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估算法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估算法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估算法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估算就是不算,估算法是通过推理、猜测得出答案的一种方法。

例题:在100 mL 0.10 mol·L-1的AgNO3(aq)中,加入100 mL 溶有2.08 g BaCl2的溶液,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混合过程中,逸出无色气体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Cu2+)=0.01 mol·L-1
解析:本题有以下两种解法。

方法1(计算法):n(Ag+)=0.100 L*0.10 mol·L-1=0.010 mol
n(Ba2+)=n(BaCl2)=
=0.0100 mol
n(Cl-)=2n(BaCl2)=0.0200 mol
=0.0100 mol
首先Cl-与Ag+发生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
Ag++Cl-
mol 0.010 mol 0.010 mol
反应后剩余Cl-:0.0200 mol-0.010 mol=0.010 mol。

其次Ba2+与SO
发生反应生
成白色BaSO4沉淀:
mol 0.010 mol 0.010 mol
生成BaSO4 0.010 mol。

反应后溶液中含Cu2+,其浓度为:
与备选项对照,可知答案。

方法2(估算法):最后Cu2+留在溶液中,溶液浅蓝色,A项不可选。

由CuSO4·5H2O的质量
是3位有效数字,及溶液的体积也是3位有效数字可推知c(Cu2+)应为3位有效数字,D项不可
选。

由于溶液混合时,只发生Ag+与Cl-、Ba2+与SO
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其解题的核心思想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比例(数量)关系。

例题:某种H2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再通入过量O2,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
D.6.4g
[解析]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H2的质量。

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CO的质量。

所以,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应选A。

方程或方程组法
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例题: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 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14g无水晶体。

该碱金属M 可能是()
D.铷
[解析]设M的原子量为x,解得42.5>x>14.5,分析所给锂、钠、钾、铷的原子量,推断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B、C。

守恒法
化学方程式既然能够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就必然能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得失电子数、总质量等都是守恒的。

巧用守恒规律,常能简化解题步骤、准确快速将题解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将5.21 g纯铁粉溶于适量稀H2SO4中,加热条件下,用2.53 g KNO3氧化Fe2+,充分反应后还需0.009 mol Cl2才能完全氧化Fe2+,则KNO3的还原产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差量法
找出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为差量法。

其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

差量法的实质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

它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找出差量,就可求出各反应物消耗的量或各生成物生成的量。

例题:加热碳酸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mg,使之完全反应,得剩余物n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方法,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断MA或MB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而快速地解出答案。

例题: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 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 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D.镁
[解析]各金属跟盐酸反应的关系式分别为:Zn—H2↑,Fe—H2↑,2Al—3H2↑,Mg—H2↑。

若单独跟足量盐酸反应,生成11.2LH2(标准状况)需各金属质量分别为“Zn∶32.5g;Fe∶28 g;Al∶9g;Mg∶12g”,其中只有铝的质量小于10g,其余均大于10g,说明必含有的金属是铝。

应选C。

极值法
巧用数学极限知识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即为极值法。

例题: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 2.00克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D.3.96g
[解析]本题如按通常解法,混合物中含KCl和KBr,可以有无限多种组成方式,则求出的数据也有多种可能性,要验证数据是否合理,必须将四个选项代入,看是否有解,也就相当于要做四题的计算
题,所花时间非常多。

使用极限法,设2.00克全部为KCl,根据KCl-AgCl,每74.5克KCl可生成143.5克AgCl,则可得沉淀为(2.00/74.5)*143.5=3.852克,为最大值,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KBr时,每119克的KBr 可得沉淀188克,所以应得沉淀为(2.00/119)*188=3.160克,为最小值,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故只能选B和C。

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是二元混合物(或组成)计算中的一种特殊方法,它由二元一次方程计算演变而成。

若已知两组分量和这两个量的平均值,求这两个量的比例关系等,多可运用十字交叉法计算。

使用十字交叉法的关键是必须符合二元一次方程关系。

它多用于哪些计算?
明确运用十字交叉法计算的条件是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别要注意避免不明化学涵义而滥用。

十字交叉法多用于:
有关两种同位素原子个数比的计算。

有关混合物组成及平均式量的计算。

有关混合烃组成的求算。

(高二内容)
D.39∶11
[解析]此题可列二元一次方程求解,但运用十字交叉法最快捷:191-Ir:193-Ir=(193-192.22):(192.22-191)=39:61,选A。

讨论法
讨论法是一种发现思维的方法。

解计算题时,若题设条件充分,
则可直接计算求解;若题设条件不充分,则需采用讨论的方法,计算加推理,将题解出。

例题:在30mL量筒中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倒立于水中使气体充分反应,最后剩余5mL气体,求原混合气中氧气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
网友1
选择题是用好质量守恒,原子的物料守恒,电子守恒,尽量少用方程式。

填空题一,是对整个反应式分析清楚:反应物,反应条件,催化剂,生成物二,学会归纳联想,做题时看清楚条件(!!!),用好条件一层层往里推,切忌所有条件还没看清就全部用上凭感觉往答案凑实验题是对所有仪器量度,材质,使用条件,使用方法的牢固记忆
其实说了这么多,高中走过来,我认为的关键就是把书读厚(所有知识点都掌握)再把书读薄(牢记于心,形成有层次的网络,保证思考问题的条理性与严密性),书与题不能离开任何一个,必须结合使用。

网友2
一、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其解题的核心思想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比例
(数量)关系。

二、方程或方程组法
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网友3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

但由于高中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所以不少同学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
一、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

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零碎、分散,所以,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外,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思路和疑难点,便于今后复习。

二、及时复习。

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

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