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说课稿
黄秋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它是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
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
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崭新的要求,在学习语文中,学生的发展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
因此,我着重体现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难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于是,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
通过让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整合运用,力求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从扶到放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从扶到放法,通过反复训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词语理解、文段理解与感受、读文想象等方面的有了基础。
应加强整体阅读的训练,处理好分析与综合概括的关系、适当加大把握文段主要内容与叙述顺序的训练力度。
一定要坚持以读为本,带动听说写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要引导学生切实做到充分重视文本,联系生活,多向对话,既读进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但班级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我让学生
运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课文。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每一个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体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朗读体会法、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㈠、激趣导入,触发情感。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
”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看看那里的山水。
我随即板书课题。
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㈡、出示课件,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
1、实物是学生最易接受的直观教材,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让他们对桂林山水有个总体印象。
2、课标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
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奇、秀、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㈢、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桂林山水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充分发挥想象、采用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用优美动人的语句把它描绘出来的。
分析第2自然段:
1、指导看图
2、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其它学生思考讨论:桂林水的静、清、绿表现在哪里?
3、老师讲解,然后分组轮读,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4、全班读,体会排比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5、仿句子写句子:
а、公园里的花真香呀,香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习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6、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本段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
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
㈣、放手自学,巩固训练重点。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第3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想象它的美,然后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㈤、讲读第4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㈥、指导朗读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
我采用:教师领读、学生个人读、互读、轮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七)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段意。
2.学生归纳、讲评。
(八)、拓展延伸
桂林山水风景优美,景色怡人,作者用优美、简练的语言,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
只要我们用心地去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也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运用作者这种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选择当地一处风景,想想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写一段话。
(如:龙须河、横山古寨、棋盘滩、莲花山等。
)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述: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学法:读——找——品——诵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语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
把课文中心内容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基本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