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是谋个实词或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的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最终使其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具有某种愈发意义,而变成了虚词。
(刘坚,曹光顺,吴福祥,1995)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研究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历时性的,用来考语法形式的来源,特别是他们具体的发展过程。
从这一个角度看,语法化关心的是一个普通词汇如何演变成为语法标记,以及一个语法标记如何进一步发展的。
第二是共时性的。
基本上是把语法化看成是一种句法、篇章或语用现象,即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格式。
沈家煊(1994)则认为:“历时和共时不是语言本身的两个平面,而是当今的共时研究不再满足于对语言事实的描写,还要对语言事实作出解释,就必须考虑历时因素。
”本章试图对“意思”进行历时描写,揭示其语义变化、功能扩散的轨迹。
2.1“意思”的历时考察2.1.1“意”的历时考察据作者翻查语料库查,“意”和“思”早在周朝的作品中就已出现,只是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小,意思也基本上都是围绕本义有所扩展。
2.1.1.1“意”字的本义《说文解字》中记载:意,志也。
“意”字属于音字族。
在音字族里,音字都是声符兼义符。
音字族汉字都与“声响”之义有关。
意的本义是“心声”。
(1)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周\周易)(2)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周\周易)因为“意”字在各个朝代可能有不同的意思,但是基本上只有两个词性,一是动词,一是名词。
因此下面我们将按照词性来分析“意”字的变化轨迹。
2.1.1.2“意”做动词(一)志在(3)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周\周易)在此句中,虽然翻译为“志在”,但也含有意图之意,此处“意”做动词。
(二)留意(4)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顾尔仆,不输尔载。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周\诗经)《诗经》中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成:上箱板不要扔,加固辐条牢又安。
轴上伏兔勤检查,装载货物莫丢散。
这样终能渡艰险,莫将此事等闲看。
而后面的“不意”二字则翻译成“不留意”,因此,在这句中,“意”的用法是比较特殊的。
在后来的一些文献中,也未曾发现作“留意”的解释。
2.1.1.3“意”做名词(一)意象,迹象(5)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周\周易)作为“迹象”的含义出现,“意”在此也是比较特殊的用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意”的义项也在逐渐地增多与丰富。
在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就开始大量出现“意”,而且意思也是各种各样。
但是主要意思和周朝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在延续一些旧的义项基础上出现了新的义项。
如:(二)意向(6)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
(春秋\孙子)(三)意料(7)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春秋\孙子)(四)意愿,意思(8)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
(春秋\墨子)(9)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春秋\墨子)(10)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春秋\墨子)(11)范蠡对曰:“臣闻命矣。
君行制,臣行[意]。
”(春秋\国语)(五)思想,观点(12)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
(春秋\墨子)(六)心思(13)不能为君者,伤形弗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春秋\墨子)通过周朝和春秋文献记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意”有多重意思,但是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或者是行为思想紧紧相关。
都反映了人们的意愿、意图或者思想等等,也与后面“意思”的一些义项有不谋而合之处,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2.1.2“思”的历时考察2.1.2.1“思”字的本义《说文解字》中记载:思,容也。
《书·洪范》则说: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
它是会意兼形声字。
从心,从囟(xìn),囟亦声。
囟:脑子。
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
本义是思考,想,考虑。
而在此后的应用中,“思”的用法也大都没有偏离本义,在多数文献记载中都为“思考,思想,思虑”之意。
(14)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周\周易)(15)象曰:水在火上,既济。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周\周易)(16)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周\周易)(17)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
(春秋\左传)(18)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
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
(春秋\墨子)(19)余于伯楚屡困,何旧怨也?退而[思]之,异日见我。
(春秋\国语)(20)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春秋\国语)(21)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周\今文尚书)(22)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
(周\今文尚书)(23)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周\今文尚书)2.1.2.2“思”字做名词(一)想法(24)九四,贞吉,悔亡。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周\周易)(二)文思(帝王的道德和功业)到了《今文尚书》的记载,“思”就出现了新的义项,而且与前面的义项有很大的不同,如:(25)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
(周\今文尚书)2.1.2.2“思”字做动词除了本义“思考”“思虑”等意义为动词之外,“思”在后代还出现了其他的作为动词的义项。
如下:(一)明白(26)象曰:兼山,艮。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周\周易)在春秋时期的作品中,“思”又有了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的意思。
(二)思念(27)羔裘如膏,日出有曜。
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春秋\诗经)(28)怀弗听,曰:“吾[思]父,不能顾矣。
”郧公以王奔随。
(春秋\国语)(29)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春秋\左传)(三)想要(30)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兄父母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春秋\国语)(四)想到(31)[思]乐而喜,[思]难而惧,人之道也。
(春秋\国语)赵艳芳(2001)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令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
人们根据语言的发展和儿童先学会表示空间概念后学会时间概念这个事实基础上得出推论:在人类认知发展的连续体中,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
在认知和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于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的概念,这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
据此,我们可以推出“思”从一个实词到被虚化词义成为“意思”的后缀是隐喻的结果。
那么,“意”和“思”是怎样渐渐地融合成为一个词的呢?2.1.3“意思”的历时与共时用法在东汉时期,“意思”第一次开始作为“意”和“思”的合体出现。
但是在当时这种用法并不是普遍的,六朝时期的文献中也只能看到寥寥无几的几句关于“意思”一词的记载,而到了隋朝时期,更是出现了“意思”用法的断层,这些都表明,一个新的词语的出现和普遍被人们认知和接受,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和社会实践来考验的。
(词语的稳定性,有的不能稳定就比淘汰了,此处加一些理论例证)2.1.3.1“意思”的滥觞2.1.3.1.1意思做名词(一)意图,用意夫正欲得之而犹不能致,况自刑赏,[意思]不欲求寒温乎?(东汉\论衡)这是“意思”凝结成为一个词出现时最早的意思,也是延续至今的一个义项。
这句话是说:诚心想得到寒温之气尚且不能招来,何况君主实施刑赏时本来就没有想要得到寒温之气的意思(意图)呢?到了六朝时期,“意思”基本上还是以原意出现,但是除了意图之外,也出现了新的义项,有的还不能当做整体理解,我们暂不做讨论。
……身口为十使所由,[意思]乃八疵之主,众等相与,彼我齐到,忏悔业缠,……(六朝\全梁文)夫正欲得之而犹不能致,况自刑赏,[意思]不欲求寒温乎?(东汉\论衡)“只如牯羊角,明得什摩边事?”师云:“上士聊闻便了却,中下[意思]莫能知。
”(五代\祖堂集)皇甫殿直拽开脚,两步赶上,揪那厮回来,问道∶“甚[意思]?看我一看了便走!”(南宋\话本)月香在贾公家,一住五年,看看长成。
贾昌意思要密访个好主儿,嫁他出去了,方才放心。
(明\醒世恒言)(二)心思、思想博学洽闻,[意思]慎密。
(六朝\道论\抱朴子)与虏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
(六朝\道论\抱朴子)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而择所施行,不事尽谙诵,以妨日月而劳[意思]耳。
(六朝\道论\抱朴子)亦念此辈末伎,乱[意思]而妨日月,在位有损政事,儒者则废讲诵,凡民则忘稼穑……(六朝\道论\抱朴子)于是虽充门人之洒扫,既才识短浅,又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以为巨恨耳。
(六朝\道论\抱朴子)八分、章草、古隶等体,要相合杂,发人[意思],若直取俗事,则不能先发於笺毫。
张伯英偏工於章草,代莫过之。
(唐\唐文拾遗·清·陆心源辑)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六朝\史书\三国志)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
(唐\唐国史补)……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唐\唐国史补)当时郢人架宫殿,意思絶妙般与倕。
(宋\苏轼)道州杨厚菴尚书,意思深长,貌亦儒雅。
(清\庸盦笔记)(三)意义,道理辱示《初筮赋》,实有意思。
(唐\与冯宿论文书)权使夫人指其[意思]焉,答曰:“妾欲穷虑尽思,能使下绢帷而清风自入……(北宋\话本\太平广记)此诗有似为席中一二公有其题,而晦其姓名,怜其终章皆有[意思] (北宋\话本\太平广记)今日要識得仁之[意思]是如何。
聖賢說仁處最多,那邊如彼說,這邊如此說,文義各不同。
(北宋\朱子语类)邵堯夫正是這[意思],如皇極經世書成,封做一卷,題云:『文字上呈堯夫。
』」(北宋\朱子语类)意中見得了了,及至筆下依舊不分明。
只差些子,便[意思]都錯了。
(北宋\朱子語類)此处有意思,但是难説出。
(北宋\朱子语类)(四)意志详言之,则必设议院以代表国家意思,制定法律,政府则依国家之意思以执行政务。
(伧父\立宪运动之进行》)(五)神情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
虎头云:“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
”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
(宋\搜神记)﹝巢大郎﹞只道陈定还未知其奸,照着平日光景前来探望。
陈定虽不説破甚么,却意思冷淡了好些。
(明\二刻拍案惊奇)(六)情趣,趣味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
(唐\通典)残茑[意思]尽,新叶阴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