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3)手术患者输注葡萄糖,K+伴随葡萄糖进入细 14 胞内,造成血钾降低。
思考题
有,因为细胞内钾浓度与血钾浓度相差40倍, 因此溶血时会导致血钾的含量明显增高,故
血液标本采集时一定要避免溶血。
15
(三)氯平衡
※氯是细胞外液中主要阴离子,血浆浓度为 98~108mmol/L。 ※氯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 Nacl, 肾脏是氯的主要排出
Cl-、HCO3-、HPO42-、H2PO4-等微量元子:K+、Mg2+ 阴离子:无机磷酸根
11
阴离子:Cl-、HCO3-
(一)钠平衡

钠离子是ECF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ECF渗透压
的最主要决定因素。

体内钠的来源:食物中的 NaCl,一般摄入 Na+大 于其需要量,人体不会缺Na+和Cl-。 Na+排出:90%的Na+经肾随尿排出,少量由粪和 汗液排出。 细胞外液钠浓度的改变可由水或/和钠的变化而引
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因此长期禁食患者或
K+的摄入不足,容易出现低钾血症。
13
※ 钾平衡紊乱与否,要考虑钾总量和血钾浓度。 由于钾总量的98%存在于细胞内,血清钾浓度并不 能准确反映体内总钾的情况,因此要特别注意总体 钾含量不变,而 K+ 在体液的不同部位发生转移对 血钾浓度的影响。 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有 (1)血液酸碱紊乱造成细胞内外的H+-K+交换 ( 2)细胞外液受稀释时,血钾降低,浓缩时,血 钾增高

特点
(1)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正常,血浆渗透
压正常
(2)血浆Na+浓度130--150mmol/L
(3)由于细胞外液量减少,造成有效循环血容
量减少和循环障碍,表现出尿少、口渴、血压下
降等临床表现。
9
(二)水过多和水中毒

当机体摄入水过多或排出减少,使体液中水增
多、血容量增多以及组织器官水肿。

4
(一)脱水(总体水过少)

脱水是由于水摄 入过少和/或水
丢失过多而引起
细胞外液减少。

根据血浆钠浓度
的变化分为高渗
性、等渗性和低
渗性脱水三种 。
5
(1)以细胞外液中水丢失为主 (2)原因:进水量不足、高热出汗过 多、胃肠道和泌尿道丢失增加 (3) 临床表现: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细胞内液的水向细胞外转移,表现出细 胞内脱水,引起剧烈口渴、体温上升以 及各种神经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烦 躁、谵妄以至昏迷),同时还有尿量减 少,体重明显下降。 (4)特点:
水平衡: 每天进入机体的水,经机体代谢在体液 间转移交换,最后等量地排出体外,使各部分体 液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来源
机体摄入 体内物质氧化产生 肾小管重吸收

去路
尿液排出 呼吸排出 皮肤蒸发排出
肠道排出
3
水平衡紊乱
基本原因:水摄入和水排出不相等,不能维持 体内水的动态平衡。 水平衡紊乱的表现: ①总体水过少或过多; ②总体水变化不大,但水的分布有明显异常。 水平衡紊乱多伴有体液中电解质的改变及渗透 压的变化。
为血钠测定的标本。
测定血钠时,血清、血浆样本可以在2-4℃或冰冻
存放,红细胞中钠的含量仅为血浆中的1/10,即使溶
血对血钠浓度的测定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17
检测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火焰发射分光光度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最常用的方法)
分光光度法
18
离子选择电极法
是当今定量测定钠、钾浓度常用的方法,通常选用 对Na+或K+敏感的玻璃膜电极或用缬氨霉素膜制成 的,K+电极Na+电极离子交换膜的主要成分是硅 酸锂 。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电解质排斥效应:血浆中固体物质部分(血脂和蛋 白质)约占总体的7%,水相占93%,电解质均在
削等脱水貌。
(4)特点

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增加


血浆Na+浓度<130mmol/L
严重者因循环血量急剧减少易发生肾 衰竭
7
3.等渗性脱水

主要是细胞外液的丢失,丢失的电解质和水基
本平衡,血浆渗透压仍维持在正常水平。

原因:如烧伤、失血及胃肠液的丢失等,各部
分液体之间无明显水的转移。
8
3.等渗性脱水
正常成人体液占体重的60%
体液以细胞膜为界分为: (1)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ICF)占40% (2)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占20% A. 血管内液 5% B. 组织液 15%
各部位体液之间受机体生理机制的调节处于动态平衡 2
一、水平衡及其紊乱

1.高渗性脱水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尿
量减少

血浆Na+浓度>150mmol/L
6
2.低渗性脱水
(1)以细胞外液中电解质丢失为主
(2)原因见左图。
(3)临床表现: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份由血液经组
织间液流向ICF,表现为细胞内水肿,
出现恶心、呕吐、四肢麻木无力以及眼 球凹陷、皮肤干燥及弹性降低、颜面瘦
途径。氯在体内的变化基本与钠一致。
※血清氯水平一般与碳酸氢盐水平呈相反关系。
——Cl-与HCO3-为细胞外的两个主要阴离子,机体
为了重新吸收和再生更多的碳酸氢盐,就必须从尿中
排出更多的氯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16
第二节 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一、体液钠
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血清、肝素化的抗凝全血、尿液和其它体液均可作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判断及 临床病例分析;血气分析指标的定义、计算及临床意义; 钠钾氯及常见血气分析指标的参考区间
2、熟悉血气分析及钠钾氯方法学评价;正常体液及酸碱平
衡的调节 3、了解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1
第一节 概述
体液:机体内存在的液体。包括水和溶解于其中的物质,


起,故钠平衡紊乱常伴有水平衡紊乱。
12
(二)钾平衡
人体K+主要来自食物。蔬菜、果品、肉类均含有 丰富的K+。成人每日约需K+2~3g,其中98%存 在于细胞内液,仅有2%存在于细胞外液。维持钾 的梯度平衡依赖于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来维持两者正 常梯度,使细胞排钠储钾。 食物中所含的钾90%在消化道以离子的形式吸收, 排泄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钾的代谢特点为多吃
按照体液晶体渗透压的不同,水过多可分为高
渗性(盐中毒)、等渗性(水肿)和低渗性
(水中毒)三种。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水肿,一般水增加使体液超 过体中的10%以上时,可出现水肿症状。
10
二、电解质平衡
体液中的电解质: (1)有机电解质:蛋白质和有机酸等。 (2)无机电解质:主要是无机盐。
血液中重要的电解质有 Na+ 、 K+ 、 Ca2+ 、 Mg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