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电教手段优势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电教手段的不断采用,给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却发现,运用多媒体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如课堂气氛虽活跃了,可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学生只顾看画面、听声音,反而不能深入思考文章的内容;有时课件过于花哨,显得华而不实;有时电化教具的运用和课文讲解的衔接很生硬,甚至感觉这些电教手段将一堂完整的课拆得支离破碎……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了语文教研的一个新课题。
作为教师,首先应明白教学手段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加物”和“装饰品”,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电化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变文字表述为形象的直接显现,在学生面前再现文章所反映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因而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
使用电教手段辅助学生阅读课文,能更有力地发挥文章对学生的形象感染作用,影响学生的情感。
但是,发挥电化教具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正确恰当地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认为,当前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手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要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并使这个手段与听
听、看看、读读、讲讲、练练结合起来,辩证和谐地组成一个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整体。
这包括两点:一是电化教学不是一种孤立的教学手段,它必须同其他教学手段互相配合协调着使用;二是必须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只要注意这两点,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文因人制宜,注重教学实效,就可以避免使用电化教具的盲目性,防止可能产生的形式主义的偏向。
二、要处理好感知视听形象与阅读课文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第一位的工作,感知视听形象是为阅读课文服务的。
使用电化教具是为了辅导学生读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读书的方法,提高他们理解书面文字的能力。
怎样处理这种关系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对照和过渡,所谓“对照”就是要把图像画面与课文中的文字联系起来,对照着观察和阅读,通过联系比较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所谓“过渡”,是指最终脱离电化教具的帮助,让学生独立地通过阅读,达到对课文的理解。
因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图像画面仅是学生通往文字的桥梁,我们不能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桥梁上,而应该让学生走到课文的文字中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处理好电教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手段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采用电化教具要注意研究它在学生认识过程的哪些环节使用最好,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
目的要求,选择时机,恰当使用。
在可用可不用的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改用其他教学手段。
电教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要相互配合使用,它们各有所长,不可以互相代替。
例如,教师的范读与播放朗读录音能够互相替代吗?不能。
教师直接朗读示范,辅以表情手势,必要时可以重复强调朗读某些词句段落,穿插提示指点,尤其是教师自身进入教学情境,朗读时声情并茂,以情动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播放录音所代替不了的。
反过来,播放朗读录音,也有它本身独特的作用。
例如,播放分角色朗读录音,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播放配乐朗读,对于创设教学情境效果很好;在欣赏课文或指导学生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播放具有较高朗读技巧的朗读录音,可以弥补教师在朗读方面的某些不足之处。
由此可见,如何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语言教育的需要,精心设计、制作和恰当使用电化教具,在教学时还有待我们细加斟酌。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电化教学效果的决定性条件
电教手段的使用不是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贯穿在电化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如何深入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适时地使用电化教具;如何向学生提出观察和思考的要求,并根据学生认识特点作一些必要的启发提示;如何组织课堂议论,结合必要讲解,指点图文对照;何时去掉电化教具,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向新的教学活动中去,教师都应
该对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电化教具是要靠人去掌握使用的,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电教手段的优越性也就无法发挥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