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行工程的建设。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
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等。
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日耳曼所有制:日耳曼制度起源于日耳曼氏族公社所有制,这个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农民表现为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和占有者。
公有地只是个人财产的补充,它没经过发达的奴隶制,直接进入封建制。
封建领主制经济:中国的封建领主经济建立于西周,是指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以封地的形式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以把属于自己的封地分封给下一级贵族,下一级贵族再分封给下一级,以此类推。
依照宗法制规定,他们一般将这些土地世代相传,使被封赐的土地成为各级封建领主的世袭所有。
于是,土地所有的等级结构形成以天子为首的封建土地所有者阶级。
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即成为固定在土地上的依附农民,也就是农奴。
这就是封建领主制经济。
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封建行会:旧时城市商品经济中的工商业组织。
有手工业行会、商业行会。
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时,为了调整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起采组成行会,这种行会带有地域和行业两重性。
行会产生于隋唐。
唐代工商业组织大都称“行”,源于街巷上的贩卖摊商,往往一条街上开设的都是同类的店铺,故称“行”,如“织锦行”、“金银行”等。
到了宋代,行会组织更加发展。
北宋汴京、南宋临安行会多达数十家,入行者百千人。
明清以后,行会进一步发展到会馆、公所。
组织也更为严密,订有行规、业规、帮规等制度,形成一种垄断势力。
清末期日益衰落。
商业革命:地理大发现导致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商业冲击,使欧洲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集中表现在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上。
价格革命: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地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
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马尔萨斯陷阱:18世纪以前,整个农业发展的历史和世界人口的历史在单调地重复着。
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生活水平开始下降,疫病、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丑恶事情开始泛滥,极其粗暴地调整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阱。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普鲁士道路: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在经历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之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
土地集中的结果,一方面是大农场数目增加,一方面是小农迅速地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
雇佣制在农业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分料到户制:例如包买商收买生羊毛,将生羊毛散发给纺工,然后把纺成的从纺工处买过来,再交给织工织布,把布收集起来,又依次散发给染工、漂洗工、剪绒工、整理工,直到成型后运往市场销售。
这就是分料到户制。
南海泡沫事件:法、英政府用国家债券购买股票导致股价上涨。
股票投机现象严重,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巴黎、伦敦股票市场崩溃,刚刚建立的金融制度摇摇欲坠。
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危机,清算南海公司债务,恢复政府信用和公司信用。
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集中的工场手工业:工人一无所有,集中在资本家的厂房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彻底的雇佣关系。
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应用以及工厂制的产生是工业革命的标志。
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
它使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生巨大变化。
它同时对英国乃至整个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城市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简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1)亚细亚所有制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
土地是共同体的基础和财产。
亚细亚土地所有制是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的公有制,或公社占有制,绝不尊重土地的私有制。
(2)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
村社不仅是亚细亚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而且是基层行政组织,负担者组织缴纳贡赋、组织各种徭役等任务。
(3)农村公社制度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决定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着自然的宗法血缘关系。
在公社内部,单个的人同自己的家庭一起,独立的在分配给他的份地上劳动,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才能把自己看作所有者或占有者。
简述罗马帝国衰落原因:1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果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
2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
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
3缺乏公民理想。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
地区之间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
西罗马帝国是伴随着人们的普遍冷漠而走向历史的尽头的。
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衰落:形成与发展: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
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衰落: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
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
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
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庄园经济及其特点,并分析瓦解原因:封建制度的基础在土地;经营这土地的方式则是庄园制度特点:庄园经济的一个特色就是“公社合作”,就是农奴必须共同生产。
另外因为土地的贫瘠与耕种技术的落后,庄园经济普遍采行三年轮耕制。
把耕地分为三个部份,“春耕地”、“秋耕地”以及“休耕地”。
原因:(1)庄园经济的瓦解遵循着理论上的逻辑:1348-1354年英国遭受了黑死病的袭击,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人口的下降使领主和部分农民的地产闲置,领主起初力图强迫农奴按照旧有习惯租种土地,但农民的逃亡、反抗及各个领主间为了吸引农奴的竞争使领主的企图很快落空。
领主使闲置土地得到耕种的有效方法只有降低地租、放宽人身依附条件、延长租佃期限。
终身租约出现了,按照租约规定,终身租约上的内容只能在佃户亡故时才能再协商,劳动义务和固定合并为习惯租金。
后来由于天灾不断和租约本身习惯的约束力,佃户获得了永久继承权。
2英国市场的发育也是庄园经济瓦解的重要因素。
英国的毛纺织业获得迅速的发展,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这又加速了市场的发展。
市场的发展使庄园中庄园主和农奴利用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降低、可选择性增强,而且在14世纪人口持续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提高和农奴希望摆脱人身依附的愿望加大了领主实行强制劳动劳役制的成本。
领主和农奴越来越愿意将劳役折算成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13世纪英国称这种折算劳役的办法为“折算地租”,14世纪折算地租更为流行。
所以,在英国农奴制实行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
简述封建行会的发展对工商业影响:行会的产生是为了职业方面的便利和监视他人的经营行为,起到“产业集聚”的功效,更是为了团结起来抵抗封建主势力的压迫的目的。
它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种职能:作为经济组织,行会使小手工生产者在自然经济下能够维持其地位,进行正常的再生产。
它在生产规模、生产过程、价格、市场等方面作出规定;作为政治组织,它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机构组织,有严格的纪律;作为社会组织,它往往建立互助基金,举办慈善事业,扶贫济困。
它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倾向:平均主义,小生产者享有机会均等;反对自由竞争,形成无形垄断。
它规定产品原材料的采购治理质量和数量,规定工作场所的规模,劳动人数和工作时间,规定生产工具、技术设备和生产程序,规定产品制成品的质量和数量。
行会的作用:在市场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保持行会经济稳定与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行会的反作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限制与阻碍:封建行会的日益封闭导致它的落后性明显。
为什么说13至14世纪是欧洲商业革命临界点:商业发展到13—14世纪,显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特点:①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世界形成几大贸易区,其中欧洲贸易区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这是商业变革的内在需求。
②竞争制度的安排。
外部环境成熟,各城市采取鼓励商业的政策,在吸收罗马法的基础上,各地形成了商法、城市法和海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