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
口述人:王可忠(及老伴)男,1934,泊于镇泊于村人
于福仁,男,普通农民,1945年生于泊于镇金鸡山后村
刘玉官,男,1946年,曾任公社干部,泊于镇蒲湾村人
采访人及整理人:李旭杰
“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发生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大灾难之一。
但有人认为这一提法不确切,应叫“三年大饥荒”,因饥荒与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但更多是人
为造成的。
是“自然灾害”,还是“大饥荒”,威海泊于镇几位老
人的回忆,或许能让我们找到解答。
酒糟、纸浆、玉米棒芯要凭证明购买
1958年,王可忠在外地教书,老伴留在村里,感受最深刻。
她
用“要吃的没吃的,要烧的没烧的”形容当时的生存状况。
那时,王可忠夫妻要养活一位老人、3个孩子。
妻子在生产队
干活,一天挣五个半公分,折换两毛钱,而成年男劳动力一天挣十
个公分,家里还养了一头肥猪,卖猪粪也能换点公分。
生产队按公分发粮食,一年折算下来,王家6口人每人每月只
有十几斤粮食。
于是,海菜、草叶、草根、酒糟、花生秧子、地瓜
蔓子、玉米棒芯、纸浆都入口果腹,应付那意志都控制不了的胃觉。
王可忠老伴回忆,像酒糟、纸浆、玉米棒芯这样的“食物”还要到
大队开证明,才有资格去大集上购买,否则就是有钱,也没人敢卖
给你。
那时,纸浆是2分钱一斤,吃法是,与海菜一起下锅,煮沸
后吃。
王可忠老伴说纸浆算是好吃的,柞树叶吃起来最难受。
将柞树叶先放锅里烘炒,再用石磨磨碎,吃到嘴里十分涩口,花生秧子、地瓜蔓子、玉米棒芯也大体是这种吃法。
欺骗了胃觉,却骗不了下游的肠道。
王家小女儿当时3岁,吃花生秧子、棒棒塞子、纸浆后无力消化,几天拉不出屎,奶奶就在手上沾点油,一颗一颗地把屎抠出来。
营养不良,王可忠的母亲得了水肿病,患此病的村人也很多,尤其在老年人中最普遍,村人因此病死不少。
男劳力下地干一天,只够换一斤玉米棒芯
虽已过去近50年,于福仁关于饥饿的印象依然深刻,叙述中充满着后怕。
比王可忠夫妇,于福仁的“果腹之物”多了花生叶、花生壳、刺槐叶、麦秸秆,显示出一个纯粹农家的更多艰辛。
花生壳的吃法是,先用大锅烘干,再用箩筛掉灰尘,用石磨推碾成粉后,拿熟地瓜蘸着吃。
于福仁补充说,买凭证明买玉米棒芯,数量还要受限制,买得过多要被没收,防止“投机倒把”。
于福仁有一段赶集买玉米棒芯的亲身经历:1961年农历2月2日,天下着小雨,父亲饿得走不动路了,无法起床。
母亲让16岁的他去赶桥头集买玉米棒芯,那天的价格是每斤一毛八分钱,他花了10.8元钱买了60斤,用扁担挑了回来。
于福仁至今对此感到侥幸。
当天幸亏他回来得早,几个买玉米棒芯的村民被抓到一个大院,税务人员要求他们再开条子,证明不是投机倒把。
10.8元在60年代算是一笔不小的钱,这是于母的血汗钱。
于母白天下地挣工分,晚上为生产队绣花,不出错,一天能挣六、七
毛钱,但不是每天都有定货。
于父拖病在生产队干活,一天拿10个公分,约合一毛八分钱。
一个成年男子干一天的报酬竟只够买一斤
玉米棒芯。
村里按公分给村民配给粮食,但于福仁用“够不够,一年三百六”概括了那时的分粮,即每人每月只能分到30斤,这包括地瓜、小麦、玉米、小杂粮。
于父本来有病,加上营养不良,于1961年农历3月去世。
三位老人说“为什么闹饥荒”
于福仁认为大饥荒是人为造成的。
他清楚地记得1958年7月“大跃进”开始,“以钢为纲”,金鸡山后村建起一个小型炼铁炉,青壮年劳动力去运砖、铁矿石。
不久,村里又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农业生产集体劳作,学校
集体吃饭住宿。
因成年男劳动力去大炼钢铁,农田全由学生和妇女
打理,而且“上山一条线,坐地头是一大片,刚起来拔两颗草,又
打铃吃饭”,劳动积极性很差。
再不久,当地流行“卫星田,小麦亩产过万斤”的口号。
泊于
公社有一所“红专学校”,1958年元旦,正上小学的于福仁和同学
去红专学校学习卫星田经验,会上有人提出:一亩卫星田,种下
600斤麦种,一粒麦种可结出一个麦穗,一个穗又有40个麦粒,这
样一粒麦种就变成了40粒,小麦亩产也就达到了2.4万斤。
会后,学校领导带大家参观卫星田。
于福仁看到田里的麦苗长得郁郁葱葱,但次年4月他再去开会,却发现麦苗全不见了,偷偷一打听,原来
麦苗死掉后全拔掉了。
于福仁回忆,“那时上级的一切命令,村民绝不能反对,即使
错误、荒唐的,也得执行”。
村里有个叫邹本江的党员,40多岁,
退伍军人。
他认为集体劳动不好,不能发展经济,还发牢骚“一个青壮年劳动力一天10个公分,一毛八分钱太少”,因此被举报。
村人白天干活,晚上就在村小学开会批斗他,但没人打他,批斗持续了十几天。
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挫,1959年村里的土地大都撂荒,粮食严重减产。
刘玉官说1958年“浮夸风”非常盛行,说大话的人,有光彩,小麦亩产报得多,给红旗,报得少则送白旗,于是只好“一级熊一级”。
刘玉官补充说,其实1958年秋天地瓜大丰收,大量地瓜埋在地窖里,因保温措施不好,烂了很多,这导致1959年春天缺粮。
不过,王可忠的老伴认为大饥荒也与天气有关。
她记得1959年夏秋天旱,山坡地里的地瓜长得很小,这造成粮食减产。
史
学
方
法
导
论
系别:历史文化系
专业:历史学
班级:1308
学号:20131603813
姓名:李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