,感情充沛。

请坐。

郁达夫在为我们描绘北国之秋景时,是紧紧抓住了“清、静、悲凉”的特点来写的。

我们大家再一齐把文本第3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郁达夫选择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生3:郁达夫写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一椽破屋,还有牵牛花。

师:你说得很笼统,能否选择一个具体的意象来分析,比如牵牛花,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如何描写牵牛花的吧。

生3: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认为蓝色给人一种悲伤凄凉的感觉。

师:蓝色代表忧郁。

生3:对,所以郁达夫以蓝色的牵牛花体现北国之秋的悲凉。

师:好的。

那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花?生3:我喜欢……其实我也挺喜欢蓝色的!(学生笑)师:哦,你也喜欢蓝色的。

红色的好不好?我们幼儿园时发的大红花!(学生笑)生3:嗯,也喜欢。

师:也不是说淡红色的不好,只不过“红色”不足以表现北国之秋“悲凉”的特点。

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我以为”,带有典型的主观色彩。

好,请坐。

有没有同学补充?生4:我认为还有“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这句,因为这句话很能体现作者的心境,只有在清闲的时候、心境很宁静的时候,我们才能观察如此细微的景物。

师:这些景物很能表现心态,这是哪类人喜欢做的事情呢?生4:闲人!师:哦,闲人。

说得好!像我这样整天忙碌的人,只能数数我的头顶上头发掉了多少根!(师生大笑)很好,请坐。

师:还有作者“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也挺悠闲的,所谓“闲茶闷酒无聊的烟”。

平平常常的景物,但经郁达夫的细腻描绘,就传达出了一种冷清寂寞的秋味。

郁达夫在本段总体扣住了北国之秋的“色彩”,以大量的“冷色调”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秋境。

那么,北国之秋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秋槐落蕊图”。

2.师生合作赏析“秋槐落蕊图”(请一名男生极富情感地美读文本第4段,读毕掌声响起)师:他虽然由于紧张读错了一个字,但是整体效果很好,瑕不掩瑜。

请坐。

请同学们思考,郁达夫描写“秋槐落蕊”时,如何体现北国之秋的特点的?生5:本段的“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能够体现北国的秋“宁静”的特点,也能传达出作者心境的“宁静”。

师:你能否从本段中找出具体的词句来描述一下作者的心境?生5:从“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可以看出作者心境的“细腻”、“清闲”、“落寞”。

师:作者描绘的这些景物正是自己心境的一种反映,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好的,请坐。

师:郁达夫在本段借助槐蕊写出了北国之秋的“寂静”,无声无息的槐蕊于夜间悄然而落,无可奈何花已落去,闲看花落心如止水!(学生齐读文本第4段,深入体味郁达夫笔下的秋境)师:余下的秋蝉吟鸣图、秋雨话凉图和秋日胜果图,请同学们在课下抓住情景关系自主赏析。

3.师生合作赏析“议秋”师:郁达夫在文本最后两段,拿北国之秋味与南国之秋味进行对比,就是“议秋”。

在这一部分,我们要抓住一句关键的比喻句来赏析,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读)师:郁达夫在文末对比南北秋之差异时说“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如何理解这个比喻?生6:“黄酒之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就像濉溪的“口子窖”。

(学生笑)“稀饭之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就像阜阳的“枕头馍”,厚实!(学生笑)“鲈鱼之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美,北国之秋秋味鲜美。

“黄犬之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郁达夫通过这个比喻句,为我们形象地表现了北国之秋味“浓烈、厚实、鲜美、博大”。

师:那么,郁达夫在本文写景状物时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有哪些?众生:对比、衬托【以声(动)衬静】、寓情于景、形散神聚。

四.拓展延伸,探讨争鸣师:如此美好的北国之秋,郁达夫是眷恋的。

那么,他为什么会把北国的秋景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教师提示学生从性情的原因、时代的阴影、文人的共鸣等方面分析)生7:性情的原因。

郁达夫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气质。

郁达夫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郁达夫的“审美观”和“文艺观”就是提倡“静的文学”。

生8:时代的阴影。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创作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生9:文人的共鸣。

“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师:这节课的最后,我们在毛宁的一曲《晚秋》中,欣赏一下北国美丽的秋景。

(教师播放音乐视频及秋景画面)师:同学们,郁达夫在文本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话:“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如果我们能够产生共鸣的话,我也想说:“美好,这世间的美好,若留得住的话,我也愿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抛去,追寻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全场师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五.布置作业,迁移训练师:请同学们课后自主赏析文本中的“秋蝉吟鸣图”、“秋雨话凉图”和“秋日胜果图”。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写一篇关于“秋”的随笔。

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人生中幸福快乐,并把永远的美好驻留心中!下课。

(全场师生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执教感言】以简驭繁,美读赏析文/徐舟为了不落俗套、以简驭繁,我在执教此文时主要采用“美读赏析”的方法,在美读文本的基础上赏析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进而学习和体悟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一.在情境美读中整体感知文本这节课我从中国文人钟爱于“秋”这一文化现象入手,引入了刘禹锡在《秋词》、林黛玉在《秋窗秋雨夕》以及毛宁在歌曲《晚秋》中所表现的不同的“秋味”,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抒发的对于北国之秋的独特感受。

这样的课题导入自然、切题、富有诗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意趣。

然后由我配乐(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范读文本1、2段,学生听后再读。

在美读中,学生可以整体感知文本,找出文本中北国之秋“清、静、悲凉”而南国之秋“慢、润、淡”的特点,体味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进而引领学生理清文本“恋秋——写秋——议秋”的写作思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