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外语教育科研中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提要:目前在外语教育领域研究中主要有实证主义、诠释主义、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这四大研究范式。

每种研究范式都有它所期望的内在规定。

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研究范式内在结构的框架,它包括六个维度、十二个方面。

本文还对四大研究范式各在这十二个方面的具体规定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这个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类研究范式和研究设计,从而使我们自己设计的研究能更规范。

关键词:研究范式;内在结构;研究方法;研究技巧中图分类号: H31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The Conceptual Components of the Four Paradigms in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ResearchAbstract: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re are four paradigms – positivism,interpretivism, critical theory and poststructuralism. Each research paradigm i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assumption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hich includes five conceptual components and twelve variables, to analyze paradigms, is proposed, and the four paradigms are also explored and outlined in terms of the twelve variables. The study adds clarity to the discussion about research paradigms and research design, and looksclosely at the questions, problems and issues to which we teachers doing research should attend in determining our research approaches. Key words: paradigm; conceptual component; method; technique1. 引言研究范式的讨论涉及到对社会现实和研究本质的一系列基本假定,具有本体论、认识论、研究目的和方法论的意涵。

然而,上述研究范式的四个维度缺乏可操作性。

所以,有必要对各种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进行一些更为详细的讨论。

另外,在当今,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新思潮的出现给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新视野,不少学科的研究者都纷纷开始对本学科的研究问题重新进行审视。

外语教育领域当然也应在其中只列。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 1研究范式的分类哈贝马斯(1999)曾提出人类的三种认识兴趣,即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

此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开始对这种分类广泛应用。

在教育研究中,Thomas Popkewitz(1984)就曾按照哈贝马斯的分类提出教育学领域的三种研究范式:经验分析科学(实证主义)、符号科学(诠释、现象学)与批判科学。

由此,教育学领域划分研究范式基本按照这种模式:实证主义、诠释主义与批判理论。

近些年来,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带给了人们新的观察世界的视野。

澳大利亚的教育学研究专家Patrick Danaher博士(2006)认为目前在教育领域研究中主要有四大范式:即实证主义、诠释主义、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

本文采用这种四大研究范式的分类。

2.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年来国内外教育领域学术界出版了一批关于研究方法论的专著(如桂诗春宁春岩,1997;刘润清,1999;陈向明,2000;文秋芳等,2004;Johnson & Christensen,2004;Somekh & Lewin, 2005;Cohen, Manion & Morrison, 2007),还有大量学术论文发表。

但是鲜有讨论本文所关注的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框架的专著和论文。

国内学者陈向明教授(2000)对社会科学和教育学领域中的研究范式有独到见解,特别是她对前三大范式,即实证主义、诠(解)释主义与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和对比。

她的阐述对我们理解研究范式和针对范式开展研究有很大帮助。

另外本文作者通过阅读大量较新的国外英文书籍和论文,在三大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对第四大研究范式(后结构主义)的范式特征有了理解和认识。

美国传播学领域的专家Edward J. Fink博士与其导师Walter Gantz教授(1996)曾从内在结构出发研究研究者是否忠实地遵循着他们各自的研究范式的内在假设。

他们通过对245篇传播学领域的论文进行内在结构分析讨论这些研究者在多大程度上遵循着三大研究范式(实证主义、诠释主义与批判理论)之一的内在规定。

他们建立的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划分框架包括十个方面(十个变量):本体论、认识论、研究问题、理论建构、假设检验、抽样、数据收集、研究合理性、数据分析和结论推广性。

他们的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划分思路对本文讨论分析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有很好的启发性。

3. 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当我们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研究时要讨论某个具体的研究适合采用什么研究范式、什么研究方法和什么研究技巧,这样我们就需要对各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和规定有清楚的了解。

3. 1各研究范式的范式特征1)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

在主客体的关系上,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不受主观价值因素影响,主体和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主体可以通过对一套工具的操作而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在对客体的认识上,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必须是可以被经验地感知的,一切概念必须还原为直接的经验内容,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

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是相互独立的实体,不能相互渗透。

实证主义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找到这些关系,并通过理性的工具对它们加以科学的论证。

实验研究就是基于这一理论。

这种方法的重要前提是: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计算事物的“质”(陈向明,1996:3)。

因此,实验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下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多用考试卷和问卷/量表等,然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诠释主义研究范式诠(解)释主义发源于象征互动主义和现象学。

与实证主义相反, 诠释主义认为价值和理论中立的事实是不存在的,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事物的性质。

此外,诠释主义流派还认为研究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价值取向和思想观点对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者本人对被研究现象的看法和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问题的提出、理论框架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和分析以及对结果的阐释。

诠释主义不承认主体和客体的截然分离,认为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建构。

因此,解释主义者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环境下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工作,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和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对被研究者的意义解释系统进行建构和再现。

诠释主义研究范式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技巧多使用观察、访谈和日记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 ry)(Somekh & Lewin,2005),即从研究者自己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中构建理论。

3) 批评理论研究范式批评理论植根于黑格尔的辩证哲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因20世纪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兴起而闻名于世。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某些利益动机,所谓的“知识”、“事实”、“真理”都受到某种价值观或理论的制约。

而由于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历史发展等原因,人们对这些潜在的制约没有意识,或者受到某种“误识”(false consciousness)的控制。

和诠释主义一样,批评理论也不认可主体和客体的分离。

但是,批评理论认为,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不仅仅只是了解和认识客体。

由于主客体双方都有可能受到社会不公正意识形态的压抑,研究应该是一个主客体共同演化成长、摆脱误识、达到知识领悟的过程。

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对研究对象乃至自身获得更真切的理解。

因此,研究者不仅仅只是尊重被研究者的意见,而且应该让被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之中,为双方自身的解放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努力(Somekh & Lewin,2005:344)。

批评理论认为,实证主义把一切现存的东西都当成“事实”而加以接受,排除了思维的批评性和否定性,实际上起着维护现实的消极作用,而诠释主义虽然强调了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却没有意识到研究对现实的批判和唤醒被研究者的作用。

批评理论认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是像实证主义那样依赖于外部的原因,也不是像诠释主义那样求助于内部的理由,而是对事物本身的阐释性领悟。

批评理论认为研究者应该是社会变革的“倡导者”,对社会进行批判才是其真正使命。

在实践性比较强的教育学科里,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逐渐普遍应用。

此类研究运用批评理论的观点,着眼于社会变革,积极征得被研究者的参与,提出双方都认可的改革意见和对策。

不过,即使是从事这种研究的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了解和理解当事人观点的重要性,也提倡在作评价和提建议之前首先对事情的“真相”获得一个全面中肯的认识。

批评理论研究范式下的研究具有团队协作的性质,研究技巧多使用观察、访谈、小组讨论和重构分析(Danaher, 2006)。

4) 后结构主义研究范式后结构主义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他们从尼采和海德格尔那里寻找灵感,走向更具批判性的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虽然诞生于结构主义运动,但却是以“反”结构主义的姿态出现的。

后结构主义既是对结构主义的某种延续,也意味着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否定、扬弃与超越。

后结构主义继承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主体、无意识的一些基本观念,但反对结构主义片面强调结构、中心和二元对立而无视结构的历史性、中心的相对性和语言的差异性的倾向,并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理性主义和科学野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