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一、培养目标根据培养方案总则,结合本学科特点,特别提出以下要求:(一)硕士专业学位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诊断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掌握本学科各种检查技术,并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二)博士专业学位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诊断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初年主治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二、第一阶段:时间二年(一)学位课程1.公共必修课:同培养方案总则。

2.专业课:3学分,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专业课考试。

(1)自学参考书及相关文献:①《放射诊断学》荣独山②《放射学综合教科书》NICER③《全身CT诊断学》李果珍④《现代超声诊断手册》张武⑤《腹部超声诊断学图谱》董宝玮⑥《临床核医学》潘中允⑦《核医学诊断操作规程》卫生部医政司主编⑧《中华核医学杂志》期刊⑨《中华放射学杂志》、Radiology期刊(2)专题讲座:参加本学科组织的专题讲座,题目见附1。

3.专业基础课:至少2门,必须修满3-5学分。

重点要求病理、解剖及实验核医学方面的研究生课程。

(二)临床能力训练1.通过本阶段的培训,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与思维能力,能独立诊断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并对下级医师能进行业务指导,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1)X线诊断学12个月的要求:①初步掌握X线投照技术和暗房工作(2-4周);②掌握本科常用X线机的操作方法和机器维护保养知识;③熟悉并掌握放射防护规则和要求;④基本掌握人体各系统正常X线解剖学;⑤基本掌握胸部、骨关节系统常见病及急腹症的有关X线诊断,并书写规范的X线报告;⑥基本掌握消化道检查方法;⑦于6个月后可参加急值班工作(但需有上级医师值二线班)。

(2)X线诊断学9个月的要求:①能独立解决和处理各系统常见病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②掌握X线造影与检查技术:如消化道造影、泌尿系统造影、胆道系统造影、椎管造影、关节造影和子宫输卵管造影等;③各种碘造影剂的应用、适应症、禁忌症和毒副反应的处理和初步抢救;④工作量:胸部检查完成3000人次(约3个月),写报告多于5000份(150工作日),消化道造影多于1000人次(6个月)。

2.超声诊断学(3个月)初步了解超声波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适应症、临床用途及其局限性。

(1)超声诊断学基础(学习班正规培训1个月)总论(超声成像原理、仪器和检查法、超声诊断特点),临床应用(适应症,主要器官超声解剖学,超声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意义),重点心脏、腹部和小器官、妇产科常见疾病。

(2)临床实习(2个月):腹部和小器官(1个月),心脏(2周),妇产科超声(2周)。

3.CT诊断(6个月)CT检查法、正常CT解剖和各系统常见病的CT诊断。

要求至少完成CT诊断报告600份。

4.核医学(6个月)(1)掌握核医学(功能、显像、放免、核素治疗)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各种常规检查技术,包括放射性药物标记、注射、摆位、采集、处理、放免分析、常规核素治疗等;(3)了解放射性防护知识、规则和要求;(4)掌握各种核仪器的使用方法,质量控制和维护保养知识;(5)掌握各系统常见病的核素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影像学综合诊断;(6)掌握核医学各项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副反应的处理和抢救;(7)正确采集病历、书写核医学报告500份;(8)参加疑难病例讨论。

三、科研训练申请硕士学位者应完成一篇病例分析报告(含文献综述),具体要求是:研究生在临床科研能力训练中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完成一篇反映综合影像诊断水平的病例分析报告(含文献综述)。

科研工作不占用临床训练时间。

论文格式见《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培养与学位论文工作暂行规定》。

三、第二阶段:时间二年(一)学位课程1.公共必修课:同培养方案总则。

2.专业课(三级学科)。

(1)影像医学①参考文献:《磁共振诊断学》高元桂《临床介入放射学》李麟荪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Body Moss A.A.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Body Higgins,C.B.Radiology 期刊②专题讲座:参加本学科组织的专题讲座,题目见附2。

(2)超声医学①参考文献《超声医学》周永昌郭石学第三版《妇产科超声诊断学》吴仲瑜第二版《临床介入性超声学》董宝玮《中国超声医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Vetrosound Radiology②超声诊断进展系列讲座:题目附后。

(3)核医学①参考文献《中华核医学杂志》《国外医学—放射医学与核医学杂志》J Nucl MedEur J Nucl MedClinic Nuclear MedicineNuclear CommunicationSeminars Nuclear MedicineRadiology《核医学》(日文)新版外文核医学专著《临床核医学》谭天秩主编②专题讲座:题目附后。

3.专业基础课:至少2门,必须修满3—6学分。

结合研究方向,选择二门相关的临床或基础的研究生课程。

二、临床能力训练(一)影像医学(1)X线诊断(6个月):要求比第一阶段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除能独立诊断各系统常见病以外,对疑难病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有进一步提高。

(2)MRI(6个月):要求掌握各系统的常规检查技术及常见病的诊断,至少完成诊断报告300份。

(3)介入放射学(6个月):要求掌握常规的介入操作技术和常见病的介入诊断及治疗,要求上台操作100例。

(4)综合应用各种不同的影像方法诊断,解决较复杂疑难病症的诊断问题。

(5)参加指导教学实习一轮或1—2年住院医师教学活动。

(6)住院总医师训练(协助科主任实施科室行政业务管理6—12个月)。

2.超声医学(1)时间安排:超声诊断临床轮转12个月(其中后半年同时做好选题和文献的适当准备);住院总医师6个月;科研工作(脱产)6个月。

(2)第一年安排及要求:①腹部超声:6个月,(包括:肝、胆、胰、脾、肾、腹膜后、膀胱、前列腺超声)②妇产科超声:1个月,③心脏超声:1个月(超声心动图室),④周围血管⑤介入超声同步进行,共2个月,⑥机动:2个月。

目的:加强临床训练,补充超声专业不足。

方式:可在本单位或去条件好的超声专业单位轮转,包括参加一轮进修医师学习班,业余时间安排系统理论课程学习。

⑦专业要求;a.掌握超声诊断物理学基础,仪器工作原理,性能和基本操作方法。

熟练掌握超声解剖学,重点:腹部、盆腔器官和表浅器官(如甲状腺、乳腺、阴囊、眼部和周围血管)。

b.掌握腹部、盆腔疾病、浅表小器官的超声诊断,学会超声伪象识别。

c.掌握实时灰阶(黑白)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上述腹部、盆腔、浅表器官、周围血管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熟悉规范化超声报告书写方法,学会如何正确书写超声印象或结论,能够结合临床资料及其它医学影像,提出进一步检查建议。

d.参加超声门诊、急诊工作(但需二线值班)和小夜班,参加节假日排班。

e.了解介入性超声适应症及一般临床应用,如肝、肾囊肿,肝脓肿穿刺引流,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技术。

f.交典型病例摘要10份,附声像图,作为平时考核成绩。

g.完成开题报告初步资料设备,为第二年科研工作做准备(若未完成,可利用假期进行,包括查阅文献)。

(3)第二年安排及要求:①住院总医师6个月:此期协助参与行政管理和医师排班,参加进修医师辅导并二线值班和担任讲课,试讲某一专题工作(试讲也可安排到下半年)。

②脱产科研工作期间,每周安排二次门诊或急诊值班。

③专业要求:a.熟练掌握常用超声诊断仪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操作及仪器维护注意事项;b.熟练掌握腹部盆腔和表浅器官疾病超声诊断和伪像识别;c.熟悉超声在腹部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应用;d.熟悉超声在血管疾病和妇产科疾病的一般应用;e.学会介入性超声的技术操作,如:肾囊肿穿刺、肝脓肿穿刺,肿瘤活检技术;f.负责解决门诊、急诊、夜诊中住院医师、进修医师遇到的疑难疾病,担任科内部分行政工作,提高临床独立工作能力。

g.教学:参加讲课(至少一个专题),参与辅导进修医师教学(至少半年一期)。

2.核医学(1)时间安排:MRI:3个月,介入放射学:1个月,内科:2个月(根据研究方向选择相关学科科室),核医学:18个月(含住院总医师12个月)。

(2)专业要求:①提高常见病(例如脑、心、肺、肝胆,骨骼,甲状腺等)诊断准确性及独立诊断能力,并能运用各种影像医学手段对疑难病例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达到初年主治医师水平。

②熟悉、掌握放免分析技术及质控,掌握甲状腺功能测定技术和肾图,要求测定>1000人次。

③掌握常规核素治疗原理,适应症及方法。

④放射性药物制备及质控。

⑤了解和掌握PET或可变角双探头SPECT+符合线路探测在心肌存活、肿瘤和脑功能及代谢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⑥在导师小组指导下,选题、设计并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⑦在科室统一安排下,参加教学,带实习一轮和1-2年住院医师教学活动。

⑧协助科主任参与行政管理6-12个月。

⑨参加科内及北京分会有关专业学术活动。

三、科研训练要求同总则,脱产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

附1:第一阶段专题讲座题目一、放射诊断学专题讲座(一)X线诊断学:(由各院放射科各自承担)1.肺部炎性病变的X线诊断2.肺结核的X线诊断3.肺癌的X线诊断4.肺部弥漫性病变的X线诊断5.纵隔及胸膜病变的X线诊断6.后天性心脏病的X线诊断7.先天性心脏病的X线诊断8.急腹症的X线诊断9.食道病变的X线诊断10.胃癌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早期胃癌)11.PTC及EPCP12.骨髓炎及骨结核的X线诊断13.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X线诊断14.全身性骨病的X线诊断15.慢性关节病的X线诊断16.尿路疾病的X线诊断(二)CT诊断:(由各院放射科各自承担)17.颅脑CT诊断18.胸部CT诊断19.腹部CT诊断(一、二)20.盆腔CT诊断21.脊髓造影及CTM二、超声专题讲座:(由第三临床医学院超声科承担)22.超声诊断物理学基础23.超声诊断仪器及其进展24.腹部超声解剖(正常声像图及其变异)25.肝脏疾病超声诊断26.胆道系统疾病超声诊断27.胰腺和脾脏超声诊断28.泌尿系统疾病超声诊断29.腹膜后和大血管疾病超声诊断30.乳腺、甲状腺和颈部肿物超声诊断31.妇科超声诊断32.产科超声诊断33.心血管疾病超声诊断(一、二、三)说明:本讲座为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举办的超声学习班课程(二期/年)主讲人为北京市各大医院有经验的专家教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