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 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 于是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 生,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要;今天我们政府提出对所有儿童 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样是 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十一、诲人不倦
开篇记诵
诗 歌 怡 情(学生用书P53)
读《陆放翁集》 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消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赏析] 诗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 总趋势。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下,那种刚健雄伟的战 斗性和勇于献身的精神都消亡了。“集中十九从军乐”指诗 题给出的《陆放翁集》。在“兵魂消尽国魂空”的“千年” 诗界,唯有陆游的诗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写卫国从军的渴望 和欣慰,所以末句“亘古男儿一放翁”,使足笔力推崇陆游 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儿,诗人为什么千载之下
课堂探究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54)
一、文本感知 1.相关成语 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 举一反三:指懂得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其他许多同类的事。 切磋琢磨:比喻相互商量研究,学习长处,补正缺点。 述而不作:指只阐述他人学说而不创作。
C.在甲型H1N1流感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 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 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 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 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解析:A.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 高雅纯净,清淡如水。不合句意;B.烫手山芋:比喻要解决 的事情很棘手,但是解决之后又得到好处。符合句意;C.左 右为难: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不合句意;D.一挥而就: 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不合句意。 答案:B
3.一词多义
移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守节情不移 愚公移山( 改变) (转移)
(移动)
抑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抑与之与
弦弦掩抑声声思 屈心而抑志兮( 不过) ( 还是) ( 遏止) (压抑 )
愈女与回也孰愈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试作热食,得汗则愈( 胜过) (更加)
病好 (
)
而鲤趋而过庭 鲤退而学《诗》 黑质而白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修饰关系 )( 富而无骄( ( ( 并列关系 )( 因果关系)( 顺承关系 ) 转折关系 )
4.不学礼,无以立。 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
这些名言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让自己有了学习心得。
知能导练
1.下列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悱恻——徘徊 B.角隅——蟠龙 C.琢磨——谣诼 趋势——胡诌 高亢——吭声 磋商——蹉跎
)
D.谄媚——陷害
愤怒——喷薄
解析:C.琢,诼都读zhuó ;磋,蹉都读cuō 。 答案:C
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D.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 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 数激增。 解析:A.句式杂糅;B.缺主语;C.搭配不当。 答案:D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 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
信而好古: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或每件事物都得到了 适当的处置。
2.主旨感悟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并倡导了一整套 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 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 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被人称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开 放 探 究(学生用书P55)
你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名言?对自己有没有影响? 提示:1.吾日三省吾身 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引申为:生活中要向他人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 的错误。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2)启发式教学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 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 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恰当的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教学效率。
5.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提示: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 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 的创新和发展。 观点二:阐述了孔子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 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述”使他成为中国 文经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4)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4)都是宾语前置 )
6.古今异义
(1)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孔子一个人站在那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依赖别 人的支持与帮助;不受外部势力的干预。) (2)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弟子 。今义:泛指年幼的男孩。) (古义:________
二、疑难探究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 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 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提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 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 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
C.当地政府功能瘫痪,财力馈乏等因素令海地地震死亡人数
统计工作困难重重,这场灾难究竟令多少人罹难,至今仍无 确切数字。
D.眼前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山色空濛,青黛含翠,站 在三月的西湖,你会为春天的美景所折伏,甚至心醉神驰, 怀疑自己进入了世外桃源。 解析:A.青—轻;C.馈—匮;D.伏—服。 答案:B
3.试评价孔子的教育内容。 提示: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当然,这仅 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意历代 典籍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 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 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君主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 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自主积累
词句整合 1.易错音
诲( huì )
不悱不发( 巧笑倩兮(
fěi qiàn )
陈亢(
ɡānɡ)鲤(来自lǐ)cuō )
) 谄( chǎn ) 如切如磋(
2.通假字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通智,聪明 ________ 返,返回 (2)吾自卫反鲁反通________ 启,启发 (3)起予者商也起通________
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特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
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 方面。和我们当代所提供的德才兼备是一致的。
4.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你对孔子的 教学方法和原则,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 提示:(1)①启发式教学(7· 8) ②讨论式教学(3· 8) ③激励式教学(5· 9) ④因材施教(11· 12)
)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若—像;②若—如;③如—如果;④如—像。
答案:D
习相远也 5.名句填空。 诲人不倦 (1)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 巧笑倩兮 (2)抑为之不厌,________,则可谓云尔已矣。
(3)子夏问曰:“‘________,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能在奥运会期间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让全世界人 民感受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中国武协将之归功于武术界同 仁齐心协力的结果。 B.或许连作者都没想到,由于这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刻 在石上,使得文本的命运与石头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为后人 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C.朝夕相处,谁也不想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
施教,认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
小知也”,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乡人进步, 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2.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 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推行普遍的义 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 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 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 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
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他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 所以很少交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愿交往过深。 B.美国总统奥巴马9日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美国一位制定阿
富汗政策的高官说他被这条消息“吓到了”,认为奥巴马得
了块烫手山芋,今后向阿富汗增兵都得掂量着办了。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抑为之不厌(讨厌) 有教无类(种类) B.不愤不启(开导)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反复) C.女与回也孰愈(过分) 吾与女,弗如也(赞同)
)
D.起予者商也(启发)
始可与言《诗》已矣(参与) 解析:A.厌—厌烦;C.愈—胜过;D.与—同,跟。
答案: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