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一、选择题1、(2012·北京东城区高三质检)北京市为了降低燃煤产生SO2的排放量,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
措施之一是推广使用低硫煤,并采用向煤中加石灰的方法,减少SO2的排放。
此法称为“钙基固硫”。
这种煤燃烧后,大部分硫元素最终存在形式为()A.CaSO4B.CaSO3C.CaS D.SO32===CaSO3,2CaSO3+O2===2CaSO4,故选A。
2、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①将SO2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证明SO2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②二氧化硫的排放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③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④稀释浓硫酸,将蒸馏水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盛浓硫酸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不断散失⑤SO2使溴水褪色后,将褪色溶液加热,溶液重新变为红色.①SO2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是因为SO2的还原性,故错误;②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因素,氮氧化物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故错误;③无法排除SO32-的干扰,因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会产生同样的现象,故错误;④稀释浓硫酸,浓硫酸注入水中,否则水加入浓硫酸中会使液滴飞溅,操作错误,故错误;⑤SO2使溴水褪色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加热不会变为红色,故错误;故选:D.3、(2014•泰安一模)将X气体通入Y溶液中,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一致的组合是()X气体Y溶液预测的现象①CO2饱和Na2CO3溶液白色沉淀析出②SO2Ba(NO3)2溶液白色沉淀析出③Cl2AgNO3溶液白色沉淀析出④NH3AlCl3溶液白色沉淀析出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①②④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考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氨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镁、铝的重要化合物.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分析:①往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人过量的二氧化碳,碳酸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钠;②SO2通入水中生成H2SO3,溶液呈酸性,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可与H2SO3发A.②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④D.全部C.用稀HNO3溶解FeS固体的离子反应为FeS+NO3-+4H+═Fe3++2H2O+NO↑+S↓,故C错误;D.NH4HC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的离子反应NH4++HCO3-+Ba2++2OH-═BaCO3↓+NH3.H2O+H2O,故D错误;故选A.银离子中的至少一种,故A错误;B、向2.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mol•L-1AgNO3溶液,振荡,生成黄色沉淀,说明Ksp (AgI)比Ks p(AgCl)小,故B错误;C、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金属铝,所以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故C正确;D、二氧化硫可以和有机色质结合而具有漂白性,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氧化性而具有漂白性,二者漂白原理不一样,故D错误.故选C.6.盛有BaCl 2稀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分别通入SO 2至饱和,若向甲试管中加入足量硝酸,乙试管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甲、乙两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B .甲试管无白色沉淀生成,而乙试管有白色沉淀生成C .甲、乙两试管都无白色沉淀生成D .甲试管有白色沉淀生成,而乙试管无白色沉淀生成7.在如图的实验装置中,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A .苹果块会干瘪B .胆矾晶体表面有“白斑”C .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D .pH 试纸变红解析:选D 。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试管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造成空气中水分减少,苹果块、胆矾晶体、饱和硝酸钾溶液均会失水,导致苹果块干瘪、胆矾晶体表面有“白斑”、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会使pH 试纸炭化变黑。
8、向50mL 18mol/L H 2SO 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 )A .小于0.45molB .等于0.45molC .在0.45mol 和0.90mol 之间D .大于0.90mol 分析:根据浓硫酸与铜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稀,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浓硫酸与铜反应时被还原的H 2SO 4为参加反应的浓硫酸的一半.. Cu+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理论上应是参加反应的硫酸的一半,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而铜与稀硫酸并不反应,因此,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小于一半,则50mL 18mol/LH 2SO 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后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为:小于0.45mol .故答案为:A .9.单质X 与浓H 2SO 4共热,反应中X 与H 2SO 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X 元素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可能为 ( )①+1 ②+2 ③+3 ④+4A .②④B .③④C .①②D .①③解析 若X 为金属X +2H 2SO 4=====△XSO 4+SO 2↑+2H 2OX 为+2价;X 为+1、+3价,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不是1∶2。
若X 为非金属X +2H 2SO 4=====△XO 2+2SO 2↑+2H 2OX 为+4价。
答案 A二、综合题(1)H 2+S H 2S (2)H 2SO 3+2H 2S=3S+3H 2O(3)C+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或Cu+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4)①H 2SO 3+2OH -=SO 32-+ 2H 2O ;②大于;Na 2SO 3溶液中SO 32-发生水解使溶液显碱性;③增大;升高温度促进Na 2SO 3溶液的水解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反应,用下图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图表示某固态单质A 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某些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化合物B 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B 和C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4:5,化合物D 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1)写出A 在加热条件下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E 与A 的氢化物反应生成A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一个由D 生成B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5mL0.10mol·L -1的E 溶液与10mL0.10 mol·L -1的NaOH 溶液混合。
①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反应后溶液的pH _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加热反应后的溶液,其pH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1)装置A 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B 和C 都会出现褪色的现象,但原因却不同。
B 中现象的原因是由于2SO 具性,C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为了证明2SO 的氧化性,可将其通入 中。
(4)实验中用一定量铜片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充分反应后,最终铜片仍有剩余。
根据所学的知识,溶液中一定还有硫酸剩余,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具体操作和预期现象) 。
若实验中用g 8.12铜片和30mL 18mol/L 的浓硫酸反应,假定反应前溶液的体积不变,剩余硫酸的浓度为L mol a /,现向反应后溶液中缓慢加入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直到剩余铜片恰好完全反应,反应消耗硝酸钾 mol 。
(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1)Cu + 2HSO 4(浓)==== CuSO 4 + SO 2↑ + 2H 2O (2分)(2)漂白 (1分) 5SO 2 + 2MnO 4- + 2H 2O === SO 42- + 2Mn 2+ + 4H + (2分)(3)氢硫酸 (1分)(4)取样,冷却后,向其中加入锌粒,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硫酸没有反应完全 (2分)(0.03a – 0.14)/ 3 (2分) (前问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解析】(4)反应中因浓硫酸变稀,故不能反应完,要证明溶液中有酸剩余,可用锌粒或碳酸盐或指示剂等。
再加硝酸钾,要使铜全部溶解,根据电子守恒计算。
()(),54.0,2.042mol SO H n mol Cu n ==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硫酸为(),2/03.054.0mol a -设加入()()mol 。
a x x a xmol KNO 3/14.003.0,322/03.054.022.0,3-=⨯+⨯-=⨯有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决定通过实验对SO 2的漂白作用到底是SO 2本身还是SO 2与水作用的产物进行探究,他们查阅资料知品红能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红色溶液。
(1)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并认为由广口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甲做出此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通过分析指出甲同学的装置图有两处不合理,并进行了修改,修改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修改后的装置,实验中控制SO2以大约每分钟200个气泡的速率通过品红的酒精溶液,20分钟后溶液仍不褪色,由此知,品红的褪色不是________直接导致的。
随后乙同学对SO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微粒提出了如下三种假设:假设一:是HSO-3假设二:是SO2-3;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自己的假设,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2 mL相同浓度的品红的酒精溶液置于两支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Na2SO3、NaHSO3固体,振荡静置后发现试管中的液体均褪色,对此他们得出使品红褪色的粒子是HSO-3、SO2-3的结论,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进行探究,丙同学又做了如下的实验:取相同浓度的品红的酒精溶液各10 mL 分别置于两个小烧杯中,向两个烧杯中同时一次性地加入10 mL 0.1 mol/L Na2SO3、10 mL 0.1 mol/L NaHSO3溶液,发现加入Na2SO3溶液的褪色较快,对此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