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奇绝——南京云锦
1972年,在吉林集安地区发掘的长川 2号墓中,出土了一 块织锦残片,组织致密,由经线显花,在桔黄色地子上织出绛 红和深蓝色纹样。据专家考证,这种织锦是江南地区的产品。 此外,在南京地区的南朝墓葬以及同一时期的高句丽墓葬中, 墓壁均绘有模拟织锦图案,说明六朝的织锦已经有了相当的规 模。值得注意的是,“云锦”一词在六朝时期也应运而生。西 晋木华《海赋》就有“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 螺蚌之节”之言,唐朝李善注云:“言沙汭之际,文若云锦; 螺蚌之节,光若绫罗也。”东晋葛玄《汉武帝内传》也有“张 云锦之帏,然九光之灯”之语。虽然六朝时期南方蚕桑生产有 很大发展,云锦生产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但总体上来看, 丝织技术仍然略逊北方一筹。曾经先后在南北朝做官、熟谙南 北朝各地情况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 · 治家篇》中指出:“河 北妇人织纴组紃之事,黼黻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
图 8 唐
·
联 珠 大 鹿 纹 锦
明朝时期,自 1368~1421年间,先后有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 允炆、明成祖朱棣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称作留 都或南都,地位仅次于北京。明朝时期,中国丝织业的中心南移,以南 京、苏州、杭州三地的丝织品最负盛名。明朝政府在南京设有“内织染 局”(又称南局)、“神帛堂”、“供应机房”,专门管理云锦的生产。 明朝时期的南京,在内桥与聚宝门(今中华门)之间是织锦工匠的聚居 之地,设有织锦一坊、织锦二坊和织锦三坊。明朝南京的云锦织造工艺 日趋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南京丝织挖花锦锻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明代南 京云锦艺人用大花楼织机创造的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独领风骚,把南 京云锦推向高峰。明末文人吴梅村《望江南》词赞美道:“江南好,机 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南京云 锦已成为皇室和官僚贵族的专宠。1958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中出土的 明朝万历皇帝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以及写着“南京供应机房 织造”等字样的织金和妆花锦锻,均是南京生产的产品。1977年,在南 京太平门外板仓村明朝中山王徐达五世孙、魏国公徐俌夫妇的合葬墓中, 出土了一件素缎麒麟纹补袍服,这件袍服胸前的官补用织金方法织成, 是目前保存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南京云锦珍贵的实物资料之一。
图 3 丁 桥 织 机
图 4 蜀 锦
南方丝织业的发展与北方技术工匠的南迁密切相关。据《三国志· 吴 书· 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孙吴建国之前,孙策与周瑜等 人袭击皖城,攻克后,“得(袁)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这里 的“百工”,指的就是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其中也包括纺织工匠,他 们后来成为孙吴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官营手工业作坊中的基本工匠。 吴景帝孙休永安年间,交趾郡太守孙胥“科郡上手工千余人送建业”, 充实了孙吴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力量。相传三国吴大帝孙权的夫人赵氏在 建业宫廷中还能够亲手织出有龙凤花纹的织锦。 南朝自刘宋,汇集前秦织锦署、织成署中的巧作锦工精华,和“吴锦 ”留存的名匠巧妇相结合的织锦技艺,开创了以纬线显花的“织成锦” 为特殊品种标志的又一民族传统织锦“新样”的里程碑。因此,我们以 刘宋时期发展起来的织成纬锦,称为“宋锦”。 由于宋锦在经锦机花型拘谨形式的工艺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步, 使得宋锦的织文图案自由流畅,色彩艳丽,具有祥云、山水、人像、鬼 神、龙麟、天鹿、翔凤、奇花、瑞草等灵活奇变的纹饰。在我国织锦发 展史上展现了宋锦纬显花技艺精妙的一代新风。黄能馥教授指出:宋锦 是中国古代织锦业的第二个里程碑。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 我国是桑蚕丝绸的发源地,桑蚕丝绸在中国已 有七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华远古文明的萌动,丝 绸就承载起我们祖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公元前约 26世纪,就有黄帝的妻子嫘祖教民养蚕制丝的神话 传说,揭示了我国丝绸织锦悠久的历史,为沉迷的 历史放射出诱人的光芒。传说嫘祖是宜昌西陵人氏, 黄帝与嫘祖婚典的那一天,西陵各部落首领带着人 马,齐集轩辕洞庆贺。婚典过程中,西陵女子在洞 内盛装歌舞,分别向黄帝和嫘祖献礼。她们献上来 的是两束蚕丝,一束雪白,一束金黄,雪白的献给 嫘祖,金黄的献给黄帝。西陵人用自己的劳动成果 向黄帝和嫘祖表示出深深的敬爱之情;西陵人用自 己的热情为黄帝的婚典高歌助兴。
中国最早的丝织品,出现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南方的良渚文 化遗址中。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精致 的丝织品残片,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实物。到商代(约 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国丝织物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前476~前221年),丝织物品种有所增加,这在湖南长沙、 湖北江陵的楚墓中出土的色彩鲜艳的织锦中得到证明。《中国大百科 全书·考古学》中介绍到的,在新疆出土的汉代丝织品;湖南长沙马 王堆汉墓、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有花色品种众多的纱、罗、绮、锦等。 这些丝织品要么产自中原,要么产自巴蜀。从现有考古和文献材料来 看,汉代中原地区的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不仅在生产技术上已经达 到很高水平,而且产量也十分惊人。公元6世纪中国蚕丝技术西传达 到欧洲,到公元10世纪,波斯诗人费尔多锡还常赞美中国织锦。由中 国此而得名通往西方的大道,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锦缎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最远达到罗马帝国。 “锦绣中华”就是由此而得名。
图 6 南 北 朝 · 对 羊 对 鸟 纹 锦
图 7 南 北 朝
·
对 羊 纹 锦
隋唐时期,由于定都中原的统治者恐惧“金陵王气”,采取提高 扬州地位、抑制南京的政策,使南京的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织 锦业裹足不前。 南唐定都金陵后,金陵的织锦得到缓慢的恢复和发展。 宋朝时期,在建康府(今南京)城南门天津桥(今内桥)南大道 两侧设有东、西锦绣坊,可能就与织锦有关。“锦绣坊”这一地名 作为南京云锦发展历史的见证一直流传至今。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 石久居南京,云锦一语也出现在他的 《送吴显道》一诗中,其诗云 :“屏风九叠云锦张,千峰如连环。” 元朝灭掉南宋政权后,蒙古贵族对江南的丝织品特别喜爱。至元 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康路( 后改为集庆路,今南 京)设立了专为皇室和官府织造锦锻的“东织染局”和“西织染局 ”。以东织染局为例,“设局使二员,局副一员,管人匠三千六户 ,机一百五十四张,额造段匹四千五百二十七段,荒丝一万一千五 百二斤八两。”南京的织锦业得到振兴。元朝时期的南京仍然设有 东、西锦绣坊。
图 12 郑 和 七 下 西 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诞生、成长了一位伟大的古典 文学作家曹雪芹(公元1711-1763年)。他创作的《红楼梦》 影响遍及世界。《红楼梦》中人世繁华的描写就是源于“江 宁织造”,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多次写到云锦,如 第三回:“(王熙凤)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肩 袄。”《红楼梦》里对于南京云锦各类衣料、服装的品种质 地、配色和花纹图案,以及表达的审美艺术的情趣与价值, 都描写得十分情真意切,楚楚动人。在“大观园”里,无论 是代表贵族的贾宝玉身上的穿着,还是袭人、晴雯等仆婢的 衣裳,均具有云锦华贵的特点。《红楼梦》用古典文学特有 的笔锋,对服饰细腻的描写、渲染,是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的见证;让我们品味了灿若云霞的南京云锦,表现了南京云 锦昔日的辉煌,历史雄辩地说明:清代江宁织造府里创造了 中国南京云锦鼎盛的辉煌,历史上南京云锦的鼎盛之地就在 “江宁织造”,就在南京。
图2 丝绸之路简图
到了三国时期,蜀锦业日益恢复,它通过陆海“丝路”畅销亚 欧各国,名闻遐迩。魏、吴都到蜀去买锦。当时江东尚未有锦,锦 在刘备蜀汉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备常以锦用作馈赠礼品,赏 赐群臣。 据《三国志· 方枝传》、《三国志· 杜夔传》:傅玄序记蜀汉有名 的机械发明家马钧改革绫机功绩时说:“时有扶风(今陕西兴平, 当时隶属蜀汉)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马先生,天下 之名巧也。……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马钧对综蹑式织 花机的创造发明,可能是类似后世的垂帘式小花本的蜀锦机,巧妙 地革新了多综、少蹑(踏杆)的织造上机工艺原理,即用十二蹑能 控制六十片综絖运动的提花机构的规律。用马钧革新的先进的绫锦 机,织制蜀锦,花纹图案象自然界的植物花卉,动物禽兽、山岳、 河川、云气雷电等景物一样生动逼真,色彩层次变化无穷,产量成 倍增长。使蜀锦的花色品种繁茂,质量上乘,达到了独树一帜的最 高技艺水平。以益州“锦城”为中心的蜀锦,生产发达,名噪中原 ,举世闻名。中国织锦业权威、清华大学黄能馥教授指出:蜀锦堪 称为中国古代织锦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那个古朴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晚上,嫘祖躺在黄帝 宽阔的胸怀里,沐浴着宽阔无比的幸福,从此她就把天下 人的事情当作了她自家的事情。 黄帝怜爱地说:“从现在起,你就得跟着我征战天下 ,颠沛流离了。” 嫘祖说:“你到哪儿,我就紧跟到哪儿,并且把桑蚕 技术传授到哪儿。” 黄帝说:“我要诏令天下,让你把栽桑养蚕织锦的技 术推广到神州各个角落。” 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是中华民族的一 大发明,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丝绸在七千年 的漫长发展中,不断创造出丰硕的成果,把中华儿女心灵 和智能的结晶奉献给全世界,为美化人类生活,作出了卓 越的贡献。丝绸以她动人心魄的魅力,成为中国奉献给世 界文明宝库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图 5 宋 锦
南京云锦的正式发端,约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 年)。这一年,东晋权臣刘裕北伐中原,灭掉后秦,将洛阳织锦工 匠掳掠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南京城南秦淮河畔设置“斗场 锦署”,专门管理和从事锦锻的生产,供皇室和官僚贵族服用。斗 场锦署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官办织锦机构,从此南京织锦业登上 了历史舞台。南朝时期,南京的织锦产量已相当可观。梁朝大将侯 景占据寿春即将反叛前,曾经向朝廷“启求锦万匹,为军人袍”, 朝廷以“御府锦署止充颁赏远近”加以拒绝(《梁书· 侯景传》)。 这一时期的织锦,美不胜言。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张率在《绣赋》中 赞美道:“寻造物之妙巧,固饬化于百工。……若夫观其缔缀,与 其依放,龟龙为文,神仙成象。总五色而极思,藉罗纨而发想。具 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既锦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朗。”中 外统治者竞相使用织锦。当时远道慕名而来的塞外方国芮芮虏使臣 曾向南朝政府求赐锦工,南齐政府以“织成锦工,并女人,不堪涉 远”为由,婉言拒绝。这一时期的织锦作为名贵纺织品,还传入高 句丽,为贵族阶层所服用,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