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国家安全法
• 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尽管 表达上有所不同,但这是各国新闻法规不可或 缺的条文。
• 这包括:不得煽动以武力及其他手段推翻合法 政府,破坏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不得泄露国 家机密;不得煽动宗教、民族对立,等等。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刑法》,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我国的新闻媒 介严禁公开传播下列文字和图像。
采访权、发布权。
• 国际新闻学会给新闻自由下的定义是:“自由接近 新闻,自由传播新闻,自由发行报纸,自由表达意 见。”
• 现在的新闻自由内涵已远远超越了这个定义。美国 新闻学者对新闻自由所下的定义是:“新闻摆脱政 府、政党、社会、经济等压力,以服务公众为前提, 在民主政治的法律保护下,享有言论、采访、传递、 阅读、收听及发表的自由,叫新闻自由。”
第十章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 思考: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 ——科技 • ——文化 • ——政治民主
• 政治民主表现在新闻领域,就是 新闻自由。
•第一部分 新闻自由 •第二部分 社会控制
第一部分 新闻自由
• 中西方学者的着眼点: • 西方:利用新闻自由问题攻击中国的
现行的政治制度。 • 中方:揭示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性
二:非专门法规 内容:
(1)传者的职责和权利;(2)义务; (3)经营与管理;(4)驻外管理。
• (3)政策控制模式
• 表现:行政控制。

①制定条例。

②设立管理机构

③控制信息来源。

④出版刊播权和广告经营权的审批。
⑤税务管理 等。
• (4)伦理控制模式 • 制定新闻职业道德标准 • 自律+他律 • 自我规范+强制规范
使新来者难以进入; ●第四种是媒体的自律。
• 补充: • 新闻控制的目标
• 使传播行为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不违背 控制者的利益和主张。
新闻自由的控制手段
• (1)经济控制模式 。 • 西方:出资开办、参股控股、广告发布。 • (2)法规控制模式: 两大类:
一:新闻专门法规,如新闻出版法、新闻检查法、 报刊条例等。
• 诽谤罪的确认,在西方国家通行的标准,一般有四个 条件:
●一是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人确认的对象,不是泛 指。例如“无官不贪”、“无商不奸”,虽然指责了 所有政府官员、所有商人,但不是指向特定对象,不 构成诽谤罪。
●二是歪曲、夸大、捏造事实;
●三是必须含有恶意;
●四是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
• 说明什么?
• (1)新闻自由可能威胁国家利益 • (2)英国现有的新闻自由体制能较好地适应
其政治、文化、经济体制
• 如何看待东方国家的新闻媒体自由 • 表现: • ①社会缺乏尊重新闻自由的习惯,法制化程度
较低。 • 新闻“权力”的异化 • 正义与良知被遗弃 • 假新闻泛滥 • 有偿新闻屡禁不止 • 新闻官司倍增……
(1)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民有知 的权利和知的自由;应向人民提供事实和信息;
(2)人是有理性的,能够辨别真伪是非,应当让人民 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上发表和接触各种思想,人民 能够凭借理性在真实和虚假的各种意见之间作出判断 与选择;真理也可以在各种思想的公开竞争中自我校 正,最终战胜谬误,为人民所接受。
• 经过斗争,英国于1792年制定了进步的福克斯诽 谤法案(Fox’s Libel Act),1832年通过改革 法案,1861年废除“知识税”,从而使表达自由 得到较大程度的畅通。
第三阶段,争取新闻自由
• 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各国都以法律的形式 公布了保障新闻自由的条例。1789年,法国制宪会 议通过《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思想和意见 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 个公民都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
(3)新闻事业应成为不受政府干预的独立企业,按 照自由经济原则,在公开的市场上参与自由竞争, 其兴衰成败取决于社会和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的程度。
(4)新闻自由是通过“观念的自由市场”寻求真理、 保障人民权利的最好办法。通过不受政府干涉而自 由发行的报刊,人民可以了解关于国家事务的全部 情况,监督政府的行动,防止政府损害人民的利益。
关于隐私权
• 美国的《法律大辞典》对隐私权下了这样的定义;隐私权是 “不被干涉的权利;免于被不正当地公开的权利…个人(或 组织)如果愿意,可使他本人和他的财产不受公众监视的权 利。”
• ②新闻自由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 ③注重在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之
间找平衡 • ④不愿让受众接受多源信息 • ⑤受众对多源信息认同度差 • ⑥新闻自由度在不断扩大
补充:新闻自由的重要性
1、新闻自由是一切自由的保障 2、新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要件 3、新闻自由是实现真实新闻传播的条 件
第二部分 社会控制
• 福克斯的新闻观:“我们不仅是记者,我们 更是美国人——We are journalists,but we are also Americans!”
• 理解: • 西方国家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对新
闻媒体和新闻自由的控制
• 新闻自由——政治目的
• 例:英国政府规定在战争状态下,政府有权 取消新闻自由,实行军事管制。但二战以来 没有动用这一权力。
•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新闻报道中,真 实性是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主要手段;在 确认诽谤罪时,新闻真实是否定诽谤罪的 最有力的辩护措施。
网络诽谤罪
• 网络诽谤罪是指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捏造并散布 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情节严重的行为,并且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 严、名誉权,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在互联网背景 下,网络诽谤事件日益增多,因此网络诽谤罪也因 此孕育而生。网络诽谤严重扰乱了正常网络秩序,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网民的思维习惯。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明确网 络诽谤入罪标准,即谣言被转发超500次可判刑, 明知诽谤仍提供帮助以共同犯罪论处。
• 当然,世界上任何国家,对新闻媒介最具威摄的社 会控制来自公众,即公众乐意还是拒绝接受媒介。
•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新闻媒介的管理采取法律 形式。
• 新闻法规(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 的规定、规则)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
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
● 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大多数国家 都采取此种方式。其持点是法院审理案件只能依据和服从 《新闻法》。
• 禁止泄露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机密( 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关于新闻诽谤
• 新闻诽谤是各国涉及面最广、案情最为复 杂,也是令新闻界、司法界最头脑的案件备的条文。但一涉及到具体 案件,是否构成诽谤罪,是轻微伤害还是 严重伤害,那就变得非常复杂,有时官司 一打几个月甚至拖上一年半载。
• 被控制的实质主体——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包括新闻 业、具体新闻媒介以及从业人员
• 新闻控制的实质就是控制新闻自由。
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 ●第一种是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
媒介; ●第二种是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
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 ●第三种是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
• 根源:不同的社会背景
新闻自由的内涵
•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理论方面所做的开拓为新 闻自由观念的深入人心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英 国、法国、美国这样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新闻自由从思想观念的确立到获得法律的保护 和制度的认可经历了两三个世纪。从总体上说, 各资本主义国家新闻自由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取出版自由
• 国际新闻学会(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 于1951年提出衡量新闻自由的四条标准:
• 采访自由(Free Access to the News) • 传递自由(Free Transmission of News) • 出版自由(Free Publication of Newspaper • 批评自由(Free Expression of Views) • 概括说来,新闻自由就是新闻媒介拥有出版权
• 社会控制的实质:
• 所谓社会控制(也称新闻控制),是控制者通过各种方法和 手段对新闻传播主体获取新闻、选择新闻和传递新闻的管理 和约束。其中,最核心的是对新闻传播内容的控制。
• 控 制 的 实施者 ——各种政治势力、经济势力、新闻 收

受者、媒体所有者以及从业人员
• 控制的实质性对象——新闻传播活动
• 简要地说: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采访权 出版权和发布权。
• 从根本上讲,新闻自由是一个政治命题。
案例:福克斯电视网
(FOX)
• 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的主要借口是什么?
• 经常看福克斯电视的人之中,大多数相信萨 达姆参与了“9·11”事件,也相信伊拉克存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福克斯在报道伊拉克战争期间,毫不掩饰地 支持军方的每一次行动,对军方的行动造成伊拉 克平民的重大伤亡的现象视而不见。
•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 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 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 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
• 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新闻自由,这是资产阶级在和 封建王朝作斗争并取得胜利以后的一个伟大成果,也 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标志。尽管不同社会 制度、不同民族对新闻自由赋予不同的具体含义,但 新闻自由总是任何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价值;保护新 闻自由总是现代国家宪法的一个基本条文。
• 禁止公开传播一切诽谤和煽动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的文字和图像(宪法第一章第一条)。
• 禁止公开传播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分裂 的文字和图像(宪法第一章第四条)。
• 禁止公开传播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 仰宗教的公民(宪法第二章第三十六条)。 凡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以及在出版物 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都是犯罪行 为(刑法第二百四十九条、二百五十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