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城市交通设施通行能力分析

第十章城市交通设施通行能力分析


C路段 C0 条 交 车道
veh / h
多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可根据求得的每
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相加得到。
四、服务水平分级
对于城市道路来讲,衡量交通服务质量的
主要指标为路段、交叉口的拥挤程度(即 V/C),平均车速,延误(交叉口)
美国HCM干道服务水平分类 表10-9
交叉口对通行能力的影响,用交叉口通行 能力折减系数 a交来表示:
a交

交叉口之间无阻的行程时间(s) 交叉口之间实际的行程时间(s)
3.行人过街等因素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4.车道宽度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考虑上述影响的折减系数,由于行人和综
合因素比较复杂,通常忽略不计,则路段 上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
(P195)
五、分析程序
1.确定所考虑的干道的位置和长度; 2.按照干道分类,结合自由流速度的测定,确定干
道等级; 3.为了评价,将感到分成区段,每个区段由一个或
几个干道路段组成; 4.计算每个路段的干道运行时间,并以区段汇总; 5.将每个交叉口上需要的资料列表,并计算所考虑
的每个交叉口的入口的延误; 6.按区段计算整个设施的平均行程速度。 7.参考表10-9干道服务水平分类表,评定服务水平。
3、改善车辆动力性能,提高驾驶员驾驶技术,缩短 车辆进出站时间。
4、增开公交线路
第三节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能力分析
一、运输能力
1、设计能力 设计能力是指某线路上某一方向1h内通过某一点的
旅客空间数量。 设计能力=线路能力*列车能力=线路能力*每列车辆
数*每辆车定员数
每辆车定员数包括座位数和站立面积上所容纳的
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取决于车辆占用停靠站的
时间长短。因此,公共汽车停靠站的通行能 力为:
C站=3600/t (10-8) 式中:C站——公共汽车停靠站的通行能力
(veh/h)
t——车辆占用停靠站的总时间(S)
三、提高公共交通改革线路通行能力的措施
1、维持好站点秩序,缩短乘客上下车时间
2、增加车门个数,加大车门宽度,降低车辆底盘高 度,减少踏步阶数。
如表10-3(P189)所示。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建议的一条车道理论
通行能力(pcu/h)如表10-4(P189)所示。
认为对于城市道路一条车道理论通行能力C0,
取1500 pcu/h是比较合理的。
2.多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 多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C = n·Co
三、可能通行能力的确定
近距离和低速行走;
步行者没有任何保护装置,是交通弱者,容易受到伤害; 步行所占空间很少,通达性很高,几乎任何处均可到达; 步行受个人意志支配,可以自由选着步行路线和步行位置,
并不严格执行“右侧通行”规则
步行速差较小。
2、行人步数频率与步幅 3、行人步速特征
二、行人交通流基本原理
1、行人交通流有关的基本概念
1.多车道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其影响用折减系数 a条来表示
据观测,自路中心线起:
第一条车道的折减系数 a条假设为1.00, 第二条车道为0.80~0.89; 第三条车道为0.65~0.78; 第四条车道为0.50~0.65; 第五条车道为0.40~0.52;
2.交叉口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行人速度 流率 单位宽度流量 人群 行人密度 行人空间 人行道净宽
2、行人密度、速度和流量之间的关系
行人速度——密度关系(图10-7) 行人流量、速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图10-8) 速度——流量关系(图10-9) 速度——面积关系(图10-10)
3、行人空间需求
p=n*m*p车 p--线路在每小时内最大输送能力 m--每列车辆编组数(辆/列) p车--车辆定员数(人/辆)
第四节 自行车道通行能力分析
一、自行车交通的基本特点
1、自行车的速度特性 2、自行车交通流的密度特性 3、自行车的爬坡性能 4、自行车交通流的其他特性 摇摆性 集群性 单行性 多变性
设备和整备设备、牵引供电设备进行计算。
3、通过能力计算(P202~P204)
线路通过能力计算 列车折返设备通过能力计算 最终通过能力和使用通过能力
三、输送能力
轨道交通线路的输送能力是衡量其服务水平 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输送能力是指在一定的 车辆类型、信号设备、固定设备和行车组织方法 的条件下按照现有活动设备的数量和容量,轨道 交通线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运送的乘客人数。
力的影响评估
二、通过能力
1、概念
通过能力是指在采用一定的车辆类型、信号设备和 行车组织方法条件下,轨道交通线路的各项固定 设备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列车数。
2、通过能力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地铁、轻轨的通过能力主要按照线路、列车折返
设备、车辆段设备、牵引供电设备进行计算。
市郊铁路的通过能力主要按区间、车站、机务段
行人静态空间需求 行人动态空间需求 心理缓冲区间
三、行人交通设施通行能力确定 通行能力可以按以下步骤计算:
确定采用的步速; 确定一条不行带采用的宽度; 确定行人正常步速情况下,前后行人间距; 按通行能力基本原理进行计算。
四、行人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的确定
1、基本原理 一般用人均占用道路空间面积、可以达到的不行速
或 Co=1000v/L (10-1)
式中:Co——一条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veh/h)
ht——饱和连续车流的平均车头时距(S)
v——行驶速度(km/h)
L——连续车流的车头间距(m)
连续车流条件下的车头间距L,可采用下式计算:
L L0 L1 U l v 2
式中:
10 2
Lo——停车时的车辆安全车间距(m)
L1——车辆的本身长度(m) V——行驶车速(km/h)
l——与车重、路面阻力系数、粘着系数及坡 度有关的系数;
U——驾驶员在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的距离(m)
在通常的城市道路设计范围内(坡度
≦|4%|)Biblioteka 其I值近似为0.054,取Lo=2m, L1=5m,则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pcu/h)
度、步行者步行自由程度、超越他人与横穿人流 的可能性与安全舒适程度等作为评价人行道服务 水平的标准。 2、影响行人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的因素
舒适因素 便利因素 安全因素 可靠因素 经济方面等客观因素
3、行人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的确定 分A、B、C、D、E五个等级,(P221 表10-28)
三、自行车道服务水平的确定
1、服务水平指标的选定
交通量负荷系数X 速度比例系数Y 密度饱和系数q 车流状况 延误时间 停车率
2、建议的路段与交叉口的服务水平
共分为五个等级,见(P211 表10-23)
四、自行车道的设置标准
1、自行车与汽车分离的标准
交通量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路段宜设置专门的自行 车道:
乘客数。站立面积为可用面积,要扣除作为面积、 旅客腿部所占面积和设备所占面积。
2、可用能力
可用能力是指在容许旅客需求分散条件下, 某一线路某一方向1h内所能输送的总旅客数。
可用能力=设计能力*高峰分散系数
运输能力信息的作用
(1)新建及扩展项目的规划和运营分析 (2)运输线路行为的评价 (3)环境影响研究 (4)新的信号与控制技术的容量 (5)系统能力与运营随时间变化的估计 (6)交通可望得到显著改善条件下的土地开发对能
六、计算示例 课后阅读
一、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体系包括定是定线行驶的公共汽 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轻轨、地铁以 及定线和不定线行驶的小公共汽车、出租 车和客运轮渡等交通工具及其配套设施。
二、公共汽车停靠站与交通线路的通行能 力
公共汽车交通线路的通行能力受沿线各停 靠站通行能力的制约,其中通行能力最小的 停靠站,是控制线路通行能力的站点。
二、自行车道通行能力的确定
1、自行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
按自行车行驶原理计算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 按车头时距原理计算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
2、实际通行能力
短时间最大通过量 实际可能的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的计算
长路段设计通行能力
C长=C可*f1
短路段设计通行能力 信号交叉口的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美国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干道通行能力 公共交通线路的通行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能力
分析 自行车道通行能力分析
一、城市干道交通流特征
城市道路分为
– 快速路 – 主干路 – 次干路 – 支路 快速路与主干路属交通性道路;次干路兼有交通性和 生活型两重功能并以交通功能为主;支路一般为生 活性道路。
四类道路的交通功能关系如表10-1所示 P188
二、基本通行能力的确定
1.一条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和交通都处于理想条件下,
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以最小的车头时距连 续行驶的理想交通流路段上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可按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两种方法计算。其计算公 式为:
Co=3600/ht
自行车交通量超过1000辆/d 汽车交通量超过100辆/d 自行车与机动车混合交通量超过2200辆/d
2、自行车与行人分离的标准
(P213 表10-25)
第五节 行人交通设施通行能力分析
一、单个行人的交通行为特性 1、步行交通的基本特点
步行是以步行者自身体力为动力的出行方式,一般只能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