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

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

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

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

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

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

通名和专名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

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

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

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伊鹤拓”考说》,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

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

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

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

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

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

但到了汉代,单音节的地名就不多见了。

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宿站。

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

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

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

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

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汉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1)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山类: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2)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聚落类: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建筑类:楼、台、亭、阁、城;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

“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3)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

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

唐代分全国为十五道,“道”成为最大的行政域。

宋代又改“道”为“路”。

古中国由于朝代更迭,地名经常改动,故而同一个行政区域往往有好几个名称,给后,带来了不少麻烦。

“省”的行政区划始建于清朝,中华民沿用之。

新中国成立后,作了调整变革,定为:省、自治区、特区、自治州、市、县、区、街道、镇、利2.通名的地域性特征通名用字的不同除了性质种类的区别以外,同一种类中通名往往因地区不同而不同,比如同是反映河流的“溪”、“浦”、“港”就只在福建、浙江、苏南、上海等地通用,如青浦、漳浦、明溪、张家港,北方却很少见。

前面提到的“里”、“弄”、“巷”、“胡同”等,词义基本接近,但“里”、“胡同”为北方城市多用,“巷”为南方城市多用。

“弄”(里弄、弄堂)则为江南及上海一带专用。

而“坊”、“口”、“条”也多在北京一带北京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

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

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

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

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

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

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

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

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

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

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

1928 年改称北平。

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

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

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

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

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

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

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

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

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

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

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 年,开始在这里建镇。

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

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

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 年,设上海县。

1927 年改为上海特别市。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中央直辖市。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是有来历的。

先说“沪”。

“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

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

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

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

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

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

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

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

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

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

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

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

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

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南京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冶城于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

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

汉初秣陵相继为楚王韩信、吴王刘濞之封地。

前128年,汉武帝封其子刘缠为秣陵侯。

【六朝古都】211年,孙权自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

229年,孙权称吴大帝,自武昌还都建业。

280年,西晋灭吴,改建业为建邺。

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

之后的宋、齐、梁、陈先后定都于此。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金陵情怀】公元589年,隋灭陈。

隋文帝以石头城为蒋州,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

五代杨吴立国,修缮金陵,以为西都。

其后南唐立国,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陪都建康】975年,北宋灭南唐,以江宁府为升州。

1018年,宋真宗以赵祯为升王,不久立为皇太子,改升州为江宁府。

1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

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为行在。

1138年,宋高宗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为临安府。

建康府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为建康。

1329年,改建康为集庆。

【开明之城】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朱元璋自称吴国公。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故定国号为明,是为明太祖。

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留都。

1378年,罢北京,改南京为京师。

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为北京,以为留都。

1420年底,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天国风云】1645年,清兵克南京。

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

1649年,清设两江总督于江宁。

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江宁为天京,以为都城。

在今总统府一带修太平天国天王府。

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国亡。

上面所述的地名故事都包含一定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一些地名很有趣,与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界的植物千姿百态,因而以植物命名的地名俯拾皆是,其中有些物产带上了地名,而有些地名也携带着物产。

例如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今天都以观赏为主,古人则多采梅果用作调料。

南朝齐时,在今湖北东部析置了一个永兴县,因县境有一座盛产梅子的黄梅山,所以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索性将它改名为黄梅县了。

明清时期,这个县的劳动人民开创了一种地方戏剧,道光年间传入邻近的安庆地区,日后逐渐扩及安徽全省和江西等地。

由于这种戏目来自湖北黄梅县,人们便将它唤作“黄梅戏”。

今天广东与江西交界处的山岭,历代为南、北交通要隘,秦汉以来叫大庾岭,为五岭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