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别与地区经济课件第三章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演变
国别与地区经济课件第三章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演变
R为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联储就是联邦基金利率),r*是长期均衡的实际利率(自然利率),π是 通货膨胀率,π*是中央银行的目标通货膨胀率,y是产出缺口。
政策含义:在于强调货币当局制定政策时应将利率水平保持中性,使之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 起抑制作用,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率环境,避免利率波动与经济走势的背离扰乱经济运行, 这样经济便可以其自身的潜能在目标(低)通胀率下持续稳定增长。
联储货币政策
操作目标 政策工具
自由储蓄 短期利率 公开市场
调节再贴现率 调整法定准备金
一、战后至7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一)战后至6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
艾森豪威尔(1953-61)政府时期: 1953-1954年、1957-1958年和1960-1961年经历了三次经济衰退,期间联储采用降低 贴现率、购进公债等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推动经济恢复 1955-1957年的经济高涨中,联储则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
一级信贷 二级信贷
对存款机构流动性融资给予短期性贷款,一般是隔夜贷款,经营状况好 的金融机构可以申请此类贷款
向那些不符合一级信贷要求的金融机构,即经营状况较差的金融机构,提 供贷款
90年代联储货币政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在政策决策上强调前瞻性、在经济效应上取向中性化、在调息节奏上把握微 调性、在决策信息上注重公开化。整个90年代美国经济基本运行在低通货膨 胀下的适度经济增长状态上,联储恰当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三、2001年——金融危机前的美国货币政策
• 进入新世纪后,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及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美联 储从2001年初开始降息
调至4.75%。 • 1999年,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迹象,并存在通胀上行风险,联储从1999-2000
年加息7次,以缓解通胀压力,抑制经济过热。
二、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这一时期联储主要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也与以前有所区别:
一是将公开市场操作置于最重要最频繁的政策工具地位。通过公开市场操作 实现和维持利率目标。 二是改革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陷入了“滞胀”泥潭 • 联储于1970年又开始实施降低贴现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
同时采取工资和物价管制方法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尽管刺激了经济增长,但 却使物价失控,于是再一次实施货币和财政“双紧”的政策。 • 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得美国在1973年底陷入衰退,联储不得不重新实行宽松政策。 “滞胀”局面并未解决。显然,传统凯恩斯主义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已经失效。
一、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美国的财政政策
(二)补偿性财政政策(1946-1961)
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在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得到实行
• 杜鲁门总统(1946-1952年)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 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
• 艾森豪威尔(1953-1960年)执政时期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称为“艾森豪威尔停 滞”,由于政府实行了补偿性财政政策,美国还算平稳地度过了三次经济危机
一、战后至7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一)战后至6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 • 战后初期,为保证财政改革中的公债发行,美联储实行的是低利率的量化货币政策。 • 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要求政府采取一切办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和
生产,提高购买力。联储实行的是“停停走走”的货币政策:当物价上涨经济繁荣, 政策重心是稳定物价;当物价下跌经济萎缩,政策重心转向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此所谓“逆风向的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主流统治地位被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所取代。
一、战后至7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二)7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并不直接影响利率,而是直接影响名义 收入和支出水平,并进而影响投资、就业、产出及物价水平
卡特(1977-81)执政时期: 联储彻底转变思路,接受现代货币主义理论,认同“通胀属于货币现象”这 一观点,开始了货币政策转型。
1.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字。
成就: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GDP增长率比西欧主要国家高出0.5%-1%,而失业 率则低2%-4%。
弊端:里根的政策也导致高赤字和高债务的新难题。财政赤字仍然居高不下,其占 GDP的比重在1985年高达5.34%。
二、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
(二)布什时期的财政政策
布什的“一揽子预算妥协法案”主要内容包括:
• 削减财政赤字 • 增加税收 • 削减国防和社会福利项目开支
二、现代市场经济模式
(二)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
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种主要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外,政府还通过其他一些 方式和途径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包括:
二、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 美国经济从1993年末开始出现高涨迹象时,为抑制通胀压力,从1994年初到 1995年7月,联储连续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将利率从3%提高到5.25%的水平。
• 1996年末,美国经济再度升温,联储于1997年3月再次加息。 • 1997-1998年,为避免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联储三次下调利率,从5.5%下
指基于经济高速增长而促进财政收 入中税收的自然增加,并持续、大 幅度地超出财政支出额,从而达到 财政预算赤字减少、收支平衡或盈 余目标的超均衡预算财政政策。
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的经济运行特征主要有:
• 美国经济呈现出“两低一高”的良好态势,即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 持续高增长,号称战后美国经济真正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经 济发展模式甚至被称为“新经济”。
• 1968-1970年的经济危机,尼克松政府继承了肯尼迪-约翰逊时代大力推行的 加速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财政政策。
二、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
(一)里根经济学
里根就任期间依据供给学派和现代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和 《经济增长和机会的第二任期计划》中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一、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美国的财政政策
(三)增长性财政政策(1962-1970年)
瓦尔特•赫勒认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停滞和失业增加的原因是:潜在生产 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之间已形成越来越宽的“鸿沟”,这是长期奉行补偿性财政 政策的恶果。
肯尼迪执政(1961-1963年),为了使美国经济走出高失业、低增长的困境,放弃 了被美国政府采用近16年的“补偿性”财政政策,转而接受了 “增长性财政政策” 的主张,决定实行以刺激经济连续增长为目标的长期预算赤字财政政策。
罗斯福新政在财政政策方面的措施主要体现在扩大财政支出方面: • 福利救济 •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大力兴办公共工程 • 解决就业问题
新政使美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客观上证明了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 条时期的积极效果。
一、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美国的财政政策
(二)补偿性财政政策(1946-1961)
• 80年代末,M2增速也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稳定,联储最终放弃M2 目标,仅将其作为监测的变量指标,取而代之的是储备金总量指标。这一状况 一直持续到1994年。
二、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二)9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 1990年7月至1992年9月,联储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18 次,从8.25%下调至3.0%,相应地,再贴现率也从6.5%下调至3.0%。这些措施 促进了美国经济回升,1992年末美国经济开始步入增长期。
肯尼迪(1961-63)政府初期: 该时期货币政策为以反经济周期和刺激经济增长为显著特点的增长性货币政策
约翰逊(1963-69)执政时期: 实施“伟大社会计划”,把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宏 观调控目标。
一、战后至7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二)7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尼克松(1969-74)执政时期: • 先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定期存款的最高限制利率,美国经济实际上
• 2003年起,联储修改了之前的贴现窗口政策条例,以改善贴现窗口功能及使货币市场更具广泛 性。新建两种贴现窗口贷款——一级信贷(primary credit)和二级信贷(secondary credit), 分别取代原来的调整信贷(adjustment credit)和扩展信贷(extended credit)。
第三章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演变
学习目标
01 了解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主要宏观经济政策的 变动情况
02 掌握不同时期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依据和政策 工具
03
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及影响
04
了解美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
及影响
本章内容
01 美国的财政政策 02 美国的货币政策 03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宏观经济政策
(1)政府直接介入市场经济活动。 (2)政府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调节。 (3)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直接干预和规范经济活动。 (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
美国联邦预算的转变:
外生性超均衡预算”
“内生性超均衡预算”
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 从解决问题的需要着眼, 人为地制定通过提高税 率、减少财政支出政策 而达到超均衡预算状态
二、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一)8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
• 1982年10月,联储暂停公布(“临时”放弃)M1的增长目标区间,并放弃了非 借入储备操作目标,转而开始设定借入储备目标:先确定存款机构的借入储备 规模,然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借入储备目标水平。
• 1987年10月,联储放弃设定M1增速目标,转向广义货币M2。
面对战后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失业问题,美国凯恩斯主义者阿尔文•汉森提出了“补 偿性的财政政策”思想。
主张: • 经济萧条期,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出 • 经济高涨期,政府应减少财政支出、取得预算平衡或结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