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吉林二中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吉林二中

实行新课改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王丽萍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它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新课程具体体现了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和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新课改更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考虑和系统规划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力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基于社会显示需要和反映,基于学生的经验,反映日新月异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变化,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践,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从下面三方面理解。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
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不仅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而且也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认真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对于在实践中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教育领域中,具体表现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这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已有明确表述。

德是一个人的品德或德行,它是一个人的方向盘。

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理性和德性,就在于人有人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和他人。

一个人如果缺德,也就不能算作完整的人和真正的人。

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人的德,把德摆在首要位置。

当然,对一个人来说,虽然没有德不行,但它不是唯一的,它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品格。

忽略德育不对,把它说成是唯一的也不对。

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德育的位置。

其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发展人的智力;在学校则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虽然科学文化知识不能代表智的全部内涵,但它是其基本内涵。

科学文化知识是对世界规律必然性的反映,是人类改造世界成果的精神体现,是文明的内涵。

人类能够从过去走到今天,就在于用自己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改造世界而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一个人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不仅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且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科学文化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它为人来提供动力,人类社会就走不到今天。

现在是知识化社会,
信息化社会,科技化社会,没有知识,不懂科学技术,就难以生存发展。

不同社会、不同群体、不同人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科学知识把握的不同。

我们教育不能忘记:促进人的发展,最基本的是要发展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因为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也就是要发展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素质教育在学校里可以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在学校里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综合素质,也就是要进行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我们要德、智、体并重,“并重”不是等量齐观、齐头并进,而是根据各自位置的要求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或者说人的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教育实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问题。

我们的观点是知识和能力必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过去我们有一种倾向,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知识的创新和转化,这是我们教育的弊端。

我们吸收知识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这些知识改造世界、发展自我。

这涉及到知识如何转化问题。

你学的知识再多,你的知识基础再牢固,但如果你不能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不能把它转化为现实的力量,你的知识就没有价值;如果你只会复制演示知识的内容,而不会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那么你的知识就没有意义。

我们国家培养的学生,知识基础大多比较牢固,这是举世公认的,但最大的弊端是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太弱。

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在素质教育中,我们既强调人的政治素质,又突出人的文化素质;既强调人的专业素
质,又注意人的综合素质,既注意人的知识吸收,又注意知识的转化,最根本的是实现知识的转化。

当然,无论如何强调能力的价值,也不能否认知识的意义。

应该说,能力和知识二者是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运用。

如何吸收知识,如何有效的把握吸收知识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知识,才能利用知识创造价值,这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也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引起充分注意的。

我们承认,能力并不只是“知识的运用”就可以解释的,实际上能力是带有综合性的素质。

人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固然有人的先天素质的因素,但无论如何也否认不了教育的作用和知识的作用。

一个人可以假设他很有能力,但这都是潜在的,没有教育的作用就无法开发,甚至于没有教育他什么都不会。


素质教育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设计到一专与多能的关系。

说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意味着一个人什么都能做,或者说所有的人都要发展成同一模式呢?我理解绝对不是这样。

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全社会说的,它是说,作为一个社会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全社会的人都有发展的机会,让所有的人都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趋势使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是具有相对性或者带有理想性。

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知识面的扩充越来越受到重视,多种技能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
得到改善,而物质生活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正确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价值,正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德、智、体关系,一专多能的关系。

总之,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今天,教育的发展和人们寄予教育的希望,使教师负起各种无比重大的义务。

新课程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更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师应不停地学习,真正成为教育专业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