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内容1、以人为中心,赞美人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
《哈姆雷特》2、宣扬个人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人生幸福。
《第十二夜》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终成眷属》《十日谈》只有品德使生时平等的我们发生了贵贱之分4、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知识就是力量。
《巨人传》《堂吉诃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论反封建更偏重伦理道德与生活,而不是推翻封建主义,后者是启蒙文学的目的。
反宗教是在承认宗教的前提下,偏于揭露教会的腐败与黑暗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地位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也是希腊文化之后欧洲文学是的有一个高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特点1、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2、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具体表现为形象的夸张,抒情的气氛,对乌托邦未来的向往。
3、这一时期是欧洲主要国家文学诞生的时期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特征1、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2、忠于现实的同时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夸张,抒情的气氛和对乌托邦的向往3、在人物塑造上达到新的高度,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形象,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
悲喜剧混合: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首创,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戏剧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
在一出戏里,悲剧喜剧因素结合。
有意大利剧作家瓜里尼首创的田园诗体悲喜剧混杂剧。
这是新剧种对美学的戏剧范畴的发展。
悲喜剧因素混杂在一起,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莎士比亚喜剧为悲喜剧提供了范例。
《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流浪汉小说:商业化的产物,地理大发现和世界旅行的直接后果。
《小赖子》人性概念的发展人性是有价值判断的,有人性美,也有人性丑。
并非说到人性都是好的。
这是对作品评价的一个尺度。
人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为社会文化条件所决定,随着科学、哲学、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流动变迁。
《十日谈》描写的某些人性在当时曾对社会的发展起进步作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发展到今天则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腐朽没落的东西。
比如纵欲的渲染和损人利己的肯定。
意大利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文学巨星: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主要描写爱情薄伽丘:《但丁论》《十日谈》1、自然性:肯定情欲,歌颂爱情2、社会性:要求平等,维护尊严3、阶级性:肯定享乐,宣扬利己4、个性:赞美聪明,歌颂进取10*10结构,追求形式美。
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发展了中古短篇小说,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开创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
法国文学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
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的,代表人物沙龙,具有贵族倾向,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
《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七星诗社主要的贡献是诗词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
在语言方面提出要统一民族语言,保卫民族语言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创作大型史诗。
《巨人传》故事来源:小说根据民间故事创作。
庞大固埃是民间故事里的海鬼,传说当人们熟睡之际,他把盐撒进他们喉咙里,让人们醒来口渴难当。
拉伯雷把海鬼改写成一个巨人国王,出生时,从母亲肚子里跑出68匹骡子,背上驮着海盐。
表明他的来历。
小说内容:小说共有5部分,描写巨人家族三代国王高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埃一代胜过一代,最后庞大固埃和朋友巴奴日远涉重洋,寻访神瓶。
神瓶的启示是“喝”。
即到智慧之泉,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
这是全书的精神总结。
这三个畅饮,被称作“庞大固埃主义”。
1、体魄描写2、吃喝描写3、说笑描写(广场语言,诙谐粗犷,讽刺教会)4、知识描写西班牙维伽维伽(1562-1635),戏剧家,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
代表作《羊泉村》(1609-1613),描写农民反对贵族,杀死欺负民女的骑士团队长。
全村团结一致不招供,国王被迫免于追凶。
这是西方文学史最早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
主要戏剧特点是情节生动,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融合在一起。
塞万提斯《唐吉坷德》反对骑士小说《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它的出版标志欧洲长篇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穷乡绅,因看骑士小说入迷,自命为骑士,骑着一匹瘦马,带着他的侍从桑丘,外出游侠。
一路惩恶扬善,干了无数可笑的蠢事。
临终前醒悟,告诫亲人不要读骑士小说。
16世纪骑士制度已经没落。
西班牙骑士小说编造离奇荒谬的故事,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危害。
塞万提斯为了反对骑士小说,模仿骑士小说写作《堂吉诃德》。
将骑士道的有害性放大给人看,让读者在笑声中与骑士小说告别。
《堂吉诃德》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千古不朽的喜剧形象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一个十分矛盾复杂的人物。
在他身上既有落后的旧观念,又有文艺复兴时代的新思想。
因爱看骑士小说,患有“游侠狂”。
当他不接触骑士小说时,他的思想清醒,见解高明,一接触到骑士道,就行动疯癫,闹出很多笑话。
性格的内在矛盾是形成他的喜剧性格的根源。
仆人桑丘是一个农民,堂吉诃德的邻居。
他的性格与堂吉诃德相反,讲求实际,聪明能干,性格乐观。
他既是堂吉诃德的陪衬人物,又是小说的另一主人公。
桑丘的朴实厚道显出一股子傻劲,在小说中被人看作一个傻子。
主人的疯,配上仆人的傻,形成主观与客观的对照,获得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思想意义。
堂吉诃德的喜剧性格在桑丘的对照下,突出了脱离实际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马和意中堂吉诃德的马是一匹瘦得皮包骨头的老马。
堂吉诃德给它取了一个高贵的名字“驽骍难得”,意思是希世难得。
堂吉诃德模仿骑士,把邻村的养猪姑娘选为自己的意中人,取名叫杜尔西内娅,把她当天下第一美人来崇拜。
游侠中,要他所救助的人去向他的美人儿杜尔西内娅请安。
喜剧性动作作者采用谐摹的手法刻画堂吉诃德喜剧性的外部动作。
取得喜剧性的讽刺效果和娱乐作用。
比如堂吉诃德用硬纸板做面甲,又模仿骑士动作拔出剑来砍纸面甲,然后戴在头上舍不得取下。
以至不能低头吃饭,得别人把东西送到他嘴里。
模拟骑士封授仪式,跪在客店主面前授封,把妓女当贵妇人,为他挂剑套马刺。
深山修道倒竖蜻蜓。
这些喜剧性动作讽刺了骑士道。
喜剧性语言主仆二人按照各自的思想逻辑去对话,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互相抵触,形成冲突性的喜剧对话,幽默,有哲理。
与幻觉的喜剧冲突这种冲突是堂吉诃德一连串的发疯胡闹。
把风车当巨人,客店当堡垒,羊群当军队,酒袋当巨人,磨坊当城堡。
道具当敌人等。
单枪匹马,乱砍乱杀。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生活在幻觉中的喜剧人物堂吉诃德是一个生活在幻觉中的喜剧人物,他的喜剧性具有反讽意义。
他本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梦想家,但又不合时宜地成为一个实行者。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受到自己的内在嘲弄,把自己变得荒唐可笑。
堂吉诃德对自己的理想有执著的追求和坚强的道德观念,具有英勇无畏、忘我斗争的品德,他是一个不易打败的思想巨人。
从这里,堂吉诃德显示出他的英雄性,追求理想的孤独性。
他生活在孤独中,孤独地追求,不为人们理解。
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正面喜剧形象。
在他身上存在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矛盾,由此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带有悲剧意味的喜剧性格。
他概括了各个时代强调主观动机,忽视客观效果,脱离实际的人的特征。
他给人的启迪是,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
内在的人性悲剧,堂吉诃德的悲剧是一种内在人性的悲剧,世界的荒谬和人们的轻视,使他的献身行动成为一种受苦难的悲剧。
堂吉诃德的现代意义,由奥尔森·威尔斯导演的《堂吉诃德》突出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为正义斗争的执著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堂吉诃德精神,他表现了人类为真理斗争的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境界。
这是堂吉诃德的现代意义。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人物,阿Q是中国文学人物。
他们分别表现了中西文化的特点。
堂吉诃德精神是一种理想主义,阿Q精神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这两种精神都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追求。
英国文学乔叟(乔叟用伦敦方言进行创作,首创英国诗歌双韵体(每两行一押韵,2行一押韵),成为英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1387-1400)是乔叟的代表作。
作品由一个总序和23个短篇故事组成,绝大部分是诗体。
故事讲一群香客从伦敦到坎特伯雷朝圣,路上讲述故事。
主要内容是描写爱情,反对禁欲主义。
风格是幽默讽刺,富有喜剧性。
艺术结构模仿《十日谈》,但故事的叙述者有鲜明的个性。
莫尔代表作《乌托邦》(Utopia,1561),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小说,描写一个旅行家的奇遇。
他在海上发现一个海岛乌托邦,那里的居民过着共产主义式的和平生活,享有完全的平等。
这是西方文学关于”理想国”的描写。
“乌托邦”一词,取古希腊文“乌有之乡”之意。
作品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改革的理想。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英国论说文的创始人,对文学的贡献是《论说文集》,共58篇,都是十分隽永的随笔。
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英国诗人,长诗《仙后》(The Faeric Queene,1589,1596),描写宫廷骑士的冒险故事和对伊丽莎白女王的歌颂。
英国资产阶级的民族史诗。
斯宾塞的诗富于感性描写,创造9行诗节,称“斯宾塞诗体”,韵律是抑扬格。
对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影响特别大,雪莱、拜伦都采用斯宾塞诗行写诗。
格律:格律是轻重音在诗中有规律的安排大学才子: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流派,他们是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被称为“大学才子”。
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托玛斯·基德、罗伯特·格林、马洛。
他们是莎士比亚的先驱剧作家,为莎士比亚的成就准备了条件。
他们从语言、风格、情节方面影响了莎士比亚。
马洛大学才子中最有才气的剧作家是马洛(1564-1593)。
他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9)根据中世纪的游方术士浮士德的传说改编,塑造为一个人文主义学者形象,影响了18世纪歌德创作《浮士德》。
莎士比亚创作时期1.历史剧喜剧时期(1590-1600)▪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
王权巩固,经济繁荣。
人民生活安定。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乐观主义,追求欢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
▪主要成就:十四行诗154首,历史剧9部,喜剧10部, 悲剧3部。
▪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2~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的著作,主题分别是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
▪14行诗(1592~1598)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
其主要成就是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