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牶牨牥牣牨牫牭牥牬牤j牣cn ki牣issn牨牥牥牳牠牪牱牥牥牣牪牥牥牱牣牥牪牣牥牪牥学报2007年第2期北京市居民安全感指数的编制张玉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统计学院,北京 100070)摘 要:为反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变革和发展给人们心理安全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北京市居民安全感状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安全感指数。
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总体安全感一般偏上,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依然是影响人们安全感的首要因素,同时人们的经济条件、个人心理素质、政府保障和环境状况也是影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安全感;指数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07)02-0115-03一、安全感指数指标体系的设计20世纪60年代,由于犯罪率的上升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安全感问题,对安全感的研究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并将安全感问题融入到社会治安指标评估体系之中。
纵观西方学者对安全感的研究,大致有以下两种思路: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个社会问题,研究失范、越轨行为、严重犯罪对人们的危害,主要涉及到安全感与人际关系、安全感与家庭、安全感与邻里、安全感与地域、安全感与传媒等相关性研究;第二,认为安全感是一个心理问题,研究犯罪威胁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变化,目前各国有关安全感的研究中将上述两种思路分开的情况越来越少,而用综合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近几年,对安全感的学术研究开始增多,其中以王大为、张潘仕(2002)等关于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和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关于公众安全感指数的研究最为代表,从研究思路看,它们主要是从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角度,研究当前人们安全状况。
但是,这样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不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新特点。
因为影响人们安全感的因素不仅包括社会治安,还包括自然灾害、军事战争、疾病传播、食品安全、信用经济、行政政策、人际关系等广泛领域,可见,安全感不仅仅是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晴雨表”,而且也是体现居民个人对生存环境、收入水平乃至居民对政府分配政策、保障政策的满意度等。
为此,我们构建的居民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体系,包括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安全、政府保障、环境安全和个人心理素质等五方面内容。
具体包括:(1)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包括社会犯罪、公共秩序、交通状况、食品安全等内容;(2)经济安全,包括收入保障、收入预期、失业威胁等内容;(3)政府保障,包括保障制度、政策稳定、政府工作效率和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收稿日期:2007-01-12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和北京经济数据处理与计算机仿真实验室支持的北京社会生活指数体系课题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玉春(1974- ),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讲师,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15内容;(4)环境安全,包括环境满意度、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等内容;(5)心理素质,主要从个人自信和社会接纳两个纬度来体现,涉及家庭、亲人、朋友、同事及个人评价等多方面内容。
此外,我们还注重安全感是人们依据自身因素对安全状况的评价,还对居民的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进行调查。
二、安全感指数的编制方法对安全感指数的编制,我们采取由最基本的调查指标开始,逐级计算,得到分类各调查指标的安全得分,然后简单平均得到上一级的分类指数,最后通过加权平均得到总安全感指数。
具体合成指数方法为:1.从问卷调查结果中筛选出可用于评价的指标,其中甄选题、筛选题、询问原因的题目和受访者的背景资料不作为评价指标。
2.指标分值量化。
对主观指标,采用李克特量表的问题,直接按照5级评分,即“非常安全”-100分,“比较安全”-80分,“一般”-60分,“不太安全”-40分,“不安全”-20分,无回答-0分。
对于属性问题按照0-1变量的赋值方法取值。
3.计算单项指标安全得分,具体采取以个体为权重加权的方式计算。
4.计算分类安全指数,即对单项指标安全指数的简单平均。
5.计算综合安全指数,反映居民总体安全感程度,采取分类安全指数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
在权数的确定上,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和统计检验,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条件、心理素质、环境状况及政府保障都是影响人们安全感的显著因素,按其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依次为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0.43)、经济条件(0.22)、心理素质(0.19)、环境因素(0.09)和政府保障(0.06)三、居民安全感现状-安全感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633名北京市居民中有677人表示安全感一般,占调查人数的41.5%,有45.6%的人表示比较安全和很安全,而表示不安全和很不安全的人不多,仅占调查人数的13%。
将调查结果进行加权汇总得到北京市居民总体安全感指数为67.35,说明北京市居民总体安全感一般偏上。
把这一调查结果与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的“公众安全感调查”和2002年“北京社会治安综合评价体系”课题组主持的“北京居民安全感调查”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北京公众安全感要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但与2002年相比,认为“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明显减少,而认为“较差”和“很差”的比例却增加。
这说明,北京公众安全感相对于4年前有所下降。
从各分类安全感指数得分看,北京市居民表现出个人自信、社会接纳相对较高的安全程度(安全感指数为72.1),而对环境安全的评价最低(指数得分只有61.8),其余三方面差异不大。
调查结果显示,安全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的是:心理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政府保障安全和环境安全。
四、不同人群的安全感比较1.总体上男性的安全感要高于女性,但差异不大调查结果表明,男性的安全感指数得分为68.6,稍高于女性的66.4。
如果把回答中选择不安全或不太安全的比例相加称为不安全倾向,而把回答很安全和比较安全的比例相加称为安全倾向,则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的安全倾向的比例分别为48.6%和42.9%,不安全倾向的比例分别为12.0%和14.4%。
经检验,男性、女性之间对安全感的评价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但是,在安全认知上男女性存在一定差异,结果表明女性注重家庭生活,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更高,安全意识较高;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对职务晋升表现出更高的关注程度2.年龄越大,安全感越低调查结果表明,各年龄段居民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的安全感最高,其安全感指数为74.4,随着年 116龄增加,居民安全感下降越低。
这种差异与他们的安全认知有关,调查显示,在影响安全感因素的选择上,不同年龄的群体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将个人心理素质看作是影响安全感的首要因素,选择此项人数比例达到44.4%,而18岁以上居民普遍最为关注的是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且年龄越大,关注程度越高,60岁以上居民将此作为第一因素的比重达到74.3%。
对经济物质条件的关注程度是,50岁以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后关注程度明显下降,60岁居民中仅有8.6%的人认为它是影响安全感的首要因素。
将这一结果与第五次居民安全感调查进行对比发现,两次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他们的调查显示,老年人安全感高于青壮年,即成年人中年龄越大安全感越高,与我们所得的结论基本相反。
我们认为,这并不矛盾,因此两次调查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安全感调查是受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安部委托,主要从治安方面进行评价,而我们则从社会、经济、保障、环境、心理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其次,调查范围不同,国家统计局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我们只对北京市进行调查,不同城市居民对影响安全感因素理解不同,认识也有差异。
3.本科学历居民安全感最高,中等学历居民安全感最低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学历居民之间安全感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大本、硕士及以上、小学及以下、大专,最低的是中学,经检验受教育程度对安全感有显著影响。
调查显示,中等学历居民中有近40%的人担心失业,将其看作是影响其生活安定的最主要因素。
这可能与现在社会普遍注重学历有关,学历越高,其社会参与程度、个人价值实现相对要高一些,其安全感相对要高一些。
但由于高学历人群其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工作安全感受到影响,因而从安全指数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其安全指数并没有比大专学历的人群高出多少,甚至低于大本学历人群。
4.中等收入人群的安全感最高,穷人和富人都不安全调查结果显示,收入的高低与安全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差异并不是很大。
其中,安全感指数最低的是收入在1600元以下和8000以上的居民,其安全感指数分别为65.3和66.3,都显著低于收入在3000~8000元之间的居民。
表明安全感随收入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
这也说明经济物质条件已成为影响人们安全感评价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1]王大为、张潘仕.关于安全感问题研究的综述与构想[J].青少年犯罪研究,1997,(5)~(6).[2]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你感觉安全吗 -公众安全感基本理论及调查方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3]王大为、张潘仕、王俊秀.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J].统计研究,2002,(9):23-29.Synt hetic Index of Sense of Security of the Resi d ents in Beiji n gZHANG Yu-chun(Capita lUniversity o f Econo m ics and Business,Beijing100026,China)Abst ract:To find ou t the bad effects o f the econo m ic,po litical and cu lt u ra l syste m refo r m in social transition ti m e on people's sense o f securit y,we i n vestigate t h e r esi d ents in Be ijing,and w o r k out t h e synt h etic index of the safe fee lings.The resu lts sho w tha tmo re t h an ha lf r esi d ents fee l safe r and pub lic securit y and safe ty is the pri m ary fac t o r o f influencing of safe t y feelings.In the sa m e ti m e,w e find t h at env ironm en tal cond ition,the psycho log ica l qua lity and govern m ent ensuri n g syste m are a ll infl u ence the sense o f secu rity.K ey w ords:sense of security;synthe tic index(责任编辑:周 斌)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