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概念解释1 《周易》:又名《易经》,因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
据说是“伏羲做八卦,文王演《周易》”,即重叠八卦成六十四卦而形成了《易经》。
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
《易经》不是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其卦爻词是长期积累的产物,大约编撰于殷末周初。
春秋中后期,用《周易》来占卜和解释自然现象和各类事物的事例渐渐增多。
《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两种基本的爻是阳爻(—)和阴爻(——),由三爻组成一卦,八卦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
其中一直贯穿着阴阳对比、和合、消长、转化和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哲理性识。
所有卦中,一般二爻和五爻往往是吉、无咎,后人理解为取刚柔的中道平衡,其中体现了和合,中平意识。
2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成名论题。
他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
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和独立性。
并且开创性的利用了“离盈”的观念。
其具体的论述为:A:“马”只含有形体的规定性,而“白马”又包含了颜色的规定性 B:“马”的外延广,可以包括白、黄、黑马而“白马”的外延窄,只能包括白马C:“白马”有其确定的颜色,“马”没有其确定的颜色D:肯定了“马”与“白马”同属,白色和任一色,小类和大类的种属包含关系,“非”表示“有异”而不是“全异”。
(A:马是一个类的概念,白马只是类中的一部分,白马是殊相,马是共相B: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但白马是实在的C:白马是有专色指称的,马可以指称任何色的马)3和实生物:“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正是所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史伯的重心是说多样性的重要,不相同的东西相杂合,多样性的统一乃是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的基础条件。
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结果。
在合实生物的思路下,五色成文,五音成色,无味成食,五行产生百物。
4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仁”学意涵的一层解释。
正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其由人乎哉?”礼就是社会的规矩、规范、标准、制度、秩序、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节各种冲突和人际关系。
“克”是约的意思,克己是约束,克制,修养自己,复礼是合于礼。
孔子重礼执礼,发掘礼之让。
一方面肯定“克己复礼”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以礼修身,强调教养。
另一方面则转向内在的道德自我的建立,强调“为仁由己”“为己之学”。
孔子还认识到人是到的主体性和道德自由,强调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达到“仁”的精神境界。
5历物十事:这是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惠施的主要思想。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即真正大的东西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无限小。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指没有厚度,只有大小,不反映体积,只反映面积的抽象概念。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即天与地,山与泽的高低关系只是相对的。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即事物无时无刻不处于矛盾变化中。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指南方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两者不相排斥。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这反映了现在和过去等时间上的相对性。
八:“连环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这体现了地理,方位上的无限性和相对性的观点。
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即肯定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对待万物都要有爱心。
惠施强调了世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反映在概念论上,既承认确定性,有肯定相对性,既看到差别性,更看到同一性。
6《肈论》:《肇论》由后秦僧人僧肇所著,是较全面系统发挥佛教般若思想的论文集。
《肇论》主要由四篇论文组成,即《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盘无名论》。
A:《不真空论》即万物自虚,立处皆真,从真谛和俗谛的统一看待现象世界,非有非无,即有即无,不变的本体才是万法得以成立的依据。
B:《物不迁论》是讨论动静的,即静即动,体用一如。
所谓不变和静,是要在变化和运动中认识不变和静,让人们“求静于诸动”、“不释动以求静”C:《般若无知论》,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因为圣心无知,所以无所不知。
般若无知是由于万物无相,圣人抛却世俗的羁绊就可以由无知到无所不知。
7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
创始人张陵(又称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
东汉顺帝时入蜀,居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学道,并造作道书(或称符书)以教百姓,倡言天人下降,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以为人治病开始传教他为了统率教民,设立二十四个传教点,称‘二十四治‘,以其中的阳平治(在今四川彭县)、鹿堂治(在今四川绵竹)、鹤鸣治(在今成都市大邑)为传教中心,(课本的:其徒属有祭酒、鬼吏等名称。
他用巫术给人治病。
)因入道者需交纳信米五斗,故俗称‘五斗米道‘。
又因创教之初,曾受巴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影响,巫术色彩浓厚,时人或称‘米巫‘。
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承其道,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后来五斗米道传入江南,改称“天师道”。
8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交相利”是由墨子根据其思想宗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提出的,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十事的基础。
主要内容是:A:兼爱互助,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反对亏人自利,每个人都毫无分别得爱一切人,即无等级差别的爱 B:“兼爱”的背景是“互利”,所谓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C:期盼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大同社会”,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始思想。
所以“兼相爱”是仁者追求的最高道德观念,“交相利”则表达了劳动者要求自食其力,过安定生活的诉求,是墨子重要的思想基础。
9谶纬:《说文解字》云:“谶,验也”。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史记·秦本纪》)。
可见“谶”实际上是一种预言,内容多涉及吉凶祸福、人事兴衰。
“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
人们把对自然的新的理解但又不同于原是经典,还依然有某种联系的思想成果成为“纬”。
一开始二者是不同的文化现象,发展到后来二者才合为一体,合称“谶纬”(如不够还可以说“谶”应验的四个情况和纬书的三个共性)10 崇本息末:王弼认为“以无为本,举本统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崇本息末”主张。
“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
本不立而末浅,民无所及,故必至于以奇用兵也。
”意思是说本体比现象更为重要,具有统帅的地位和作用。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玄学最基本的命题,王弼的全部社会思想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在这两个命题里:"崇本息末"是"崇本举末"的前提.只有"息末"才能"举末","息"的目的就是为了"举","举"的先决条件就是"息".无为而后有为,先"息"而后"举",这实为正始玄学最基本的要旨。
11 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指的是社会的等级名分,伦理仪则、道德法规、制度典范等的统称;“自然”则是指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
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
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名教”和“自然”的关系是嵇康哲学的核心主题。
嵇康认为“名教”“开荣利之涂”,违背自然本性,是对大道的陵迟,“自然”是大道的本性,是天地间最高的法则,也是最真实的存在。
“越名教而任自然”即是反对名教对大道的分剖和对人性的戕害,从而超越名教,使人的自然真心得以彰显。
12 《沙门不敬王者论》:是中国东晋僧人慧远的重要佛教哲学论文,慧遠认为沙门不敬王者与名教不冲突,他认为在俗和出家是不同的,服章、礼法自然应该不同,俗人当然应该遵从名教,尊亲敬主,出家的僧人已经是“方外之宾,其为教也,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他们当然不应该对君主等行跪拜之礼。
他竭力调和佛教与儒家礼教的矛盾,反对无神论,通过薪火以喻形神,主张“神不灭论”显示出中国佛教思想的鲜明特色。
13 《太平经》:《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就穷、自食其力。
史载汉代曾流传三种《太平经》: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东汉顺帝时宫崇上其师于吉於曲阳泉水上所得《太平清领书》一百七十卷;张陵《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
均已佚。
《正统道藏》所收《太平经》仅残存五十七卷,另收唐末闾丘方远《太平经钞》十卷及《太平经圣君秘旨》。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以神学唯心主义,主要哲学思想:A:万物始于气。
天地万物由元气组成,提出了精神和气共存不可分B:阴阳相合而生。
阴阳对立双方互相连接、互相依存,但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C:社会平等。
人生于天地间,皆有平等的权利反对恃强凌弱。
还表现出一些男女平等的思想,男人继承天统,女人继承地统D: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并存。
更强调学而知之。
14 重玄学在魏晋时期盛行,是道教的一种思学方法。
主要代表是成玄英、杜光庭。
它表面是对老子“玄之又玄”的一种注释,实际上它是研究”本末”,”有无”问题的宇宙本体论学说,其根本是探讨名教和自然的关系。
意思是说,修道之人,不仅要遣去“有”,亦要遣去“无”,做到有无双遣,此为“一玄”,且非但有无双遣以至于“玄”,更需要把“玄”亦遣去,是谓“玄之又玄”,此即“重玄”。
成玄英借庄子、佛教中观解释《老子》而建立“重玄之学”,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使老子的宇宙本根论转变为本体论,在修习宗旨上则把神仙道教转变为心性道教。
杜光庭从对心的理解出发,“重玄学”不仅是一种思辨,而是一种关涉到人如何修道的问题,由此他提出了“心寂境忘”,摆脱心内外的种种束缚。
(以老庄思想为骨架同时又以道融儒,大多都是对《老子》《庄子》《周易》的思想进行发挥,人称作三玄)。
15《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主要内容为:A:以”道“为天地之根源,是最高哲学范畴和万物的始祖B:以”元气“为核心的宇宙生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