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安全意识薄弱成因提升观念安全意愿培养摘要:98%的事故是由于人的原因引起的。
在人为因素中,安全意识薄弱占到了90%多。
本文通过对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成因分析,提出了提升安全意识必须树立的观念,指出了企业员工安全意愿培养的落脚点。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世界通行的公理,怎样预防才能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呢?不少企业对安全制度强调很多,事故却屡屡不断。
究其原因,企业里各级管理者不重视提升各岗位员工安全意识,普遍把安全意识当成了软指标,嘴上说的多,实际做的少。
据统计,98%的事故是由于人的原因引起的。
在人为因素中,安全意识薄弱占到了90%多,安全技术水平低下所占比例不到10%。
由此说明,员工安全意识差,必将酿成安全事故。
安全意识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安全生产的瓶颈。
一、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成因分析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
狭义的安全意识,是指员工思想意识中对于安全的认识,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警惕性等。
我们工作中的“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就属于安全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员工不是不知道规章,而是有意无意地违章。
在生活中,闯红灯的人,不系安全带的人,不走天桥的人,不是不知道红绿灯的含义,不是不知道系安全带的好处,不是不知道天桥的用途,而是安全意识淡薄。
企业员工安全意识薄弱,首先表现为“安全第一”的意识没有建立。
“安全第一”作为世界通行的公理,理应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但是“预防为主”的意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安全第一”意识的体现,就是“预防为主”,不能等到大难临头再去考虑“安全第一”。
企业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其次表现为主体安全意识淡薄。
员工之所以做不到“安全第一”,之所以没有“预防为主”,根子在于主动性不够,在于不知道“安全究竟为了谁”。
如果人人都把安全当作是别人的事,不把自己作为安全的主体,没有了主动性,员工安全意识的普遍薄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提升安全意识必须树立的观念安全生产工作依赖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是安全设施,精神方面主要是安全意识。
广义的安全意识,包括有关安全的意愿、意识、知识等。
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必须牢固树立以下几种观念。
一是要树立安全知识胜于安全设施的观念。
安全知识通俗地讲,就是面对危险的时候知道如何去做。
它包括安全规程、安全制度、安全常识和经验。
据调查,在企业近一半的员工在火灾发生时不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一半多的人甚至不认识消防安全标志;有不少人不知道旋转的部件不能碰,高压容器会爆炸。
以上这些,都是安全知识不具备的体现。
近年来企业陆续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具备了基本安全设施。
因此,我们应把安全生产工作注意力放在安全知识的储备上,用安全知识武装员工的头脑,在紧急时刻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这要比设备的安全性能更为重要。
二是要树立安全意识强于安全知识的观念。
如前所述,事故人为因素中安全意识薄弱占到了90%多。
而大多数企业安全培训时,将90%的精力用在占10%比重的安全技术水平上,只有不到10%的精力用在占90%比重的安全意识上。
90%和10%的倒挂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安全培训工作,陷入了一种重视安全知识而忽视安全意识的误区。
世上没有绝对的安全,关键在于你思想意识当中对安全是怎样认识的,包括你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警惕性。
没有安全知识,员工就会稀里糊涂受伤害;没有安全意识,事故就会不请自来。
安全知识重要,安全意识更重要。
当员工有了安全意识,就会主动地学习安全知识,就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全保障。
三是要树立安全意愿优于安全意识的观念。
安全意愿是指员工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实现安全绩效的意志和愿望。
安全意识往往停留在思想上,而安全意愿不仅仅是在思想上,同时还在情感上主动地去追求。
一个不具备安全生产意愿的员工,一定不具备主动履行职责的行为。
一个不会保护自己的人,怎么能保护别人?一个不能保证安全的人,怎么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在强烈的安全生产意愿的驱动下,员工才能自觉地履行安全职责。
“不怕死的员工,不是好员工”,生产车间不是战场!不能存在不怕死的精神!“怕死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我们经常说“责任重于泰山”,就是希望员工树立责任意识,进而靠责任意识促进安全意识的树立。
因此,安全培训工作首先应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其次才是安全技能的培训,而培养员工与管理层的合作态度,又被放在安全意识教育之前,也就是靠培养员工的合作态度来逐渐培养其安全意识。
安全意愿是员工打心眼里愿意去履行安全职责,遵守安全规章;所以,安全意愿是安全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为此,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要从员工的安全意愿入手,用意愿强化意识,用意识保证安全。
12论文关键词水利设施粮食安全重要性关系对策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水利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田水利设施的不足、水利设施的老化,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建设为主题,是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升水资源战略地位的重要标志。
论述了水利建设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并提出了树立水资源战略和粮食安全战略观的对策。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多个省区市鲜有降雨,北京等地更是创连续超过180d无有效降雨记录,旱情为60年一遇。
而我国北方地区也是几个月未见有效降雨,旱情严重,其中尤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山东、河南等地旱情明显,冬小麦干枯,冬季作物干旱,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枯死的程度;地表干裂,沟渠干涸,虽然未对人畜饮水产生太大影响,但对我国的粮食增产增收带来了巨大压力。
2011年初,中央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审时度势,及时出台了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无疑真正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建设、粮食安全等涉及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也更加显示了国家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一直困扰我国多年的水利建设和粮食安全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对当前水利建设提出的建议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指导性纲领文件,使人们对水利建设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引人思考的话题。
1水利建设与粮食安全二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1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及其与水利建设的关系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对我国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稳,即意味着农民有粮,心中不慌。
古人说粮食丰则民心安就是这个道理。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多为争夺资源如石油等,而在中国古代,发生流血冲突甚至发生战争则多数是为了吃饱饭或者是填饱肚子。
在今天贫穷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依然为了生存和生活不断地发生着同样的悲剧。
说到底,粮食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1]。
利用资源控制和影响一个国家进而实施干预,粮食资源和水资源的控制是一个绝佳的突破口。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和粮食安全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该国的水资源和粮食安全。
在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采取高额直接补贴等各种措施对农业进行保护,不仅是保护农民的利益,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绝对有效保护。
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包括种子、化肥、田间管理等多种条件,但是在降雨或者干旱的极端天气情况下,水利设施、水资源就成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因此水利建设和粮食安全二者之间客观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及其与粮食安全的关系8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以三农问题为主,2011年国家更是高瞻远瞩,不仅提出了许多新的惠农政策,更是把三农问题特别是水利建设作为核心内容,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凸显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
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建设的改革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列上议事日程,并且制定了5~10年的中长期规划,为未来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新形势下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中,把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的特大干旱等作为警示,说明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并且把水利作为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
阐明水利建设不仅事关农业农村的发展,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其论述十分精辟,也可以看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特殊纽带关系。
1.3水利设施不完善不健全是粮食安全的极大隐患,有可能加剧通胀压力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水利设施遭到极大损坏。
尽管每年国家都投入资金进行水利冬修,但是部门利益、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直接影响了水利建设的效果和进度。
同时由于村级集体功能的退化,加之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剩余在家的多为一些老弱病残和留守人员,无形中加大了水利抗旱的经济成本和难度。
水利设施产权不明,责权不清,管理不善,大多数都是流于形式,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许多沟渠被掩埋,电管站年久失修,机械生锈。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长年到头连一滴水都没有,更谈不上浇水灌溉。
往年在村庄的小沟小渠中或者田间地头都有水源存在,而最近几年,除非是夏天暴雨的几天,已经很少能够见到水的存在,看到的都是干涸的沟底和淤泥。
即便是夏天,也是青草长满沟底。
2010年下半年的极端干旱天气对我国的水利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是对我国水利建设的一次全面检验。
在旱情灾难面前,唯有水源能解决燃眉之急,而这也体现了水利建设与粮食安全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因果关系。
人们面对旱情仍然有靠天等雨的侥幸思想,使粮食生产面临着严重困难,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
同时造成粮食短缺,还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粮食价格,进而影响到市场其他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物价上涨,通胀加剧,影响到社会稳定。
2树立水资源战略和粮食安全战略观的对策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立足我国的国情和水情,从战略高度和全局高度出发,为新时期我国水利发展进行了战略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鲜明地提出了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其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的水利发展战略,同时也阐明了水利安全与粮食安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
为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和加大宣传力度,尤其要鼓励农民和民间资本积极踊跃参与管理和投资建设,建立合理有序的水利投融资体制,为水利建设发展探索一条切实可行、适合农村实际、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彻底解决几千年来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1兴修水利解决当前旱情以缓解粮食安全一是浇水灌溉,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
利用现存有限的水源,甚至一些农民个体承包的鱼塘,都可以优先用来浇地抗旱保苗。
按照667m2地1台机械,1h抽水200m3,667m2土地大约需要2h,1台机械1h消耗15kg柴油粗略计算,667m2地浇水所需费用大约为50元。