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建築學綠建築之中國式屋頂的反宇向陽
對住宅來說,陽光是始終是個難解的問題。
我們一方面需要陽光來增加室內的亮度,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喜歡陽光所帶來的炙熱。
而這樣的問題,對於綠建築來說更是個兩難的習題。
為了節省能源,綠建築通常需要提高自然採光的比率,然而另一方面,過多陽光所帶來的室內高溫又讓人覺得不舒服,並且會造成更多的空調能源浪費。
因此,採光跟室內溫度似乎始終是個矛盾的問題,不管是對綠建築,或者是一般的住宅。
而這樣的問題,除了透過住宅方位的設計與選擇外,似乎需要更多的巧思才能解決。
我們的老祖宗就有這樣的巧思,想出了歷史上只有東方人才能用的發明,一方面能夠在炎熱的夏天避免室內過多的陽光與室內熱得,一方面又能夠在寒冷的冬日引入更多的陽光與照明。
這個做法的關鍵自然是在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設計,也就是中國傳統建築屋頂的屋簷起翹,或稱為飛簷。
上圖是反宇向陽的屋頂,下圖則是一般的屋頂。
可以明顯看出受日照面積的不同
這樣的設計背後其實是呼應到地球的自然條件,由於冬日跟夏日的陽光入射角度不同,因此中國式的屋頂可以藉由飛簷起翹在冬日引入更多的陽光,而在夏日卻可以避免更多的陽光。
而這樣的作法,正解決了住宅在陽光問題最難解的習題,也讓我不得不佩服中國人的建築智慧與成就。
對越來越重要的綠建築來說,如何在擁有更多的自然採光卻避免過多的室內輻射熱與紫外線是關鍵的,如何在夏天減少陽光卻要在冬天增加陽光是重要的。
然而,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卻是棘手、矛盾的。
或許,在面對環境的議題上,我們能夠對環境更謙卑,向過去多學學。
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和结构对中国古典家具的影响的研究(19)
2008-9-12 17:12:00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作者:本网编
辑
李衍春
(本网原创文章)
5.2 反宇的做法
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曾经有一种被称为“反宇”的做法,那究竟什么是“反宇”呢?有的学者认为反宇就是屋面举折[88]有的学者认为反宇是指屋顶和屋檐的弯曲[89],有的学者则认为反宇是举折屋面的早期形态,即四川牧马山东汉明器(图5.5)上所见到的将屋盖分为两段处理的样式。
对于“反宇”的理解关键是要把握这两个字的意思。
“反”的本意为“手心翻转”,后引申为“相对的、对立的”。
“宇”的本意是指屋檐,《说文解字》解释:“宇,屋边也”,《诗经•豳风•七月》写到:“八月在宇”,其释文为:“屋四垂为宇。
”由此可见“宇”是指建筑的檐口部分。
一般来说,屋顶坡面的檐口部分是斜向下伸出的,正所谓“屋垂谓之宇。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反宇”是指一种伸展方向与一般屋檐的伸展方向相反的屋檐样式。
如果一般的屋檐底面为一向下伸出的斜面,那么这种屋檐的地面就是一种向上举起的斜面。
在古代建筑的形象资料中,的确广泛的存在过一种屋檐底面斜向上举起的做法(图5.6),古人也对这种“反宇”的做法有过描述。
三国时魏国的何晏在《景福殿赋》中提到“反宇”时说:“反宇车献以高骧。
”这里“骧”字往往用来描写马匹急行时马头昂举的样子。
汉代的张衡在《西京赋》中说:“反宇业业,飞檐(车献)(车献)。
”“业业”指高大耸峻的样子,“(车献)(车献)”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车行之高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薛综对此注释说:“凡屋宇皆垂下向,而好大屋飞边,头瓦皆更,微使反上。
”另外,在汉代文献中,有“反宇向阳”的记载。
在实例方面,采取反宇做法的古建筑虽不多,但也是有踪迹可寻的。
例如山西省平顺县海会院明惠大师塔的檐下做法便是古代“反宇”做法的遗存(图5.7),它可以视为敦煌壁画所示反宇形式与普通檐部做法相结合的产物。
福建莆田广化寺南宋石塔的檐下则是较明惠大师塔的反宇更为华丽的反宇做法(图5.8)。
另外,在南京栖霞山栖霞寺舍利塔和日本
唐招提寺中亦可以看到反宇做法的踪影。
“反宇”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它是一种上部坡度大而下部坡度小的车盖形式,因此能使雨水流得很远,正如《考工记•轮人》在论及车盖做法时说的那样:“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吐水急而溜远。
”另一些学者认为反宇的做法和雨水的流速缓急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主要是源于一种文化功能和审美情趣;还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屋宇上昂的做法有利于采光,正所谓:“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
”
在中国的古典家具中,类似建筑“反宇”的做法也是相当常见的。
在辽宁义县花儿楼窖藏出土的商代壶门附铃俎上(图5.9),我们就可以看到它面板的“反宇”造型,王鲁民先生认为:“从实例和文献观察,似乎可也推测,在古代,反宇做法多是用在高等级建筑如楼阁之上。
”无独有偶,俎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切牲和陈牲时的用具,它在家具中也是具有较高地位的器具,由此看来,“反宇”做法出现在建筑和家具上并不是一种偶然,它们之间的确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随后的家具发展中,作为俎的延续,几、案、桌等家具也在面板的造型继承了这一特点,特别使到了明清时期,甚至在椅凳等家具的面板上我们都能看到“反宇”造型和结构的大量应用(图5.10),它门是面板与腿足之间的平缓过渡,让整个家具的造型显得极为流畅,体现出一种圆润,舒展的美。
古木交柯
譯意︰古柏與女貞交柯連理。
作者︰款署“此為園中十八景之一,舊題久已磨滅。
爰補書以彰其跡。
丁丑嘉午月道蓀鄭思照識”。
簡析︰純以植物名額,突出賞景主題。
原有古柏、女貞兩枝,古柏,蒼勁虯曲,吟風振雪,歲寒不凋,給人以高潔堅毅之感;女貞,凌冬青翠不凋,節骨歧,同樣給人以堅貞勁節之感。
古柏、女貞交柯連理,因名。
今老樹已死,補植了山茶、翠柏。
白壁為紙,以樹、石、花、匾為繪,儼然一幀國畫。
甦州各園林里的茶花尤以留園的最負盛名,山茶一直是留園的特色傳統名花,清代留園主人劉恕(蓉峰)十分喜愛花石,不僅搜羅奇石、廣植花木,還留下了《牡丹新譜》和《茶花說》,為留園的茶山種植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史料。
而要說到留園的山茶,不得不提留園以植物命名的景點“古木交柯”。
“古木交柯”原為清代劉恕寒碧莊(留園前身)十八景之一,因原有古柏、耐冬(山茶)古樹二株,交柯連理,故而得名。
現還保留著清末鄭思照所題的“古木交柯”魏碑體磚額,並有附跋雲︰“此為園中十八景之一,舊題已久磨滅,爰補書以彰其跡。
丁巳嘉平月,道蓀鄭思照識。
”磚額雖有,可惜年久古木早已不存,今花台中的圓柏和山茶均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復該景點的時候補植的,特別是該棵山茶樹,樹齡約50余年,一直長勢良好,每每在三月中旬之時,在粉牆、花台、磚匾的襯托之下,柏枝凝翠,山茶嫣紅,閑庭半隅,生機盎然,猶如一幅精致的天然圖畫,成為留園不得不看的最好的風景之一。
时间朝代城市建设社会阶段
六七千年前—前21世纪史前城市初生
期
夏都—斟郡;商城遗址:
郑州商城、偃师商城、
湖北盘龙商城、安阳殷
原始社会
朝代春秋战国
时间公元前770 —前476年公元前475 —前221年
社会发展过渡时期: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益瓦
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宣告奴隶时代的结束
城市建设城市作为奴隶主诸侯统治据点,商业不
发达,城市规模较小
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
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
建筑形制高台建筑(台榭)出现宫:高台建筑
建筑类型宗庙 (P26)秦:咸阳宫
理论著作——《考工记》—齐国官书—西周
材料技术
开始用砖
瓦已普遍使用筒瓦、板瓦的广泛使用
砖的出现(主要用于地下)
市政设施李冰父子修都江堰
水利工程(灌溉):西门豹、郑国渠
竟筑长城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