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
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②“一点儿也不错。
”所有的骑士都说。
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③“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④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
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
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
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⑤“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⑥“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⑦“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⑧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
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⑨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⑩“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⑪“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
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⑫“他并没有穿他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⑬“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
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请概括选文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⑧:________。
⑨—⑬:皇帝穿新衣游行,小孩揭穿骗局。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
(“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②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
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句子中划线词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内臣们怎样的心理?)(3)试比较下面两句话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②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4)作者让一个小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目的是什么?【答案】(1)皇帝穿上新衣,群臣极力赞美(2)①“似乎”一词不能删去。
“似乎”表示不确定,突出了皇帝此刻心里的忐忑不安,他不愿意相信自己被骗了。
删去以后表示肯定,无法突出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②本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内臣们的紧张、害怕、担心的心理,即使他们知道这一切不存在,还要装模作样地表演,生怕被别人看出自己不称职,生怕被别人嘲笑。
(3)第①句是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表明他们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②句是市民的话,表明他们已认可这个事实,用“实在”加以强调。
(4)告诉人们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同时歌颂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
【解析】【分析】(1)这篇童话以“新衣”为线索,因此概括时要围绕“新衣”进行概括,选文第①—⑧段主要写骗子为皇帝穿上新衣,然后群臣都极力地赞美。
(2)①首先要理解“似乎”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似乎”表示猜测,不确定,结合语境分析,皇帝理智上知道自己被骗了,但是情感上他还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承认自己被骗就是承认自己的愚蠢,但被骗就是事实,不承认只能说明皇帝的虚伪和自欺欺人。
如删去以后表示肯定,无法突出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故不能删去。
②“东摸西摸”“开不走”“托着”都是对内臣的动作描写,他们每个人都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但他们还必须装模作样,因为不那样的话就会被认为愚蠢、不称职,会被人嘲笑。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语境分析,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这句话是那个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表明他还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新衣服。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是市民自己的话,市民已经明确表示皇帝没有穿衣服,“实在”是向被人强调他的观点。
(4)这篇童话中皇帝、大臣、百姓这些大人明明自己看不到新衣服,但是为了向被人证明自己并不愚蠢,自己是一个称职的人,都跟着说假话,而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由此看来,孩子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自欺欺人,不像大人一样顾虑重重。
因此作者让一个小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的目的是告诉人们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同时歌颂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
故答案为:⑴皇帝穿上新衣,群臣极力赞美⑵ ①“似乎”一词不能删去。
“似乎”表示不确定,突出了皇帝此刻心里的忐忑不安,他不愿意相信自己被骗了。
删去以后表示肯定,无法突出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②本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内臣们的紧张、害怕、担心的心理,即使他们知道这一切不存在,还要装模作样地表演,生怕被别人看出自己不称职,生怕被别人嘲笑。
⑶第①句是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表明他们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②句是市民的话,表明他们已认可这个事实,用“实在”加以强调。
⑷告诉人们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同时歌颂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和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⑶本题考查赏析人物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
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
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
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
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绣眼与芙蓉赵丽宏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黑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
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
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
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乌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橘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
它的呜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
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
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
它们用不同的呜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儿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
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
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
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
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
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
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
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
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
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
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
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
笼中的绣眼在飞舞呜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
,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
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
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蹿,呜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
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
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
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
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
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这样想着,内心不觉欣慰起来。
(有删改)(1)请用文中词语,将“我”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欢快→________→惊奇→震撼→________(2)文章着重写了“绣眼”情绪变化的三个阶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3)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①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
(从描写角度)②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要得异常活泼。
(从修辞角度)(4)第⑨段中“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③段写出了芙蓉毛色鲜艳、模样清秀、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