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护理学(全套课件171P)

中医护理学(全套课件171P)

天 昼
事物运动状态

气 成 形




夏 秋 冬

热 寒 凉

燥 湿 润



亮 晦 暗

升 下 降


奋 抑 制

进 衰 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 (三)阴阳消长 (四)阴阳转化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基本变化规律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二、五行的特性
木:木曰曲直
水:水曰润下
火:火曰炎上
金:金曰从革
土:土爱稼穑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生克
• 1.五行相生 • 2.五行相克 • 3.五行制化规律
(二)五行乘侮 • 1.五行相乘 • 2.五行相侮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与五脏间的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 影响 (三)用于指导诊断和治疗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活动
(二)说明病理变化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部位及生理功能的阴与阳分类

下部 体内 人体部位 腹部 内侧 五脏

上部 体表 背部 外侧 六腑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 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第三节 藏象学说
三、六腑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
中医护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简史
萌芽 时期
理论 体系 确立 时期
高潮 时期
成熟 时期
护理 学基 本形 成时 期
向纵 深发 展时 期
发展 新趋 势时 期
第一节 简史
一、萌芽时期
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 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 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
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
等护理。
第一节 简史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
二、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
《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 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 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
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 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 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 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第一节 简史
三、理论体系确立时期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兴封 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黄帝内经》的“顺四时而适
孙思邈所著《千金方》
第一节 简史
五、高潮时期
随着医学的分科,护 理学也向纵深发展,主要 体现在分科护理方面: 内科:内科辨证施护在
宋元两代发展尤为突出;
外科:宋元时间由于战 争频发,外伤科护理发展 尤为迅速; 妇儿科:妇产科护理到 宋代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金元四大医家
第一节 简史
六、发展新趋势时期
• 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 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 是辨证施护的精神。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 点
三、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其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 其一,是生理上的恒动观 • 其二,是病理上的恒动观 • 其三,是疾病防护的恒动观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 点
四、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针灸术
刮痧术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来源:朝向阳光——温暖、明亮——阳 背向阳光——寒冷、晦暗——阴
定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 性
阳 上
空间(方位)
时 季 温 湿 重 性 亮 间 节 度 度 量 状 度
寒暑”理论,指出了四时养生起居
的规律,也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 观。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
著作《黄帝内经》
古医籍的护理精华,结合实践确立 了临床护理学和辨证拖护的原则。
第一节 简史
四、向纵深发展时期
晋唐医学兴盛,最 重要表现在孙思邈所著 的《千金方》名著中。 这本书不仅是医学的巨 著,而且也是护理的经 典。书中有护理精湛的 艺术和丰富的内容。他 很重视医德,强调未病 先防。
基本变化
阴阳对立
内 容
阴阳相互制约 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 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处于不断地消长变化之中 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范 例
上下,天地,动静,升降,寒热 没有热,就无所谓寒 没有寒,就无所谓热 四季寒暑往来之更替 到“冬至”则寒甚至极而阳气生, 气候转暖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味
五色 五化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青 生

赤 长 火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自然界 自然界及人体的五行分类表 五气 风
五方 五季 五行 脏 腑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人体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第三节 藏象学说
一、藏象的概念
“藏”即隐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通俗的讲就是以象测藏
第三节 藏象学说
二、五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五脏皆藏神,故又称“五神脏” 其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 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 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 点
“同病异护”
二、辨证施护
• 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 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 亦各异。
“异病同护” • 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 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
“东方药物巨典” 《本草纲目》
温病学家叶天士
第一节 简史
七、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中医 护理培训班在南京首次举办, 并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中医 护理学专著《中医护病学》。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 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施护 三、恒动观念 四、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 点
一、整体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