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的故事 读书报告

艺术的故事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艺术的故事》艺术关乎于美学,而美学又属于哲学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经。

艺术不是狭义的美,更不是肤浅的真实。

只有美的艺术是空洞的,为追求美而失去内容的艺术,或是“只剩下美”的美,还美吗?如果每日从早到晚艳阳高照,人们便不会阳光有多美好,更不会为日出而欣喜,为日落而惋惜。

什么是艺术,是玄而又玄的问题。

艺术像光,难以捕捉和描述,好事者只能描绘被光普照的万物来彰显它,而爬梳又是描绘的理想方式,于是《美的历程》、《艺术史话》等书籍陆续问世,而《艺术的故事》实为个中翘楚。

在网上查阅了下此书的评价,发现一向苛刻的网络评论对这本书的评价出奇的高,将其称为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

卢浮宫馆长皮埃尔更是将其与《蒙娜丽莎》相提并论。

作者贡布里希爵士运用最简明晓畅的语言来构建复杂的艺术体系,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刚拿到这本书发现有近700页,先被这厚度吓了一跳,但真正读起来却是通俗易懂却又不肤浅,同一段落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理解,虽然此书据说是面向二十岁左右的艺术入门者,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仍能从里面有所收获。

以下就是我边读别写的读书报告:0.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世界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了”。

这实在是一句大实话,上来就把我震到了。

人们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一件艺术作品往往都有各自的、非艺术的理由,大多数人喜欢看到自己在现实中也爱看的东西。

比如对猫有独特偏好的人自然乐意在画里见到一只可爱的猫而不是一只丑陋的老鼠。

然而稍微压抑一下这种天性,就会体会到画的美丽并不在于题材。

左右人们对一幅画的爱憎的往往是画的表现方法,人们往往喜欢他们能够理解的那些。

因而欣赏者必首先学会理解绘画手法。

“在比较‘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是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对事物的固有印象和偏见是欣赏艺术作品的最大障碍。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样竭力用崭新的眼光细读古老的经文,使不动脑子的人感到震惊和愤怒。

“艺术家设计画面、画速写之时,经常考虑的是画得合适与否,也就是追求画面的和谐,像我们搭配衣服、插花一样的。

达成合适的过程没有规则可言,因为只有艺术家本人才知道他要达到的效果。

”低手庸才试图循规蹈矩却一无所获,而艺术大师离经叛道却能获得一种前所未闻的新的和谐。

“对艺术史已经有所了解的人往往会掉入类似的陷阱。

他们但到一件艺术品,不是停步观看,而是搜索枯肠去寻找合适的标签。

”如果人们可以跳出固有的思想概念,大胆到画中去寻幽,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奇特的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过去的作品并不是仅仅被当成纯粹的艺术品,而是有明确用途的东西。

“我们上朔的年代越久远,艺术必须为之服务的目的就越明确,也越奇特”。

只有了解了他们的奇特思想,才能理解他们的艺术品,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很难理解过去的艺术。

雕塑或绘画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能不能实施所需要的巫术。

艺术家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作,不能随意更改造型和颜色。

原始艺术并不代表着技艺的原始,不要以为他们的东西看起来不顺眼是因为手艺有限。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土著艺术家用自己最喜欢和最顺手的形状构成人物或面孔,或许不太像,但却会保持一种图案的统一与和谐,有时也含有特殊的寓意。

他们只需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不需要它看起来“像”什么。

“现在的人们对这些神秘的起源所知有限,但是如果我们想理解美术发展史,那么有时想到书画同源自有益处。

”2.追求永恒的艺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奇特的起源时期跟我们今天,没有一个直接的传统可以联系起来,但是我们今天的艺术跟大约5000年前尼罗河流域的艺术之间,却有一个直接联系的传统,“从师傅传给弟子,从弟子再传给爱好者或摹仿者”。

埃及艺术的特点表现为两点: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

他们的艺术无意给人观看,意在“使人生存”,因而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完整”。

“艺术家的任务是要尽可能清楚、尽可能持久地把一切事物都保留下来,所以他们并不打算把自然描绘成从偶然碰上的角度看到的样子。

”埃及绘画在角度上的奇特表现,比如人的上身正、下身侧、眼正、脸侧,便出于这一原因。

埃及风格是由一套很严格的法则构成的,每个艺术家都从小学习,只求掌握规则,不求“创新”,因此埃及艺术在三千多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美索不达米亚流传下来的早期艺术作品很少,他们跟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不同,不认为灵魂的永生需要保存逝者的尸体和肖像。

国王习惯于竖碑勒石以纪念辉煌战绩,这些纪念碑逐渐发展为国王征战的完整编年史画。

而从其纪念碑上可以发现,亚述人竟然已经会利用舆论的力量,那些战争中到处都是伤亡人员,其中却没有一个亚述人,这其实也与亚述人的迷信观念有关,他们认为一幅画并不仅仅是一幅画,还有某种超越图画本身的内容,这也是他们不肯描述受伤的亚述人的原因。

3.伟大的觉醒: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洲部落统治了希腊。

最初几个世纪里的艺术相当粗糙和原始,不像之前的克里特风格那么快活。

他们习惯用严格的几何图案来装饰陶器,而建筑风格则是简单朴素、布局清楚,没有任何不必要的东西。

“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了。

这场革命一旦发韧,就无法遏止。

”当时的希腊人已经不再认为只要画面上确有其物就要将其画出来。

这一古老的规则一旦被打破,一旦艺术家开始信赖自己看到的状况,一场真正的山崩巨变就爆发了。

画家们有一项压倒一切的伟大发现,即短缩法。

它意味着艺术家的目标已经不是把所有的物体都用最一目了然的方式画入途中,而是着眼于他看物体时的角度。

他们开始尝试表现出事物在他们眼中的真实形象,但也并未完全摒弃古老的观念,依然十分注重表现人体结构,注重关于形式的知识。

“正是严格地循规蹈矩和寓变化于规矩之中二者所达到的平衡,使得希腊艺术在后来各世纪里博得了那么巨大的赞美。

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开始怀疑神祗和遗教的传说,科学的精神第一次在人们中间觉醒,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处处震撼人心的一个时代。

4.美的王国: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人们逐渐转向爱好纤美和精致。

在动态表现和短缩法方面,艺术家已经毫不为难并且有所意识了。

优雅、轻松的性质是那个时期雕刻和绘画的特征。

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体能像希腊雕塑那样对称、匀整和美丽,艺术家是通过知识达到这一美的境界的。

“在那几百年里,艺术家都想给那些古老的程式化的人体外壳注入越来越多的生命。

在波拉克西特列斯的时代,他们的方法终于开花结果,完全成熟”,类型化的形象和具体的形象之间取得了一种新的巧妙的平衡。

希腊艺术家们提倡往雕像中注入更多的生命,但他们却是用人体及其动作来表现“内心世界”,一直避免让头像具有特殊的表情,认为面部的变化会歪曲和破坏头部的简单的规则性。

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才出现“肖像”的观念。

艺术家发现了既能赋予面目生气又不破坏其美的两全之策,并且懂得了怎样捕捉个别人的心灵活动和某个面孔的特殊之处。

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奠基,希腊艺术得以发展成为几乎半个世界的图画语言。

这种发展必然影响希腊艺术的性质。

这一时期的艺术不再叫“希腊艺术”,而是被称为“希腊化艺术”了。

希腊化艺术不再如早期希腊艺术那般和谐与精致,而是喜欢狂暴强烈的作品,“它想动人,而它也确实动人。

”这个时代的艺术已经开始逐渐摆脱与巫术、宗教的联系,艺术变得更加纯粹。

希腊人冲破了早期东方艺术的禁律,走上了发现之路,通过观察给传统世界的形象增添了越来越多的特点,并且在其中永远带着标志着创作者那种睿智的印记。

5.天下的征服者:罗马人,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1至4世纪罗马人最突出的成就大概是土木工程,罗马建筑最重要的特点是拱的使用。

“用一块块楔形石头拼成拱形是一种颇为困难的工程技术。

一旦掌握了这项技艺,建筑者就能用它组成越来越大胆的设计。

”罗马人的典型作法是从希腊艺术中取其所好,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运用。

其中的一项主要需要就是惟妙惟肖的优秀肖像,另一项就是罗马人也想宣扬自己的胜利,报道战事的经过。

罗马人也用艺术的手段叙述史实和显耀英雄,他们着眼于准确地表现全部细节和清楚地叙事,以使后方的人对战役的神奇感同身受,“这就使艺术的性质颇有改变。

艺术的主要目标已经不再是和谐、优美和戏剧性的表现。

”在希腊化影响到来之前,印度已盛行雕刻艺术,但却是在边境地区犍陀罗首先出现了佛陀的浮雕像,应该亦是受到希腊化的影响,以后佛教艺术就以此为样板了。

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也用绘画和雕塑表现他们的神祇或者宗教故事,这些作品已不再是由于自身的美好而存在,它的目的在于让信徒想起神的存在与恩典。

“力求简单清楚的思想又一次开始压倒要忠实描摹的思想。

不过艺术家力图把故事叙述得尽可能地简明,这种劲头也还是令人感动的。

”6.十字路口:罗马和拜占庭,5至13世纪基督教在国家中占领了统治地位,“巴西利卡式”教堂开始出现(长方形大殿,两边各一排装饰华丽的柱子)。

在装饰教堂方面,雕像是不被接受的,但绘画还是获得了一定的空间,以向信徒宣传教义。

“由于基督教强调清楚显明,于是埃及人表现一切物体都以清楚为重的思想又强有力地抬头了。

”但是艺术家所使用的并不是原始艺术所用的简单形状,而是从希腊绘画艺术中发展出来的形状。

“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就变成原始手法和精细手法稀奇古怪的混合。

”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希腊觉醒的观察自然地能力在公元后500年又再次沉睡。

艺术对于宗教的作用是一直争议不断的。

当东方教会的某一派别掌权之后,教堂里的绘画就不再只是文盲的图解了,它们被看作是超自然的另一世界的神秘的反映。

于是艺术家不再能够依照个人想象随意创作,能获得承认的仅是根据古老传统尊之为神圣的那些样板而已。

7.向东瞻望: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至13世纪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时,伊斯兰教禁止制作人像,但是艺术本身不会这么容易被压制下去。

艺术家的心灵只能离开现实世界的事物,进入线条和色彩的世界。

他们制作出最精细的花边装饰,人称“阿拉伯式图案”。

后来一些教派允许与宗教无关的人像,但是早期对线条和色彩的探索,使得他们的图画始终带有色彩丰富的图案感。

宗教对艺术的冲击在中国更为强烈,其中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佛教。

当时,典型的中国艺术已经获得很大发展。

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状,而是比较喜欢弯曲的弧线。

他们把艺术看成一种工具,可以提醒人们回忆过去黄金盛世的美德典范。

中国人学习艺术并不从研究自然开始,而是从研究名家的作品开始,只是在全面掌握技巧之后,才去游历和凝视自然之美,体会山水意境。

其画作之精髓不在细节,他们是要在其中找到流露出艺术家激情的痕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