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音学和音系学:学术领域及发展前景-最新年精选文档

语音学和音系学:学术领域及发展前景-最新年精选文档

语音学和音系学:学术领域及发展前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我国国外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的鼎盛时期,其间涌现了一批专业的研究学者,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十分喜人。

对国外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成果的引进和学习开拓了我国语言学的研究视野、提高和更新了其研究水平及研究方法。

一、我国国外音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的译介自生成音系学的开篇之作《英语音系》SPE发表至今的近40年中,生成音系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道路。

生成音系学的创始人之一Noam Chomsky早年曾是最彻底的结构主义大师Zelling Harris的学生(王嘉龄,2000),却在其硕士论文《希伯来语语素音位学》(1951)中对结构主义音系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从此孕育了生成音系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生成音系学的经典理论在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和得到更新,各种相关理论学派推陈出新,如词汇音系学)的创立扩大了音系规则的运用范围,使音系规则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全面;不充分赋值理论使得词汇表达式更为简明及严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内地学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优秀的音系学著作。

一批学术精湛、学风严谨的国内学者及时掌握国际上音系学研究的动态与发展趋势,积极地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介绍给中国读者,其中,对国外音系学主要理论流派的译介工作独树一帜。

这些学者包括王嘉龄、王洪君、侍建国、李智强、吴宗济、宫齐、张金生、马秋武、赵忠德等。

王嘉龄(1989、1998、2002)、王洪君(1992)、李智强(1997)系统地介绍了生成音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的理论主张。

王嘉龄以生成音系学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从音系学的第一篇论文“论英语的重音与音度”为源头,历时性地回顾了生成音系学的发展历程,对生成音系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如自然音系学、自主音段音系学、节律音系学、优选论等做出了评述,认为生成音系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表达式从线性向多层面、多层次发展,音系学与相邻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也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在论文“介绍《生成音系学的描写与理论》”中,王嘉龄着重评述了该书的第七章“声音的表达”,充分肯定了该书在生成音系学教学方面的重要地位。

王洪君的论文“Morris Halle与生成音系学”从文献研究的角度,系统介绍了Halle在生成音系学发展过程中做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

李智强的论文“生成音系学的音节理论”以音节为切入点,分析比较了有序规则说和连续模板影射说两种音节组构理论,强调了音节在描写音系现象和揭示音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侍建国的论文“《生成音系学和非线性音系学》评介”把后生成音系学统称为非线性音系学,认为非线性音系学是在以线性结构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音系学基础上质的飞跃。

其中,重音、声调、韵律、特征、甚至元音和辅音均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层次。

吴宗济的论文“自主音段音系学”认为自主音段的基础依然是标准生成音系学,其创新之处在于可以把语言中所有稳态的、曲折的、因不同条件而变动的、固定在某一段音阶的本调延伸至左右音段,并用公式表达出它与各音段的关系。

宫齐的论文“韵律音系学概述”认为韵律音系学彻底废除了传统的线性理论并以韵律音系学的偶分树为例,系统地介绍了韵律音系学的主要观点,即构成词的内部韵律结构的是音节,而不是元音,而且以音节为基础是描写完整韵律的必要条件。

王嘉龄的论文“词汇音系学”对词汇音系学的发展和完善作了系统的概述,并将SPE的音系规则与词汇音系学的音系规则作了对比。

词汇音系学认为每一个构词层次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音系层次,这个音系层次由一组音系规则组成,作用于同一构词层次所生成的结构。

马秋武的“依存音系学的形成与发展”、“管辖音系学的基本理论及最新发展”、“《语调音系学》评介”、“陈述音系学概述”等4篇论文对相关音系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的评述。

依存音系学是在SPE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理论,它主张依存与优先是音系表征的基础和核心,成份结构则是从依存和优先关系推导而来的。

依存关系不仅存在于音段以上各结构成份之间,也存在于音段属下各音系成份之间。

管辖音系学是以制约原则和参数为基础的生成音系学理论,它以独值的(Unary)音系成分为表征单位,以准许制约和管辖关系为主体。

它扬弃了经典生成音系学中的规则部分,保留了生成音系学中从底层到表层的推导过程。

《语调音系学》于1996年出版,其作者D,Robert Ladd利用大量新语料客观地批判了自主音段节律理论在语调分析中存在的缺陷,指出语调韵律不是简单的音高重音和边缘音调的序列组合,而是包含有某种层级结构的组合,从而提出了生成韵律语法。

陈述音系学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合一语法为基础,是一种单层面、单调性、无转换的音系学理论,它是对音系结构的一种描写。

即规则说明什么样的音系结构是合格的或合乎语法的。

赵忠德的论文“《进化音系学》述介”和“语音配列研究的新视角一一一《强拍与约束音系学》评介”对相关音系学理论学派作了系统阐述。

进化音系学将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理论与历史语言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语音模式的本质以及人类语音的历时演变。

进化音系学认为,语音模式的历时解释优于与之竞争的共时解释。

强拍与约束音系学以超音段音系学理论为基础,选用了一种新的语音配列方法对语音的组织结构进行解释。

在音量敏感的语言中,强拍与约束音系学同时解决了计算计时强拍和计算音量强拍的问题。

王嘉龄的“优选论与功能主义”认为音系学方面的功能主义力求在清晰性和省力性之间寻求音系解释,而功能解释在优选论的制约条件层级排列中,得到了形式主义的表述。

在国外音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之译介工作方面,我国学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学者们不仅介绍了相关的理论流派,还将其与前人的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厘清优势与缺陷,评述也较为系统客观。

二、我国国外语音学和音系学的趋同发展的研究自19世纪末音系学从语音学独立出来之后,两门学科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方学者逐渐意识到两门学科之间由于长期缺乏沟通和某些人为的排斥,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均受到不利的影响,两者的分道扬镳,正变得越来越不利于双方的研究工作。

学者们开始反思学科历史及其发展道路,并关注及探讨语音学与音系学融合的问题。

其中较有影响的中国学者包括王嘉龄、史宝辉、宫齐、张风桐、赵忠德等。

王嘉龄的论文“语音学与音系学的趋同倾向”认为,音系学和语音学的分离是随着结构主义的出现而逐渐实现的。

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研究语言的结构与系统,因此研究语音发生、传递和感知的语音学在一些地方被排除在语言学之外。

在该篇论文中,王嘉龄引述了国外权威音系学家的观点:美国音系学家、节律音系学的创始人之一Mark Libemlan(1983)认为近年来出现的非线性理论使得音系表达从过去的线性结构变成多线性的立体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需要有语音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证据来帮助做出选择。

美国音系学家,特征几何论的创始人之一Clemems也持相近的观点,认为音系学与语言学应该加强合作,“音系学与语音学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一个领域的成果对另一个领域有相当直接的意义。

这些进展使表层音系表达式更接近语音表达层面,从而为音系学和语音学家的合作重新奠定了基础。

”王嘉龄在谈到语音学和音系学接近靠拢并开始合作的趋向中,提及了《语音学与音系学引论》并给予了该书高度的评价:这是第一本包括语音学与音系学两方面内容的教材,它把这两门学科以平等地位编入一本教材,并在书名上并列。

同时,王嘉龄也认为语音学和音系学今后还将沿着各自的道路继续向前发展,但它们必定会在更多的方面加强合作,因为音系学能为语音学所发现的一些语音现象做出解释,语音学也可以为音系学的一些假设和分析进行实验研究并提供量化证据。

无独有偶,史宝辉也认为“语音学和音系学近年来有融合的倾向。

尽管’总和音系学’不一定能解决全部问题,在研究中还是应该互相吸收有益成分,提高我们的研究效率”(史宝辉,1996)。

赵忠德编著的《音系学》(2006)是一本较新的融合了语音学和音系学的著作。

该书虽冠名为“音系学”,但书中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讨论语音学问题,诸如语音的物理性质、英语的元音系统等等,在其导论部分,作者还专门谈及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关系问题。

总而言之,越来越多的学者清醒地意识到,语音学和音系学尽管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自较为系统与完善的理论构建,但是无数的事实证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趋同倾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离开语音学去谈论音系学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反之亦然。

三、我国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的教学研究根据《中国英语教学史》(李良佑等,1988年)记载,我国的英语教学正式开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高等学堂章程》正式提出大学要设置外国文学专业,其中以英语为教学中心。

英国文学课程中的声音学大概就是我国英语语音教学的源头(张凤桐,1998)。

在接下来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的教学与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学体系日趋规范,师资队伍日趋成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的教学研究在其深度和广度上有大幅度提升,研究的视野也更加新颖和独特。

20世纪80以来,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的教学研究著作和教材主要有劳允栋《英语语音学纲要》、邹世诚(《实用英语语音》、周考成《英语语音学引论》、桂灿昆《美国英语应用语音学》、陈文达《英语语调的结构与功能》、何善芬《实用英语语音学》、许天福虞小梅《现代英语语音学》、葆青《实用英语语音》、汪文珍《英语语音》、王桂珍《英语语音语调教程》、张凤桐《英国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等。

这些著作基本上都是大专院校英语专业的英语语音课程教材,侧重于对语音发音片断的系统描述,并辅以丰富的练习,而较少理论阐述,主要目的是通过向英语学习者系统介绍英语的语音和语调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英语的发音、语流的规律、语调的功能,能正确使用英语语音、语调朗读、表达思想并进行交际。

其中,周考成的《英语语音学引论》和张凤桐的《英国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以标准英国语音(RP)为基础,前者将语音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与语音训练较好地结合起来,对于语音的功能变体、语音的社会基础也有一定的论述(史宝辉,1996)。

后者是一本较新的、也较全面地将英国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较为紧密的著作,它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和改进,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较符合近几年倡导的语音学和音系学的趋同倾向。

桂灿昆的《美国英语应用语音学》是到目前为止对美国普通音(GA)研究得较为系统、全面而且理论性较强的著作。

汪文珍的《英语语音》是首先使用有别于传统的D,JOlle,S音位系统的A,C,Gkmson系统的英语语音教学用书之一,书中采用了经典的Gimson元音音位系统(20个元音音位)并把英国英语的发音和美国英语的发音分为两大部分进行分述和教学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