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综合探究专题复习用

中考语文综合探究专题复习用


课堂练习 1、分析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想。
①1969年7月16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美国阿波罗11 号飞船的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杰林斯说, 他们从月球上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建筑物是长城。 ②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第一课《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 课。课文中写道:“飞往月球的宇航员所拍摄的地球照 片上,能清楚的看到我国的长城”。 ③杨利伟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 白岩松:还有一点是很多观众也非常关心的,你在整 个飞行的20多个小时的过程中,看地球的感受是怎样 的,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 杨利伟: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 的长城。
1、材料探究类①
一是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 例题1:阅读文章《藏羚羊跪拜》有关内容和下面两段 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1)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 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 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中学生知 识画报》) (2)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 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 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 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题设计型

传统的命题是命题者发问,学生作答。新课程改革提 倡学生提问题,做学习的主人。这个观点体现在考试 命题中,可以依据考试大纲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给学 生提问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不同的问 题。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又有利于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引导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 中,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探索活动,以获得独特的 见解。如扬州市八年级期末试卷:“在《长征组歌》 《最后一课》《人琴俱忘》《记承天寺夜游》《明天 不封阳台》《在太空中理家》《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中选两篇课文,各设计两个问题,以指导下一届八年 级的同学掌握该课的学习重点。”
6、预案设置型
这里的预案,可以是学习的预案,也可以
是活动的预案。不管哪种预案,都要设置 得合情合理。 如有一道八年级的考题是这样设置的: “假如要你在暑假中组织班上的同学,徒 步到长城观光,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你怎么安排?” 再如以综合性学习方案形式来考查多种能 力的设置:《指》P35活动一。
练习:

(相似题:《通》P32第4题)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社 会提出了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号召,各级政府机 构和有关部门纷纷响应。下面是体现“以人为本”精神 的一些具体举措,请从中归纳出“以人为本”的含义。 各行各业,都要把尊重人的生命放在第 材料一:政府,应对各类灾难事故,要不惜人力物力, 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一位,要为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提 材料二:教育,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在新的 供一切可能的方便。 《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中删去了有关“对坏人坏事应 挺身而出进行斗争”的条款。 材料三:商业,倡导顾客是上帝,规定超市里的商品的 码放、标签上的提示必须符合人们的购物习惯,便于人 们拿取和识别。 材料四:交通,火车不断提速,尽量让乘客节省时间; 在人流量大的地段增设公交车站点,微笑服务。
解析:
本题可以多角度解答,但切忌信马由
缰,做出似是而非的答案。 (1)大家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中华民 族是伟大的,载人航天的成功就是明 证。(3)不科学的赞誉是谬误,而明 知不对的赞誉又采取认同,同样也是 不可取的。
课堂练习 2、在“走进名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中,同学们各显神通。
4、过程描述型
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中
的“过程与方法”来看,“过程”相 对于“方法”而言是宏观的,“方法” 相对于过程而言是微观的。 例:要自学文言文《小石潭记》,需 要什么样的步骤?”
有学生描述道:“1.诵读全文,基本能背;
2.口述全文大意;3.逐句翻译全文,记下 难解字词;4.参照参考资料.纠正不当之 处。”有学生描述道:“1.查阅柳宗元的 资料,了解他写作《小石潭记》的背景;2 逐句翻译全文,记下难解字词;3.参照参 考资料.纠正不当之处;4.完成《课课 练》。”还有学生描述道:“1.逐句翻译 全文,记下难解字词;2.请教同学或老师, 解决疑难问题;3.查阅柳宗元的生平,了 解作者的写作意图;4.背诵全文。”应该 说,这些学习过程的描述都是有个性的,也 有各自的道理;如果语言表述妥当,基本都 可以获得这一题的满分。

分析:
仔细阅读提供的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提供的材料中 有一段“藏羚羊性怯懦……”,而另有一段“(向人) 挥蹄致意……”。这两段文字之间前后存在矛盾。为什 么藏羚羊的习性会有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 这道题是要我们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必 须找到藏羚羊发生这巨大变化的原因。这原因也肯定在 材料中。材料中哪些词句给我们启发呢,很显然“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 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归纳提升一下,答案就应该是: 政府加大的保护力度,群众提高了觉悟,使藏羚羊的数 量增加了,藏羚羊的生活习性也有了改变。
活动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 )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报告、论文、专著、 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 )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2011·天津)综合性学习。(5分)
目录
某班同学在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母亲的歌”的过程中,搜集到
如下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
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
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二: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 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 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分析:
阅读这两则材料,我们发现命题者是要考生
首先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研读原材 料,材料1中的老船长让船负重后船反而行 的更稳了,材料2中的导游也是让旅客负重 后,旅客反而安全了。这就是它们的相似点。 在发现了相似点之后,我们还要将它上升到 一定的哲理高度。所以本题的答案是: 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背负沉甸甸的重任, 才能稳步前进。
2、措施建议型
命题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引导考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提出建议。 例3:有一道试题设置了一个“陈军同学被小青年 勒索”的情境,在给出三个不同的对策后提出问 题:(1)请你帮助陈军决定一下应该选取的对策 和不应该选取的对策,并说明理由。(2)如果你 遇到类似情况你采取哪些具体措施?(3)请你向 学校等有关部门提出几个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此题要求考生综合政治课所学的法律知识和生 活经验去分析、判断、解决问题。选材紧扣社会 实践,设问多方位,具有灵活性与创造性。
“综合”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学习方式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学习,除了学习内容、课程目标的综合,还 包含学习方式的综合;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 也是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既有课内的学习, 又有课外的学习。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也在实际运 用中得到锻炼,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下列目标 侧重于探究,但是也都体现了多方面学习方式的结合: 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 总结; 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 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 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1)有一位同学根据《红楼梦》的内容撰写 了这样一幅上联: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请你 结合你所读过的名著补上一幅下 联: 。 (2)如果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你以 “走进名著”为主题独立编辑一份手抄小报, 请为这份小报起个富有文采的报名,及4- 6个栏目名,并在下面方框内画出你的设计 版面。
专 题 训 练
(二)综合探究
《考纲》:“能就学习和生活中热点问题
及感兴趣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简 单的研究计划。” 《考纲》:“学会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能用适当的形式(文字、图表、图画、照 片等)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注意学科知 识的渗透,注重实践过程和自己的情感体 验。 题型:开放性试题
1. 学习目标的综合

1、材料探究类②
二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就要探究材料
之间的共性或个性。
例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阅读后的发现。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 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 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 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 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 稳了。 (2)在某一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 “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丈深渊, 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 什么东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 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 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5、方法解说型
传统试题考查的目标都指向于学习结
果,开放性试题可以指向于学习方法。 如某市中考模拟卷:“有人说《爱莲 说》中的君子,指的是佛家君子。如 果请你考证一下这种说法,你打算怎 样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解说:
• 让学生解说探究学习的方法,并不需要 得出结论,其难度并不太大。对于这个 问题的探究学习方法,有学生写道:“ 先查阅《爱莲说》的评论文章,再查检 佛家对莲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周敦颐的 生平,然后得出结论。”应该说,这种 探究学习的做法也是可取的。这种考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精神,也有 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