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护理学(全套课件279P)

中医护理学(全套课件279P)


六、中医护理学的成熟(明清时期) 明:吴有性《瘟病论》首提“戾气”学说。 叶桂《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薛雪完善“温热病”的证治。 吴瑭创立“三焦辨证”。 李时珍,东方巨典《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录 方11096首,插图1109幅,世界影响最大、最早的 药学专著。 朱棣《普济方》载61000余方,今存最早的古代方书 张仲景《景岳全书》、《类经》。 陈实功《外科正宗》。 傅青山《傅青主女科》。 陈复正《幼幼集成》等。
阴阳失调示意图
阴阳平衡 生理状态
阴盛 实证
阳盛 病理状态
阴虚 阳虚 虚证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
生理调节 平衡点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 生寒”。
b.异病同护(治) :不同的疾病由于出现了相同证候而采取
同种护理(或治疗)方法。
三、独特的护理技术和方法 针灸、推拿、拔罐、刮痧、埋线、放血、 熏洗、导引。。。。。
第三节 中医护理学学习方法 一、学好中医理论 二、注重中医操作实践
第2章:中医护理基本理论
1.知识目标: 1.1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 1.2熟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生克关系 2.技能目标: 2.1能运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结构 2.2能运用五行学说说明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整体观念”,树立 “天人合一”的中医学理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对立,但不孤立。
阴阳互根---以对方存在为依据。 阴阳消长---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阴阳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1、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对立的、矛盾的 两层含义
阴阳----相互制约
如寒---热;昼---夜;水---火;动---静。 2、阴阳的互根:又称阴阳依存。 如寒---热;内---外;男---女。 3、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在一定的限度内“阴消阳长”、 “阳 消阴长” ,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见下图)
施护 同病异护(治) 异病同护(治)
(1)辨证施护(治) 的概念 (2)“症” 、“证”、 “病”的概念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是对疾病病因、病机、部位、性质、邪正 盛衰情况的概括。 病:疾病,是对病史或临床表现共性的概括。如中风、 消渴、 痢疾等。 a.同病异护(治) :同一疾病由于表现的证候不同给予不同 的护理(或治疗)方法。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 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 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是世界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阴:静止的、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向内的、 物质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 阳:活动的、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向外的、 功能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 如四时之阴阳、人体之阴阳。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 专著。世界药学史上药物治病的最早记载。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 华佗--创立“五禽戏”;首创“麻沸散”。 三国时期:名医董奉:深居庐山,为人义诊。 四、中医护理学发展(魏晋南北朝-五代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我国现存最早病因病机专 著。
清:清政府《医宗金鉴》《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四大家 叶天士 吴鞠通 完善温病学、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薛生白 “温病四大家 ” 王孟英 七、中医护理学科的独立和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八、中医发展前景: 自然疗法,无毒副作用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 + 国际前景„„ 经济简便,易于推广
二、中医护理学的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连属。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四季气候--疾病 人--昼夜阴阳消长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人--地域差异 地理环境 (海陆) 生活习惯 (南北) 2、辨证施护: 望闻问切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中医护理学的起源 二、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夏-春秋时期) 商:甲骨文载有“疾、医、疥、龋、浴、沫”。 周:产生了医学分科。 三、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三国时期) 战国:医疗经验颇具水平。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作。 名医扁鹊:“以脉象定生死”。
唐:苏敬《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国家级颁布的 药典。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五、中医护理的充实(宋金元时期) 产生活版印刷术。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病因病机。 崔嘉彦《崔氏脉决》 脉诊 施发《察病指南》 诊断
学。
杜本《敖氏验舌法》
舌诊 《敖氏伤寒金镜录》
钱乙《小儿药症直诀》。 宋慈《洗怨集录》,世界最早的较完整的法医专著。 陈自明《外科精要》,《妇科大全良方》。 宋廷《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圣济总录》 ,载方20000余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国家药局配方,载788方。 金元时期: 张元素:发展了脏腑辨证和药物归经理论。 四大家:刘河间(刘完素)寒凉派代表,“治以降火”。 李东垣,补土派代表,“补益脾土为治病之要” 张子和,攻邪派,弘扬“汗、吐、泻”三法。 朱丹溪,滋阴派,“病多阴亏”。 公元11世纪:“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世界免疫学先驱。
中医护理学 powerpoint
中医学是怎样一门学科? 是实践 +理论 综合性应用学科
中医学涵概了一些什么内容?
• 内容:中国医学史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导论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学 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诊法学 中医辩证学 中医防治学 医古文(各家学说:内经、金匮、伤寒----) 中医临床学: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 、针灸、推拿、五官、皮肤--新兴学科:中医心理学、中医时间学、中医方法 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