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理学 PPT课件
大肠杆菌己糖磷酸运输系统生物合成调节 中有两种蛋白在起作用: 1.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活化蛋白A; 2.位于细胞膜上的转膜调节蛋白MR。
外 膜 内 外 膜 内
A
MR C A
G-6-P
MR C
四、载体物质生理活性调节 1.膜电势调节 2.胞内磷酸糖调节
3.cAMP环化酶与渗透酶的共同调节
RPr Pase
ATP
O C NH
=
BCCP-羧基生物素在转羧酶作用下,形成 丙二酰CoA 丙二酰CoA与乙酰CoA缩合并脱羧,生成 丁酰CoA,如此反复进行合成高级脂肪酸, 再合成磷脂 生物素不足时,就抑制了不饱和脂肪酸的 生成,从而影响了磷脂的生成,导致磷脂 含量不足,使细胞膜结构不完全,从而提 高细胞膜的通透性
在酶Ⅱ的作用下P-HPr将 磷酸转移给糖
在酶Ⅰ的作用 下HPr被激活
运送机制:是依靠磷酸转移酶系统,即磷酸烯醇 式丙酮酸-己糖磷酸转移酶系统. 运送步骤: 1.热稳载体蛋白(HPr)的激活
细胞内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磷 酸基团把HPr激活。 酶Ⅰ
PEP+HPr
丙酮酸+P-HPr
HPr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结合在细胞膜上, 具有高能磷酸载体的作用。
怎样克服生物素过量带来的问题
为了控制生物素的数量,除了选用的菌种必 须是生物素缺陷型以外,所用的原料(主要是 玉米浆)每批都要通过摇床实测后确定加入量。 当前还有一些措施可以使用。
4.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不断地深入 到,细胞中的生物化学转化、能量的产生和转换;生物大分 子的结构与功能;分子水平上的形态建成、分化及其行为等 方面的研究方面。 5.近年来,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扩展到了新的或过去不引人 注意的微生物类群和可更新能源方面,这使人们对分解纤维 素微生物和甲烷产生菌的生理进行深入的考察,并从化能自 养菌的研究扩展到利用硫杆菌进行微生物浸矿。 6.另外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共生、寄生关系是人们多年 来一直注意的领域,尤其是共生固氧的研究已有较大的进展。 能使石油氧化、农药降解和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物质分解的微 生物,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总之,每一新菌 属和新现象的发现,都将为微生物生理学研究提供新的对象, 开辟新的领域。
15.4 12.1 1.9 1.2
谷氨酸发酵控制
生物素:作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 关键酶乙酰CoA的辅酶,参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进 而影响磷酯的合成。 当磷酯含量减少到正常时的一半左右时,细胞 发生变形,谷氨酸能够从胞内渗出,积累于发酵液 中。生物素过量,则发酵过程菌体大量繁殖,不产 或少产谷氨酸,代谢产物中乳酸和琥珀酸明显增多。
O C
=
H NH + NH
=
H2O
HN
BCCP赖氨酸残基
O C OH BCCP-羧基生物素
= =
HC CH H2C S
生物 素羧 化酶
C (CH2)4
O H O C CO2 生物素 - 酶 -O C N NH HC CH
ADP C (CH2)4 H2C 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 S H (biotin carboxyl carrier protein BCCP)
阐明微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方式和规律,研究膜
结构和功能;极端环境条件下微生物抗性与敏感性的机理及 其调节等。 3.研究微生物细胞的重建、形态发生、分化过程与趋向性 研究运动的本质、形态发生与分化的分子机理及有生物活
性细胞结构的过程。
第三章
第三节
微生物的营养与物质运输
营养物质运输的调节
一、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
Hale Waihona Puke 2、糖被磷酸化后运入膜内膜外环境中的糖先与外膜表面的酶Ⅱ结合,再被 转运到内膜表面。这时,糖被P-HPr上的磷酸激活, 并通过酶Ⅱ的作用将糖-磷酸释放到细胞内。 酶Ⅱ P-HPr+糖 糖-P +HPr 酶Ⅱ是一种结合于细胞膜上的蛋白,它对底物 具有特异性选择作用,因此细胞膜上可诱导出一系 列与底物分子相应的酶Ⅱ 。
细胞膜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物质透过膜的难易 程度有差异,物质的化学特性包括分子量、溶解性、 电负性、极性等都影响营养物进入细胞的难易程度。 小分子>大分子、脂溶性>水溶性、不带电荷>带电 荷物质
二、环境条件 1.温度
2.pH
3.代谢和呼吸的抑制剂 4.通透性诱导物与被运输物质的结构 类似物。
三、载体物质生物合成调节
第二节 微生物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 和方法
1.电子显微镜技术 2.DNA分子铺展技术 3.超离心技术 4.光谱技术 5.同位素技术 6.层析技术 7.电泳技术
8.电位、电势、极谱技术
微生物生理学研究内容:
1.生物化学方面 研究微生物代谢、产物合成途径、能量转化等;研究一 些特殊类型微生物的生理活动。 2.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微生物生理学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研究对象
微生物生理学(microbial physiology)的 研究对象是微生物,它是微生物的一个重要分 支,是从生理生化的角度研究微生物细胞的形 态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微生物 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二、微生物生理学的发展过程
1.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酿酒、动植物病害、人类 疾病的防治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等的研究,微生物生理学逐渐兴 盛起来。 1905年,哈登和杨发现磷酸盐对酒精发酵的作用; 1911年,诺伊贝格开始对酒精发酵作系统研究;20世纪30年代, 生物化学的进展又推动了人们对微生物代谢的研究。 2. 随后,克勒伊沃和范尼尔等人从比较生物化学的角度,说 明了某些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和生理学问题。 1933年,克勒伊沃建立了摇床培养技术,导致现代化微生物工 业深层培养的生理研究和应用。 3.同时,同位素、电子显微镜、超速离心、微量快速生物化学 分析以及生物化学突变株等技术的普遍应用,也推动了微生物 生理学研究的发展。
无活性
PEP
Ⅰ
-Pi
HPr
-Pi
RPr
Pase
有活性
Pyr
Ⅰ
HPr
RPr
-Pi
AC
RPr -Pi
无活性
AC
有活性
乳糖渗透酶与腺苷酸环化酶的协调作用
第四节
代谢产物的分泌
一、氨基酸的分泌
表3-10 乳酸发酵短杆菌细胞内磷脂含量与谷氨酸分泌的关系
干燥菌体内磷脂含量/%
2.0 2.2 3.1 3.6
菌体外L-谷氨酸量 /mg.m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