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 教育目的 简答整理

教育学 教育目的 简答整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定义: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2.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和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对人的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倾向和追求,更是教育所追求的永恒目标。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理想,价值取向;二是指人在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谐、丰富和变化,而不是受强制、遭奴役、被凝固。

①完整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②和谐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③多方面发展: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多样化发展;
④自由发展: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2.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核心观点: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伦¡¤凯。

2.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核心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和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德、迪尔凯姆(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3、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1.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
(1)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国第一个教育方针。

(2)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进一步确立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的。

(3)文革中:偏离方向。

(4)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
(5)1982年:新宪法规定¡­¡­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7)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8)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
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但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坚持培养劳动者;三是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的问题
(1)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度的应试倾向。

(2)原因: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社会的选拔竞争与利益分配机制之间的矛盾。

(3)克服:社会的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四、全面发展的教育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建构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那些方面,国内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有三育、四育、五育、六育(心理教育)之说,多数认为是五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定向作用。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我国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3年和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分别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作出了总体规定。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2.智育:传授系统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我国现行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计划,都规定了各阶段智育的总体目标。

3.体育: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我国现阶段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总体目标分别是:教材134页。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发展赏鉴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我国中小学现阶段美育的总目标:教材135页。

5.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我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教材135页。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五育¡±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五育各有各的发展规律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育解决做人处世的问题;智育提升人的内在能力;体育改善人的身体素质;美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劳动技术为人走向职业世界进行精神和技术的准备。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五育并举的精神,防止教育的片面失衡。

四、全面发展的教育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所以实施过程应该相辅相成,发挥其整体功能。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有基础性,体、美、劳具有不可忽视的辅助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