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3)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3)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鹅口疮习题一、选择属(一)单项选择题1.鹅口疮心脾积热型的首选方剂是:A.清胃散 B.泻黄散 C.黄连解毒汤. D.导赤散 E.清热泻脾散2.鹅口疮虚火上浮型的首选方剂是:A.六味地黄丸 B.知柏地黄丸C.竹叶石膏汤 D.温胆汤 E.养胃增液汤3.鹅口疮病位在:A.脾胃 B.心肾 C.脾肾 D.心脾 E.肝脾4.鹅口疮的主要临床特征是:A.口腔舌上有白色小点 B.口腔舌上满布白屑,形如雪片C.口腔咽喉部有白色假膜 D.口腔内红赤溃烂 E.口唇两侧溃烂5.鹅口疮心脾积热型的治疗原则是:A.清心泻脾 B.清热解毒 C.滋阴潜阳 D.清心泻火 E.滋阴降火6.鹅口疮虚火上浮型的治疗原则是:A.清心泻脾 B.清热解毒 C.滋阴潜阳 D.清心泻火 E.滋阴降火7.患儿,6个月,腹泻10多天,经用抗生素治疗,腹泻已止,但口舌出现散在白屑,红晕不著,流涎不多,食欲不振,舌红苔少。

治疗应首选:A.导赤散 B.清热泻脾散 C.竹叶石膏汤 D.知柏地黄丸 E.泻黄散(二)多项选择题1.鹅口疮多见于:A.初生儿 B.早产儿 C.婴幼儿D.久病体虚婴儿 E.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者2.鹅口疮的病因主要为:A.胎热内蕴 B.胎禀不足 C.感受秽浊之邪D.口腔不洁 E.久病体虚3.小儿鹅口疮的临床分型有:A.心火上炎 B.心脾积热 C.脾胃虚寒 D.虚火上浮 E.脾肾阳虚4.要与鹅口疮作病证鉴别的有:A.乳蛾 B.口疮 C.燕口疮 D.残留奶块 E.口疳二、填空题1.鹅口疮以、,状如为特征。

2.鹅口疮临床分为、两型。

3.鹅口疮心脾积热型的治法是,方选。

4.鹅口疮虚火上浮型的治法是,方选。

三、改错题1.小儿鹅口疮易发生于新生儿和久病体虚欠佳的儿童。

2.小儿鹅口疮虚火上浮型,应首选沙参麦冬汤治之。

3.鹅口疮以口腔、舌上满布或散在黄白溃疡为特征。

四、名词解释1.鹅口疮2.雪口五、简答题1.鹅口疮白屑与残留奶瓣的鉴别?2.鹅口疮心脾积热证的临床表现如何?六、论述题鹅口疮虚火上浮证是怎样形成的?试述其证治。

七、病例分析3月乳儿,人工喂养,衣被重裹,突然口腔、舌面满布白屑,状如凝乳,周围红晕,面赤唇红,烦躁多啼,口干而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数。

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及方药。

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E 2.B 3.D 4.B 5.A 6.C 7.D(二)多项选择题1.ABDE 2.ABCDE 3.BD 4.BD二、填空题1.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2.心脾积热虚火上浮3.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4.滋阴潜阳知柏地黄丸三、改错题1.错误:儿童正确:婴幼儿2.错误:沙参麦冬汤正确:知柏地黄丸3.错误:黄白溃疡正确:白屑四、名词解释1.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疾患,以口腔、舌上满布或散在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

2.雪口:鹅口疮的别名,因其色白如雪片,又称雪口。

五、简答题1.鹅口疮的白屑,先见于舌上或颊内,渐次蔓延于牙龈、口唇、上颚等处,白屑随拭随生不易擦去,若强行擦去,其下面粘膜见潮红、粗糙;而残留奶瓣主要见于舌上,若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除去。

2.鹅口疮脾积热证的临床表现:口腔满布白屑,周围愀红较甚,面赤,唇红,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六、论述题本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如早产儿生长发育尚未完善,皮肤娇嫩,容易损伤皮肤黏膜,引起本病。

或因病后失调,久泻久利,津液大伤,脾胃亦虚,气阴皆耗,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而致鹅口。

临床表现: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形体怯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知柏地黄九加减。

以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

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食欲不振者加乌梅、木瓜、生麦牙滋养脾胃;便秘者加火麻仁润肠通腑。

七、病例分析诊断:鹅口疮证型:心脾积热型证候分析:乳儿衣被重裹,摄养过温,热毒内盛,人工喂养。

若有不慎,易感受秽毒之邪,内外合因,热积心脾发为鹅口疮。

分析患儿舌面满布白屑,周围红晕重,为实火上冲熏灼口舌所致。

火热炎上,面赤唇红;心火内积,烦躁多啼;火盛伤津,口干而渴;热邪内结,大便秘结;心热移于小肠,小便短黄。

综观口舌症状,属于心脾积热之候。

治法:清心泻脾代表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大黄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生地、木通、灯心、大黄外用冰硼散吹敷口腔。

口疮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口疮的记载,最早见于:A.《内经》 B.《难经》 C.《颅囟经》D.《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E.《小儿药证直诀》2.风热乘脾型口疮的首选方剂是:A.泻心导赤汤 B.凉膈散 C.清胃散 D.泻黄散 E.泻白散3.心火上炎型口疮的首选方剂是:A.泻心导赤汤 B.凉膈散 C.清胃散 D.泻黄散 E.泻白散4.虚火上浮型口疮的首选方剂是:A.六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加肉桂C.知柏地黄丸 D.补肾地黄丸 E.大补阴丸5.在口疮治疗中,常配合外治为:A.熏洗法 B.罨包法 C.敷贴法 D.涂敷法 E.热熨法(二)多项选择题1.小儿口疮的病机为:A.肝火上亢 B.脾虚湿蕴 C.风热乘脾 D.心脾积热 E.虚火上炎2.小儿口疮的治疗原则有:A.清热解毒 B.益气养阴 C.泻心脾积热 D.滋阴降火 E.引火归元3.口疮病证包括:A.燕口疮 B.鹅口疮 C.白喉 D.雪口 E.喉风4.口疮病证包括西医疾病有:A.念珠菌性口腔炎 B.疱疹性口腔炎C.溃疡性口腔炎 D.坏疽性口腔炎 E.口角炎5.口疮外治可选用:A.吴茱萸敷涌泉 B.锡类散涂患处C.珠黄散涂患处 D.绵茧散涂患处 E.冰硼散涂患处二、填空题1.小儿口疮,若,,称为口糜。

2.小儿口疮,溃疡只发生在,称为燕口疮。

3.小儿口疮,多由、、所致。

三、改错属1.用胡黄连适量捣碎,醋调敷涌泉穴,可治疗口疮虚火上浮证。

2.口疮见于舌上、舌边溃烂者,多屑脾胃。

3.口疮心火上火证方用三黄泻心汤。

4.知柏地黄丸用于治疗口疮虚火上炎证。

四、名词解释1.燕口疮2.口糜五、简答题1.小儿口疮的实证与虚证如何鉴别?2.简述口疮的治疗原则。

3.口疮风热乘脾证的临床表现如何?六、论述题试述口疮的病因病机。

七、病例分析患儿,7个月。

昨天发热,微恶风寒,伴哭闹不安,不欲进食。

今晨发现口颊、齿龈有多个溃疡点,周围掀红,口臭流涎,大便2天未解,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及方药。

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A 2.B 3.A 4.B 5. D(二)多项选择题1.CDE 2.ACDE 3.AD 4.BCE 5.ABE二、填空题1.满口糜烂色红作痛2.口唇两侧3.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炎三、改错题1.错误:胡黄连正确:吴莱萸2.错误:脾胃正确:心3.错误:三黄泻心汤正确:泻心导赤汤4.错误:知柏地黄丸正确: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四、名词解释1.燕口疮:口疮溃烂发生于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

2.口糜:口疮溃疡面积较大,上覆腐糜,称为口糜。

五、简答题1,应根据起病、病程、溃疡溃烂程度,结合伴有症状区分虚实。

一般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或伴发热者,多为实证;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者,多为虚证。

2.口疮的治疗原则为:实证治以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可配合外治法。

3.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愀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

六、论述题小儿口疮发生的原因,以外感风热乘脾、心脾积热、阴虚虚火上浮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

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感受风热之邪,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浮,均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疮。

七、病例分析诊断:口疮证型:风热乘脾证候分析:患儿为急性起病,病程短。

昨天病初起,发热恶寒为风热在表之象,继则风热内侵脾胃,熏灼口舌而致口疮。

口舌生疮则疼痛、哭闹拒食;脾胃积热则口臭流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发热,溃疡点较多,周围掀红,舌红,苔黄均为风热乘脾证候之特征。

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代表方药:银翘散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牛蒡子、竹叶、芦根、大黄、甘草泄泻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泄泻的病位为:A.脾、大肠 B.肝、脾 C.脾、肾 D.脾、胃 E.心、脾2.治疗湿热泻的首选方剂是:A.泻黄散 B.甘露消毒丹 C.葛根黄芩黄连汤D.三仁汤 E.痛泻要方3.治疗风寒泻的首选方剂是:A.藿香正气散 B.异功散 C.匀气散 D.益元散 E.养脏散4.饬食泻的临床特点为:A.大便稀烂 B.大便有泡沫 C.大便色黄D.大便清稀 E.大便有乳片5.治疗腹泻气阴两伤型的首选方剂是:A.连梅汤 B.人参乌梅汤 C.沙参麦冬汤D.竹叶石膏汤 E.小建中汤6.患儿六个月,腹泄30多天,下利清稀,含不消化食物,日行4-6次,不发热,面白肢冷,睡时露睛,舌淡,苔白,指纹淡红。

其病机是:A.外感风寒 B.脾湿不运 C.脾阳不振 D.伤食泄泻 E.脾胃虚弱(二)多项选择题1.泄泻的特征是:A.大便次数增多 B.下利赤白 C.大便秽臭D.便下稀薄或如水样 E.泻下不止2.伤食泻的腹泻特点是:A.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 B.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C.大便色淡夹泡沫 D.大便气味酸臭E.大便稀薄或溏烂3.久泻不愈,大便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舌淡,苔白。

可选用:A.附子理中汤 B.良附丸 C.参附龙牡救逆汤D.金匮肾气丸 E.四神丸4.泄泻包括西医学的疾病为:A.消化不良 B.痢疾 C.小儿肠炎 D.秋季腹泻 E.肠功能紊乱5.脾虚泻的特点是:A.大便稀薄或溏烂 B.食后作泻,气味不臭C.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D.大便色淡无臭 E.形寒肢冷6.脾肾阳虚泻的腹泻特点是:A.大便稀薄或清烂 B.食后作泻,气味不臭C.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D.大便色淡无臭 E.形寒肢冷7.泄泻伴脱水的补液原则是: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浓后淡 D,先淡后浓 E.见尿补钾二、填空题1.小儿泄泻是以,或如水样为主症。

2.久泻迁延不愈者易转为或。

3.泄泻一般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无度,易见,甚则。

三、改错题1.外感六淫之邪都能导致小儿泄泻。

2.泄泻常年都可发生,春夏两季较为多见。

3.泄泻发病率以学龄儿为高。

四、名词解释1.泄泻2.痢疾五、简答题1.筒述泄泻的治疗原则。

2.泄泻与痢疾如何区别?六、论述题试述泄泻的辨证要点。

七、病例分析李某,男,1岁,腹泻2天而就诊。

患儿脾胃素虚,时常腹泻,此次2天前因饮食不当又致腹泻,大便色黄,有泡沫,少许粘液,便前哭闹,日行10余次。

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黄少华,双目稍凹,囟门低陷,唇红少津,纳食不香,口干不欲饮,时有干呕,小便黄浊、短少,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深红,达风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