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传统经济学相信市场本身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市场中发生的种种问题都是暂时性的,最终都会通过价格的调整而获得解决,不致于影响长期社会福利。
因此认为政府干预经济不仅是不必要的,更是一种会破坏市场机能的行为。
然而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萧条促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大发展,同时促进了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实施。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政府的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这对发达国家来说,在极端萧条时期是重要的,而对不发达国家,甚至在正常时期也是重要的。
”——丁伯根《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1956年。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政府为使宏观经济运行达到一定的效应,有意识地用来干预和影响经济运行的手段,叫做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需求政策、供给政策、对外政策。
需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二、财政政策三、货币政策四、凯恩斯极端与古典极端五、政策组合六、本章回顾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实现充分就业(2)消除通货膨胀(3)促进经济增长(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1)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就是消除了非自愿失业时社会的就业状况。
在经济的衰退与危机中,不仅劳动资源闲置,而且大量生产资料也被闲置起来。
因此,充分就业往往不仅是指让有劳动能力而且愿意参加工作的人员都找到工作,同时也是指让闲置的生产能力投入使用。
(2)消除通货膨胀持续的物价上涨,使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同时国民收入发生因价格变动引起的再分配。
同时,会引起经济中价格关系紊乱,人们对未来难以预料,从而影响社会的投资、储蓄,进而影响产量和人们下一期的收入。
通货膨胀最终会引起经济的衰退,阻碍经济增长。
(3)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的表现,因此,经济增长是改善人民生活、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本途径。
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才能使自然增长的劳动力和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节省的劳动力得到就业机会。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在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方面,一国货币的流入流出不平衡,不仅影响国内的资本供给,还会通过汇率的变化,影响一国的进出口,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fisical policy)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西方宏观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
二、财政政策1、西方财政体系2、自动的财政政策3、积极的财政政策4、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5、财政政策乘数6、功能财政与公债7、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西方财政体系⑴政府支出⑵政府税收⑶公债制度例:美国2000年财政年度的联邦预算阅:政府收支(财政部)⑴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包括:国防与安全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卫生教育支出;建设与环保支出;科研支出;农业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国际事务支出。
⑴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可划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失业补助、农业补贴、贫困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⑵政府税收政府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权,以强制手段占有的一部分国民收入。
按照纳税的方式不同,税收可分为直接税、间接税。
直接税是直接征收的,不能再转嫁给别人的税。
如所得税、财产税、馈赠税、遗产税等。
间接税是间接地向最终消费者征收的税,如营业税、消费税、进口税等。
⑵政府税收间接税和直接税相比,最主要特点是可以将税收通过涨价的方式转移到商品的价格上。
一般地,经济越发达越是以直接税为主,越落后越是以间接税为主。
由于间接税会造成税负的转移,会使宏观经济政策扭曲;同时,税收的防止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功能也难以有效发挥。
⑶公债制度公债是政府为了弥补财政预算赤字而举借的债务,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中央的债务被称为国债。
公债可分为短期(一年以下)、中期(一至五年)、长期(五年以上)。
公债既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经常性的手段,又是政府调节货币供给影响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
项目预算(10亿美元)税收收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公司所得税间接税支出转移支付物品与劳务购买债务利息盈余1987926738211112 18681189477202119例:美国2000年财政年度的联邦预算2、自动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具有一种自动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即在经济繁荣时,具有抑制经济进一步扩张的功能;在经济衰退时,具有阻止经济进一步衰退的功能。
这种毋需政府财政政策的干预,仅通过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的自动变动,就能够减轻经济波动,维持经济稳定的功能,叫做“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atabilizer)。
自动的财政政策包括:⑴政府税收制度;⑵政府转移支付制度;⑶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机制是存在的,但作用是有限的,虽然能够减缓经济波动,却并不能消⑴政府税收制度当经济繁荣时,生产增长,就业充分,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增加,从而抑制公众可支配收入的过快增长,可以有效地限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抑制经济过度扩张。
当经济衰退时,生产减少,国民收入下降,税收减少,从而遏制公众可支配收入的下降,遏制经济过度萎缩。
⑵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低,社会保障费收入增加,政府的失业救济及其他福利支出相应减少,从而有助于抑制总需求膨胀;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提高,社会保障费收入减少,政府的失业救济及其他福利支出增加,有助于刺激经济复苏。
⑶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当经济繁荣时,政府将减少农产品购买并抛售农产品,这样既抑制了农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又增加了财政收入,遏制了社会总需求的膨胀,从而多少抑制了经济过热。
当经济衰退时,政府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以防止农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并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大。
例:例如,如果b=0.75,这使自发支出(自发投资或自发消费)增加1$时,消费需求一上来就增加0.75$,通过乘数作用,收入最终可增加1×4=4$,而有了税率为0.2的比例所得税,则自发支出增加1$时,消费需求一上来只增加0.75×(1-0.2)=0.6$,通过乘数作用,国民收入最终可增加1×2.5=2.5$。
由此可见,增加1$自发支出时,有了比例税,总需求增加的幅度变小了,从4$下降为2.5$,但并没有消除总需求的波动,因为收入毕竟还是增加了2.5$。
3、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就是在经济衰退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以扩大消费和投资,刺激总需求,最终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收入水平;紧缩性财政政策就是在经济过热时,缩减政府支出、增加税收,以减少消费和投资,抑制总需求,最终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收入水平。
例1:我国的财政政策分析例2:社会硬件与社会软件例1:我国的财政政策分析我国从1998年开始,改变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1996年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1998年,社会供求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有效需求不足。
并且,在1996年到1998年7月,六次降低利率效应不明显的条件下,采取的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
例1:我国实行的财政政策分析凯恩斯政策就是用政府投资来拉动需求。
政府投资的钱从哪里来?发行国债。
最近几年CDP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推动的,其中,国债投资又是主要推动力。
然而,经济增长不可永远倚仗财政扩张。
当今所有主张继续实行凯恩斯政策的学者有一个共同的理由:离开了这个政策就要出危险。
这种说法,实际是承认国民经济患上了凯恩斯依赖症。
例1:我国实行的财政政策分析凯恩斯依赖症是因为经济机体内部没有形成自主增长机制,只能靠外力推动其增长。
外部供给一停止,就会出现停滞。
这个“外部”就是通过国债方式吸收的民间资金。
凯恩斯依赖症的病根是“以民补国”,即将民间财富为国家所用,从而抑制了民间经济,抑制了国民经济内在的自主增长力。
例2:社会软件与社会硬件胡鞍钢表示政府应该在社会软件与社会硬件投资中运用加减法,即增加对“社会软件”投资比重,减少对“社会硬件”比重,使两个投资匹配。
在SARS基本受控之际,胡鞍钢指出,过去二十多年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硬件投资增长速度快,规模十分庞大。
但是,社会软件投资却严重不足,两类投资极不成比例,也降低了硬件投资的效率。
例2:社会软件与社会硬件胡鞍钢建言:决策者与社会应将关注经济增长优先目标逐渐转移到关注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因为前者取决于市场机制,而社会发展恰恰是政府最需要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
应该提高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扶贫、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科技等公共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调整各类公共服务支出结构,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效率,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4、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财政政策的效应是指一定的财政扩张或收缩政策引起的均衡产出增加或减少的程度。
IS—LM模型中,财政政策的扩张或收缩反映在IS曲线的移动上。
财政政策效应通常用IS曲线在横轴上移动的距离来衡量。
影响财政政策的效应的因素:⑴IS曲线的斜率;⑵LM曲线的斜率。
⑴IS 曲线的斜率;在LM 曲线斜率不变时,IS 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就越大,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的均衡收入增加就越小,即财政政策的效应就越小;相反,IS 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就越小,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的均衡收入增加就越多,即财政政策的效应就越大。
E 1IS 0E 0IS 1LM 挤出效应E 3y 3y 1y 0r 1r 0y 0rIS 2IS 0LM 挤出效应E 3E 0E 2y 3y 2y 0r 0r 2y0r⑵LM 曲线的斜率。
在IS 曲线斜率不变时,LM 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就越小,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的均衡收入增加就越多,即财政政策的效应就越强;相反,LM 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就越大,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的均衡收入增加就越少,即财政政策的效应就越弱。
IS 0E 0IS 1LM 挤出效应E 3E 1y 3y 1y 0r 1r 0y 0r财政政策效应与LM 曲线斜率IS 0E 0IS 2LM 挤出效应E 3E 2y 3y 2y 0r 2r 0y0r 财政政策效应与LM 曲线斜率5、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效应除了用IS 曲线在横轴上移动距离大小来衡量外,还可以用财政政策乘数计量。
下面以IS —LM 模型中三部门为例,推导宏观经济政策乘数。
()[]()[]dkt b h dM G e T TR b a h Y e +--+++-+=11000根据IS —LM 模型得由上式可得宏观经济政策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政府自发税收乘数()[]()[]dkt b h dM G e T TR b a h Y e +--+++-+=11000()hdk t b dG dY +--=1110()h dk t b b dTR dY +--=11()dk t b b dT dY +---=1106、功能财政与公债历史上财政预算思想经过三个发展阶段:⑴年度平衡;⑵周期平衡;⑶功能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