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电教优势培养写作能力
摘要:电化教学似春雨般迈着轻盈的步子择机走进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有效地搞活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巧借电教优势,变抽象为直观,图文和谐、声情并茂地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获得事半功倍、培
养写作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电教优势写作能力培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生动形象地赞誉
了春雨择时而生。
电化教学恰似春雨般迈着轻盈的步子择机走进课堂,成为教师
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有效地搞活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
电化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引人注目,得到了广泛应用。
观电教之奥,以达运用之极,应择机而用。
勿滥用,以求渲染,把课堂变成电教仪器的“阅兵式”;勿厌其繁,避而不用,“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巧借电教优势,变抽象为直观,图文和谐、声情并茂地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获得事半功倍、培养写作能力的效果。
一、借电教优势,激发写作兴趣
电化教学具有形、声、色的特点,可以通过声音、画面、色彩等多方面刺激
学生感官参与学习,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达到以形激趣、以声激情、
以色寓乐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巧用电教能够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于作文教学,学生“怕”作文的根本原
因是缺乏写作兴趣,教师可巧借电教优势,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在教学生写作《可爱的家乡》时,为了使学生产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可
巧借录音机播放歌曲《我的家乡》。
那生动的歌曲、优美的旋律,使学生陶醉,
达到了激情的目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畅想自己家乡的美景,产生写作欲望。
教师因势利导,举办班级热爱家乡的演讲比赛,既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又使家乡的景象轮廓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教师趁热打铁,再巧借投影展示家乡的简笔画黑白春景,安排学生为画面上
的景物——麦田、小河、果树林、村庄等,涂染适当的颜色,学生会产生浓厚的
兴趣,争先恐后地给投影片涂色。
这时,再开展播放交流,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家
乡美景,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趁机开拓,鼓励学生描绘家乡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图,并巧用展
示台举行展示比赛,使全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
学生既“有话可说”,又
能成功地完成本次作文。
因此,巧借电教手段,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使
学生变“怕”写为“爱”写。
二、借电教优势,培养写作能力
小学生有意注意能力差,对见过的人、事、景、物缺乏留心观察,往往熟视
无睹,头脑中素材不足,造成了“厌”作文的心理。
电化教学能够形象直观地再现
事物,使学生能够反复体验事物的情感刺激,多次地有意观察事物,增强想象力,迸发创作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只有“乐”写,才能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巧借电教优势,使学生“乐”写。
如我在教学生写《我喜爱的……》时,为了使学生“乐”写并且“会”写、能够写好,首先安排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事物,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再进行事物投影
交流展示,进行事物解说比赛,给予优胜者欣赏动听的歌曲的奖励,学生写作的
气氛非常浓,不仅画得美,而且解说得流畅、生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适时奖励播放歌曲《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以情打动学生,丰富学生
的文学生活,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写作探究中,达到了学生“乐”写之效,不
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巧借电教优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螺旋式上升
写作是无止境的,特别对于初写作文的小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更为重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一日之功,更需要螺旋
式上升的方法。
教师要巧借电教资源形象、直观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螺旋式培养学生的写作
兴趣。
如我在教学生写《假如我会克隆,我要……》时,由于学生对克隆技术了解较少,而且查寻资料难,约束了学生的创作思维。
教师可借助电教资料,展示克隆
技术资料和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对克隆技术有了充分的了解。
随继教师借录
音机“克隆口语比赛”,畅谈自己想克隆什么、克隆具有什么作用,激活学生的想
象思维。
结果学生谈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如:有的克隆灭鼠猫,有的克隆驱蚊草,有的克隆灭蝇花,有的克隆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学生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文学蓝天。
学生存在于大自然,学习于校园,生活在农村,所见所闻所感广博,在语言
文字功底浅薄、有意注意能力差的情况下,教师巧借电教之优势,形、声、色兼
备地直观再现事物,能够催化学生的写作欲望,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达到电化
教学择机而用、“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